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外國留學生哪的人最多?日本:沒錯……新羅:正是在下

2020-12-15 懶龍說

現在我們日子過好了,對孩子的各種教育就逐漸跟上了,有條件好點的父母就希望讓孩子將來出國留個學,去國外見見世面。

正因如此,中國目前的出國留學人數已經連續好幾年高居國際榜首。根據權威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在讀人數佔據了很多主流留學目的地國家的榜首。比如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德國、法國等等,中國都是這些國家的主要留學生生源國。

留學這事吧,往往是跟著經濟文化水平走的。經濟文化處於比較強勢地位的國家容易吸引經濟文化處於弱勢地位的國家的留學生來學習。這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咱們古代那會經濟文化水平高的時候,也有不少外國人來咱們這留學。比如唐朝,就是因為自己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很多外國留學生來大唐學習。

大唐為了能夠好好安頓這些留學生,也為他們制定了專門的制度,而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以後,也為自己國家的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大唐的這些外國留學生,看看他們在大唐的學習經歷。

01一、大唐留學生哪國最多?你以為是日本,其實是新羅

唐代最早開始接受留學生,應該是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根據《新唐書·儒學傳》的記載:「貞觀六年 ……廣學舍千二百區……大抵諸生員至三千二百。…… 於是新羅、高昌、百濟、吐蕃、高麗等群酋長並遣子弟入學,鼓笥踵堂者凡八千餘人。」貞觀六年開始招收留學生,周邊的很多國家的王族都派遣子弟到大唐入學。

在這麼多國家的留學生中,最為著名的毫無疑問是那位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了。這可是上過歷史課本的名人。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他是作為日本遣唐使來到大唐的,在大唐他先後做到左拾遺、左補闕、衛尉少卿、秘書監等官職,其中這個秘書監那可是皇帝秘書長,這職位確實挺高的。

這位阿倍仲麻呂不光是自己官運亨通,他的朋友圈更是了不起,跟大詩人李白、王維都有詩文往來,光是這光輝燦爛的朋友圈,就足夠吹一輩子了。

很多讀者朋友因為阿倍仲麻呂這個人太著名了,往往認為在大唐留學人數比較多的是日本,日本現在也確實保留了很多中國唐代的文物。可是,真實的史料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誤會。真正在大唐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其實是新羅。

新羅這個國家現在沒有了,其原來的國土現在是屬於韓國的一部分。新羅當時是在半島上與百濟和高句麗呈三足鼎立之勢的一個國家。這三國裡,老大毫無疑問是高句麗,百濟和高句麗基本上是同盟。新羅要想在高句麗和百濟的夾擊下存活,只有找一條粗的大腿來抱,而此時的大唐似乎成為新羅的唯一選擇。

早在貞觀十四年(640年),新羅就已經派遣王族子弟來到大唐學習。到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新羅王族金春秋所提出的派遣質子來到大唐,以此爭取唐朝對新羅的支持。從此,新羅隔三差五就會派遣王子和留學生來到大唐學習。根據《東史綱目》中記載:「新羅自事唐以後,常遣王子宿衛,又遣學生入太學習業……又遣他學生入學者,多至百餘人。」好傢夥,每回要來一百多人啊。

根據《唐會要》中的相關記載,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新羅在唐留學生就多達二百多人,根據嚴耕望先生考證,「自太宗貞觀十四年新羅始遣派留學生起至五代中葉,三百年間,新羅所派遣之留唐學生,最保留之估計當有兩千人。

那麼,同時期日本送來多少留學生呢?日本的留學生往往都是跟著遣唐使來的。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大概是從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開始到宇多天皇寬平六年(大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期間,共任命遣唐使19次,實際上真走成了的是13次。根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考證,日本遣唐學生這幾次加起來共計約有149人,其中實際到了大唐的也就118人。

