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成立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通知》。通知指出,為切實加強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專家對高校美育教學工作的研究、諮詢、評估和指導等作用,教育部決定成立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
來自全國70所高校共76位專家學者入選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上海有四位專家學者名列其中,其中就有民進會員、民進市委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青年聯誼會副會長金江波。
金江波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
第十三屆上海市政協常委
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信息與互動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藝術委員會委員
上海創意設計師協會副主席
上海美術家協會實驗與科學藝術委員會主任
時代變遷——折射個人成長的印記與人才培養方向的變革
人們說,敢於嘗試是一種勇氣。今年四十六歲的金江波,浙江人,曾是一名國畫系學生。「按道理講,我留校應該是要為國畫專業發展繼續做貢獻。」可縱觀金江波的履歷,從傳統美術專業到後來的計算機設計、數碼藝術方向、公共藝術研究方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研究,他一直在嘗試新的藝術領域。「這是時代的變遷對我們個人的一種折射。」
金江波作品
互動多媒體影像:詩意書寫在自然
為了開拓交叉學科建設的新領域,培養面向「跨專業跨學科發展」的後備師資人才,1997年,學院選拔金江波前往日本研修多媒體設計管理。回國後,金江波成為國內最早的「數碼藝術研究」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之一。他開始籌備「數碼藝術」專業方向的本科教學計劃,並作為主任主持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際多媒體事務所」的科研工作。2000年,美術學院正式成立數碼藝術系,面向社會招收學生,培養數碼時代的專業人才。到了2007年,金江波為了讓自己的學術發展更上一個臺階,毅然報考了清華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方向」博士生,繼續深造。2012年,博士畢業後的他選擇回母校從教,「我的大半人生都是在上海大學度過的。」金江波飽含感情地說。
談起自己的成長,金江波認為這是中國時代發展使然。「那時的美術學院還在凱旋路30號。在那個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上海沒有高架,更別提地鐵了。我騎車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都要四十分鐘。」可現在,「是一個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時代。」他拿起桌子上的手機,說道:「像現在,你們年輕一代很講究創意感。無論是手機,還是眼鏡架,你們都會要求自己與眾不同。更別提每個人的個性化服飾與生活方式了。」金江波感受到當今藝術發展的新機遇,表示「這是新時代對一個人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為中國最早參與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實踐的藝術家之一,金江波侃侃而談:「當下的藝術家,應該要關注現實,深入生活,為社會發展服務。在物質不富裕的時代,我們靠經典藝術的創作來引領精神塑造。但在物質極其發達的今天,藝術的外延很豐富,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創意,離不開藝術與設計的介入。我們所強調的藝術對社會的作用,體現在藝術是一種推動社會變革,提升生活品質的最基本的文化力量。」
在這次專訪中,「美」這個字反覆出現在金江波的話語間。「美是人類最根本的精神需求,美通過藝術共享給所有人。」從開始學習國畫到踏入數字藝術領域,金江波一直在研究「美應該如何表達和創造?」而如今的城市空間,金江波也帶領著學生一起探索「美應該怎麼服務大眾,並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讓公眾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心靈更富美的涵養?」
「為社會提供美的創造力」是金江波與他的學生共同的目標。
談及學生,金江波的臉上洋溢著喜悅。「我的學生現在都在各行各業發揮他們的價值。」作為中國第一批教授數碼藝術方向的年輕老師之一,金江波帶過的第一屆學生,「有的成為遊戲設計總監,有的成為電視臺的編導。」 後來培養的學生,「我帶著他們參加了國家舉辦的一些重大項目,包括世博會、國內外藝術雙年展和國際博覽會的展出。」而最近幾年帶的學生,「我開始讓他們參與到鄉村建設當中來。和學生一起,用人文理念去建設美麗鄉村。」
金江波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處在時代浪潮下,哪裡有需求,我們就參與其中。用我們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讓孩子們在社會中歷練。」時代變遷不僅造就了擁有多元身份的金江波,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勇於「直面社會需求」的美院學生。
曾獲得上海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的金江波稱,他和學生是一個「學習命運共同體」。「我更多的是和學生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把自己比作一面「鏡子」,「不可否認,現在的學生學習能力都很強。但他們碰過的壁,跌倒過的地方不一定比我多。所以我更多的是把我的經驗和方法分享給他們,使之在我這面鏡子的對照下,發現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問題與專業局限,讓他們以我為鑑,更好面向未來。」
保持「底線思維」則是金江波跟學生做朋友的前提條件。「學生不能違背原則性,我和他們都很『友好』,但寬鬆的學習氛圍營造,是為了促使他們更有凝聚力,更有團隊精神,更好的團隊協同發展。但是有幾條紅線是不能突破的,譬如論文寫作,就不能馬虎,沒什麼好說的;譬如課題,必須盡責;譬如課程計劃,必須全身心投入。只有做好自己專業的事情,才能談日後的發展。」
在金江波的認知裡,「美的發展和工業革命不一樣。」他談到「美育」一詞,「工業革命帶動的是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是實實在在的製造,是標準化與規模化生產線的建設。而美的時代則是個性解放、精神消費、追求差異的時代。所以今天,我們對美的需求是根本的,我們美術學院的師生更應該為社會美育承擔使命。美是大眾的,美也是生活本身,美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去年,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金江波老師與美術學院師生一起合作,完成中國共青團誕生地漁陽裡的「青春讚歌」紀念廣場的創作。「這樣一來,我們為青少年學子們的入團宣誓、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公共文化場所。我們美院的師生將科研創作帶到了城市公共空間,發揮專業優勢,身體力行地為城市打造獨有的文化地標。」
金江波將這種「城市的美」稱為「有溫度的美」。他與美院學生一起,用人文理念和藝術創意對城市風貌奉獻出他們的力量,讓「溫度」瀰漫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漁陽裡廣場
從十九歲來到美術學院,金江波認為在上海大學的工作生活「已經融入為我身體裡的一部分」。作為美術學院的一員,「我有幸見證學院的沿革變遷,有幸成為助推她發展的團隊成員之一。」
「生於斯長於斯。」讀完清華大學藝術學的博士,金江波選擇回母校從教,「上海大學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成長空間。我要藉助清華大學學習所得與積澱的學術資源為上海大學的美術教育事業更好服務。」如今,美術學作為上海大學的A類學科,「我責無旁貸地要和團隊一起奉獻自己的力量,繼續為美術學院的發展而努力。」
牢記使命——當好創新發展先行者
除了與藝術教育相關的各種頭銜,金江波還有另一個身份,那便是民進會員。談及如何切實履行好參政黨職能,他認為一定要處理好「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係,要充分發揮民主黨派與政協人才多元、精英薈萃的舞臺作用,堅持愛國同心、政治同向、事業同行,把所有支持發展的力量凝聚起來,進一步提高參政議政質量和水平;同時不忘方向的「一致性」,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金江波新當選為市政協常委。他表示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在今後履職中將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和無私奉獻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十九大精神融入自己的學科領域,牢記使命、堅定信念,以更加積極飽滿的熱情、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成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擔當者和同行者。
履職第一年,金江波老師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充分藉助上海大學統戰成員人才薈萃和智力密集優勢,圍繞中心工作開展調研。他提出「讓美育進社區」,以公共藝術提升上海城市能級。為此,金江波建議:「美育作為一種多學科全方位的教育手段和載體,應聯動家庭、學校及社會一體化建設,結合城市更新項目強化社區治理創新。比如推動傳統手工藝創意課程進社區、建立手工驛站、美育驛站等。美育還可以與黨建活動配套聯動,落實引領美、塑造美、示範美、創建美、關愛美、弘揚美的系列美育黨建,共同營造上海特色創意社區和文化藝術公共空間。」