一百多人對兩千多人,這人數差距也太大了吧?這要是在學校裡打個群架估計都贏不了。而日本人數之所以比不過新羅,根本原因還是交通問題。朝鮮半島跟中國接壤,無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海路都沒多遠,很方便。交通條件非常便利。但是日本跟中國隔著汪洋大海,要來一趟只能走海路。這大海上來個颱風啥的這都沒準,所以中日之間的往來就非常不方便。

比如我們前面說的那位阿倍仲麻呂就被這事坑苦了。在他入唐37年後,天寶十一載(752年),日本又派遣唐使團來了,阿倍仲麻呂想跟著使團回家去,當時李白、王維等各種大詩人各種給他送別。結果船開了以後遇上了風暴,把船給吹到越南去了。最後阿倍仲麻呂死裡逃生,又返回了長安,再也沒有回國。

既然來一趟這麼不容易,人數少也就情有可原了。

02二、來了以後好好學,考過「雅思」好做官——賓貢進士

這麼多留學生,唐代中央政府怎麼安排呢?一般都是直接安排在長安的國子監學習。學習條件還是挺不錯的。《東史綱目》中記載:「買書銀貨則本國支給,而書糧,唐自鴻寺供給」,意思就是雜費自己國家出,學費和夥食費由大唐的鴻臚寺負責供應。國子監所教授的主要還是以儒家典籍為主,外國留學生學習也是主要學這個。

當然了,學了好幾年學的水平怎麼樣,最好是有一個方式檢驗一下,在我國古代,最好的驗證方式當然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不過,外國留學生畢竟跟本國人不同,無論是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都不一樣,讓外國學生和本國學生參加一樣的考試,這事對外國留學生確實有點不公平。所以,唐代專門為外國留學生單開了一門考試,這就是所謂的「賓貢科」。

賓貢科這個名詞,在我國唐代史料裡確實是沒有,但是在一些唐人的筆記小說裡,和高麗的史料裡,都有這個名詞。賓貢科這個詞最早出現應該是在唐穆宗長慶初年,大概是公元821年前後。根據《東史綱目》中記載:「長慶初,金雲卿始登賓貢科。」這位金雲卿就是第一位賓貢科錄取的進士,新羅人,。

相比正式的科舉而言,賓貢科考試相對還是門檻較低的,所以在考試時也會刻意跟正式科舉分開,單獨對外國留學生進行考試。這大概就跟我們現在出國留學考的那個「託福」、「雅思」之類的考試差不多吧。而且,賓貢科如果通過了也會跟正式科舉一樣,也會張榜公布名單。不過,為了跟正式科舉區分,賓貢進士的名單往往是在進士名單的最末尾。

高麗名儒崔瀣的《送奉使李中父還朝序》中曾經提到:「所謂賓貢科者,每自別試,附名榜尾。」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裡要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那位著名的阿倍仲麻呂是不是也走的賓貢進士的路子才當官的呢?應該說從時間上不符合。阿倍仲麻呂在大唐生活的時間段大概是公元716年~公元770年,這個時間段賓貢科這個名詞還沒出現呢。有學者考證他曾經考過進士,時間大概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考上以後就擔任了唐朝政府的公務員。如果是這樣,那麼阿倍仲麻呂參加的顯然不是賓貢科,而是跟唐朝本國學生一樣的科舉考試。作為一位外國學生,能夠跟本國學生一起競爭,還能高中進士,由此可見阿倍仲麻呂確實是真有能耐。

那作為一個外國人,賓貢科考試的結果是不是很重要呢?這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考上考不上,都非常重要。如果考上了,賓貢進士也是可以跟正常科舉一樣做官的。比如前面說的第一位賓貢進士金雲卿,後來做官做到兗州都督府司馬。再比如被譽為「韓國漢文學鼻祖」、「東國儒宗」的崔致遠,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考上賓貢進士,後來做了宣州溧水縣尉的職位。

不過作為外國留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終歸還是要回到本國去的,那麼,考上賓貢進士的人回到本國去,待遇會怎樣呢?那基本上就是相當重視了。這可是到大唐鍍過金的人才啊,在當時那可是正兒八經的「海歸」啊。

比如說剛才說的崔致遠,回到新羅以後「為翰林學士、兵部侍郎, 出為武城太守」,在大唐是個縣尉,回國成了兵部侍郎了,可見大唐鍍過金的人才回國還是很搶手的。還有很多在大唐學習的人,回國以後都為祖國建設作出了貢獻。比如入唐學習陰陽家的金巖,回到新羅以後成了司天大博士,後來還當過太守。

崔致遠

前面說了,考上的可以高官厚祿,就算回國那也是引進人才,那要是考不上怎麼辦呢?這個大可放心,就算考不上,回國也是高人一等。《三國史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個事,說新羅元聖王五年(788年),新羅王準備提拔一位叫子玉的人當官,有人提出異議,說這個子玉不是文職出身,不能擔任領導職務,這時旁邊的侍中說:「雖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為學生,不亦可用耶?」新羅王一想也對,於是就聽了侍中的意見。由此可見,別管你考上考不上,只要你曾經去大唐留過學,那回國一般都會有重用的。

03【懶龍說】

回到本文最初的問題,在經濟文化上處於相對強勢地位的國家會吸引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國家的留學生來學習,其實文化傳播往往也是一樣的道理。國家的政治越穩定,經濟越發達,才會更容易產生豐富的文化內容和文化產品,才會更容易催生文化地位的強勢。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前幾年看的韓劇,前十幾年看的臺灣影視劇,再往前看的香港電影,其實都與這種規律不謀而合。

在公元7世紀到9世紀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高地無疑是被大唐所佔據。在大唐雄厚的國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下,很多國家都希望能夠學習大唐的政治體制和文化知識。這也造成了大唐這麼招外國留學生稀罕的情況。周邊各國紛紛將自己國家的精英送往大唐接受大唐的文化洗禮,從而希望能夠在文化上靠近大唐,獲得大唐的認可和庇佑。比如新羅就是在這方面比較積極的。

其實,唐朝政府也是有意推動留學生的發展,為此甚至為外國留學生打開了科舉的大門,設立了賓貢科,將外國留學生也置於唐朝公務員選拔的範圍內。這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讓這些外國留學生能夠熟悉大唐的政治體制的運行方式,另一方面還能讓這些外國精英都能夠更深入的融入中華文明圈層中,從而在他們內心深處,進一步鞏固對中華文明的嚮往和認同。

而這些在大唐經過深入學習之後的各國精英,在回到本國以後,也往往會按照中華文明的處事習慣,來處理國內的政治事務。這無形中在大唐周邊形成了一個以大唐為核心,向外輻射的強大文明圈,這個文明圈有著同樣的典籍,同樣的信仰,同樣的文明因子,同樣的思維習慣。而經過大唐的文化洗禮,周邊各國也不會對他們的「文化母國」——大唐流露出戒備和反抗,這也反過來對於大唐的國土安全,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意義。我想這大概就是大唐的「文化自信」所在吧。

參考文獻

1、《入唐新羅留學生研究》 關賀 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新羅、日本遣唐留學比較研究》 耿虎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3期