「莫幹」匠人——藝術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竹海連山,經四百旋高路,軋軋輪聲,直上清涼世界;莫幹遺蹟,歷三千載流光,堂堂劍氣,憑看吳越春秋。」——莫幹山楹聯
這座深藏竹海之中的百年古山,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地方重塑:中國鄉村實踐與文化復興的邂逅」閉幕展中,作為講好當代中國鄉村故事的發展案例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全新面貌。擔當策展的金江波多年來在「地方重塑」理念主導下,選擇將藝術帶到最需要的地方——中國鄉村。「我們對鄉土的解讀和重塑,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搞一場藝術活動,而是一次助力鄉村振興的文化探索。」金江波希望利用美術學院的人才及專業優勢和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的行業資源,挖掘鄉村文脈的資源,把握鄉村景觀的獨特優勢,借用鄉村生態環境的特點,用藝術來介入城鄉的文化生態、生活樣態和產業業態的轉型。
作為鄉村振興的實踐,2018年,金江波主導的「鄉村重塑,莫幹山再行動」邀請眾多藝術家、青年師生與當地非遺傳承人一起,圍繞莫幹山「竹、泉、雲」等主題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打造出一個文化與旅遊融合、生活與藝術碰撞、鄉村與世界對話的新平臺。
金江波認為,重塑鄉村社會價值,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是藝術參與鄉村實踐的意義所在。他坦言:「鄉村振興不僅要經濟發達、生活富裕,也包括文化自信。從這個層面上講,藝術是最有可能的一種實現方式,因為它是有機的、綠色的、柔性的。用藝術來感染和感召更多人參與當地建設,讓更多人能夠感受這種生命力,這是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所特有的價值。」
當下,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升溫,美術學院「公共藝術計劃-美麗鄉村項目」已在長三角地區設計了25個美麗鄉村,其中有4個已經獲得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共同認定的「中國歷史文化村落」稱號,2個獲得「中國特色古村落稱號」。金江波介紹,接下來他們計劃以文創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建設長三角地區「文創小村」村落群。如何推動文創產業與鄉村旅遊的深度融合,將是未來公共藝術服務於鄉村生活的主要發展方向。
協同創新——做資源的超級連結者
近年來,金江波一直密切關注著如何助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他及其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工作團隊共計舉辦了25餘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主要負責人,金江波認為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就是「一個為協同運作提供設備、空間和人力資源的機構,是資源轉換為創意的機制和方法、是原油提煉為汽油、柴油、燃油的中樞站」。它的核心競爭力也就在於超級連結各種資源,通過管理資源、轉換資源、運作資源,整合社會資源(包括政府、企業、藝術機構、院校)和文化資源(包括非遺技藝、學科特色、地域民俗資源),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年來,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培養了550餘非遺技藝傳承人,每期教學平均190課時,涉及傳統工藝種類80餘種,服務了3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與偏遠山區,孵化非遺傳承人的跨界創新代表性作品400餘件。通過協同創新,這些技藝傳承人不僅是手工藝品的製作者,更是傳統文脈的守護者、生活美學的創造者和文旅融合的開拓者。
同時,作為一位藝術教育老師、高校行政工作者,以及致力於新媒體藝術的優秀藝術家,金江波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一直身體力行地踐行著「讓資源實現超級連結」的理念。他認為,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人的技能要求越來越全面,學會做一個超大規模的連結者非常重要。超級連結者像是不停採蜜的小蜜蜂,雖然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通過團隊資源的相互連通,最終可以產生無法估量的化學反應。
回顧這一切,金江波總是報以微笑:「藝術是支持我一路走來的堅定信念,儘管中間有過很多挫折和挑戰,但我一直是和藝術在一起的,已經足夠幸運。」言語間,不難看出金江波對藝術強烈的熱愛,也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他除去多重身份之下的人生浪漫。
稿件來源:民進市委文化藝術委員會、中青年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