3、《追隨崔致遠在中國唐代的歷史遺蹟》 趙誠煥 陰山學刊 2001年9月

4、《從宿衛學生到賓貢進士———入唐新羅留學生的習業狀況》 劉後濱 社會科學戰線 2013年第1期

5、《東亞科舉文化圈的形成與演變》 劉海峰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4期

6、《唐朝對新羅宿衛質子教育研究》 權太東、高福升 東疆學刊 2009年1月

感謝您關注百家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相關焦點

  • 大唐留學生哪裡人最多?日本:沒錯…新羅:正是在下
    大唐為了能夠好好安頓這些留學生,也為他們制定了專門的制度,而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以後,也為自己國家的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大唐的這些外國留學生,看看他們在大唐的學習經歷。一、大唐留學生哪國最多?
  • 大唐「留學生」:在大唐包容的胸懷中,跋山涉水來沐浴盛唐"光輝"
    一個實力強勁的國家總是能夠吸引到很多他國之人前來拜訪學習。就以美國為例,在它強行打開日本封閉的大門之後,日本人意識到了自己在各方面上的不足,因此在明治維新的改革中,派遣了許多人前往美國學習。而中國在洋務運動期間,最早的一批的留學生被派遣去學習的地方也是美國。
  • 日本神奈川縣外國留學生增加 中國留學生最多
    日本神奈川縣外國留學生增加 中國留學生最多 2014-09-28 09:22:2226日報導,當前,日本神奈川內大學或研究生院在籍留學生人數超過8000人,較上一年增加700人以上,時隔2年增加。
  • 日本高中外國留學生超過2000人 中國學生最多
    ­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近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國際交流狀況調查顯示,2015年度在日本高中留學達3個月以上的外國人為2147人,較2013年度增加482人,為有數據的1992年以來歷史最高水平。­  據日本媒體報導,文部科學省從1986年度開始以日本全國的國立、公立、私立高中為對象實施調查。1992年度的數據被認為具有可比較性。
  • 洋留學生的最牛逼一屆:儘是王子貴族高僧,但誰也不敢在大唐放肆
    據《儒學傳序》記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於國學之內.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貞觀總共23年,留學生8000人,這是古代來中國留學的高峰了。請注意,這段記載裡有四個字「諸國酋長」,也就是說,來的都是各種王子、高幹子弟,非富即貴,落後國家的平頭百姓,是沒有機會來大唐留學的。
  • 讓現代人都羨慕的唐代留學生,有種時尚叫「留學去大唐」
    所以,很多人也有著這樣的笑談,如若可以來一場時空穿越,「留學去大唐」也是世界學術的風尚,而曾經的唐代留學生同樣成為讓現代留學生羨慕的存在。要知道,即便是臨近中國的日本,國力與當時的盛唐相比同樣是驚人的懸殊:剛剛完成由母系社會向奴隸制的超越,生產力落後且統治階層內部權鬥無休無止。除此之外,連臨近的朝鮮半島上,高句麗、新羅、百濟也是紛爭不斷,絲毫無暇於發展。 可此時的盛唐,全國都在積極投身於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越發展、越強悍、越和平,這一切都讓異域國度的人們對盛唐產生了深深的嚮往與渴望。
  • 在日本外國留學生聚集地
    在日本,哪裡留學生聚集最多呢?你要是來留學會選擇這裡麼?這裡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新大久保站。新大久保(しんおおくぼ)站是一個外國留學生利用最多的站。如果出來車站你左走、就會發現很多中華餐廳,羊肉串、麻辣燙、中國超市,非常繁華不僅是中國人、還有很多印度人、越南人、
  • 日本富山縣中國留學生348人 居外國學生人數首位
    中新網1月9日電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目前,在富山縣縣內大學、短期大學、高等專業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當中,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人數較少。為增加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人數,富山縣決定於今春開始設立宣傳網站,加強宣傳力度。
  • 廣東省外國留學生最多的10大高校,外語交流好去處
    你知道廣東哪些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最多嗎?1、暨南大學——數千人作為國內的華僑最高學府,暨大是一所很「國際化」的大學!學生來自12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校華僑、港澳臺和外國留學生共13909人。2、中山大學——3300人左右中大作為廣東最好的大學,必然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從人數上來說,中山大學的國際漢語學院的外國生是最多的,專業是國際漢語專業。
  • 留學生在日本就職創新高 中國人最多
    中國僑網10月26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10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外國留學生從大學及專門學校畢業後為留在日本就業而變更在留資格的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25942人,較上年增加3523人。連續8年增長。
  • 一組數字看懂日本留學,在日外國留學生最新報告出爐
    華輿訊 據日本《東方新報》報導,半官方機構「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日前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5月1日,在日本留學的外國留學生總數為31萬2214人,與前一年相比增加1萬3234人。
  • 日本招收留學生最多的大學是哪幾所,你知道嗎?
    經常有同學問我:老師,我想去日本留學,哪所學校比較好考呢?當然,每個學生的水平和需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過老師倒是看到有網站統計過哪所學校招收的留學生最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算是為大家做個參考。
  • 日本招收外國留學生人數排名
    近年來日本的高等教育機關大力吸收外國留學生。本排行表記載了截止到2017 年5 月1 日各學校正規課程在讀的自費外國留學生總數.其中日本國立、公立大學招收外國留學生人數排名如下:國立、公立大學(本科)招收外國留學生人數排名,排名前5的分別是大阪大學,招收551人;東北大學招收417人;九州大學招收413人;筑波大學招收404人;名古屋大學,招收403人。
  • 中國留學生交往史簡述
    ,系統的到中國學習文化,隋朝也是中國首次大批接受外國學生的朝代。「留學生」一詞就是在這個時候由日本首創的,用以區別在中國短暫學習一段時間後便返回日本的「還學生」。但由於時間短暫,學習不完整、不系統,還學生在日本的地位是遠不及留學生的。
  • 大唐的疆域版圖在他手裡達到最大
    唐高宗是一個倒黴的孩子,從他父王手中接過高句麗之後,原先跟大唐結盟的百濟叛變了,倒戈到高句麗的陣營當中,局勢從原來的大唐、新羅、百濟三打一模式轉向了二對二。如此還不算,高句麗和百濟還趁著大唐在打突厥的時候,對新羅用兵。雖然新羅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用不怎麼大,甚至還一度袖手旁觀,但新羅畢竟是安插在半島的一個釘子,可以給高句麗添堵,戰略意義比較大。
  • 沒錯,正是在下!網友:快到鍋裡來
    沒錯,正是在下!網友:快到鍋裡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什麼東西一旦數量多了,就容易誕生出各種奇奇怪怪的造型,比如大家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食材,見多了,就會發現一些食材長成各種「奇特」的造型。下面給大家看看一些,要成「精」了的食材,一個比一個好玩。
  • 日別府外國留學生佔人口比例逾2% 或居日本第一
    日別府外國留學生佔人口比例逾2% 或居日本第一 2014-10-30 15:21:11根據獨自調查結果,別府市留學生居住者佔人口的比例居日本全國市、區第一位。  據日本《大分合同新聞》消息,10月29日,別府市發布消息稱,截至2013年5月1日,別府市留學生居住者佔人口的比例居日本全國市、區第一位。雖然目前為止,尚未有以都道府縣為單位的比較調查,但根據獨自統計,別府市提出了「日本第一」的主張。
  • 【風流人物】這位韓國「歐巴」,12歲就來到我大唐幹什麼?為了泡妞...
    正是因為有了裴瓚的賞識與舉薦,他才與王羲之一樣聲名大噪。恰逢鹹通十五年的科舉考試,裴瓚任主考官,因此崔致遠成為賓貢科第一名,也是惟一一名及第者。據史料記載,國子監可容納3000多學生,留學生人數眾多,尤以新羅、日本留學生居多。留學生的經費,主要由實力雄厚的大唐出資,即便是自費前來的學子,亦可獲得資助。
  • 三水國學│到大唐帝國留學是一種什麼體驗?
    可不管是國內考生,還是出國學子,相較於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士子、留學生,無疑要幸運地多。科舉有多難,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可做個留學生能有多難呢?如果唐朝有知乎,上面發布這麼個問題:到大唐求學是種怎樣的體驗 ?想必以吉備真備、阿部仲麻呂、空海等一眾遣唐使肯定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