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廣東汕尾的李阿姨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她出現舌部腫痛、吞咽困難、咬字不清等一系列問題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舌癌,這讓她驚慌不已,趕緊從當地到廣州就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接診後,發現罪魁禍首居然是半年前不慎扎進舌頭的魚刺未及時處理!
口腔頜面外科王友元副教授對李阿姨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和治療,通過手術順利取出導致李阿姨不適的「罪魁禍首」——扎在舌頭裡的魚刺。目前李阿姨恢復情況良好,懸著的一顆心也總算放下了。
舌頭腫脹說話不清 以為患上舌癌
5個多月前,家住汕尾海邊的李阿姨與家人共進海鮮晚餐,李阿姨突然感覺舌頭被一根魚刺扎了一下,「當時沒有太留意,覺得一會兒就好了」。次日,仍然感覺到舌部隱隱作痛的李阿姨前往當地醫院就診,經過喉鏡等檢查,醫生並沒有發現魚刺或其他異物,便給予了李阿姨簡單的消炎治療。後來,李阿姨舌部的不適感有所緩解,她也就慢慢忘記了這件事。
然而最近十來天,李阿姨感覺到舌頭明顯地腫脹起來,不僅無法吞咽,慢慢連吐字都不清晰。「苦不能言」之下,李阿姨前往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初步診斷為舌癌,建議李阿姨儘快到廣州就診。
「聽到自己得癌,嚇得當天就買票到廣州了!」李阿姨回憶道。輾轉之下,她慕名來到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王友元副教授門診就診。
在詳細了解李阿姨病史,並為她仔細查體後,接診的王友元副教授做出了初步判斷:患者舌體腫物範圍較大,頸部淋巴稍有增大,近期體重驟減,因此舌腫物性質尚不明確。考慮到惡性腫瘤與炎症的治療方式大相逕庭,王友元副教授認為需明確診斷後才能擬定治療方案,無論腫瘤或者炎症都應儘快治療解除李阿姨的病痛。在醫生的建議下,李阿姨篩查新冠肺炎後辦理了入院,先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再逐步完善檢查。同時,王友元副教授團隊也加緊為她安排手術,取舌腫物標本以明確診斷。
罪魁禍首竟是魚刺 扎進舌頭潛藏小半年
入院後,通過CT檢查,王友元副教授發現李阿姨右舌有一長約2cm的細長高密度影,結合李阿姨之前被魚刺扎過卻在喉鏡下沒有發現異物的病史,王友元醫生推測這一高密度影可能就是扎進舌頭的魚刺。
王友元副教授透露:「這根魚刺『一待就是小半年』,這導致了患者之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但是考慮到長期炎症刺激,也有癌變的可能。」
結合CT結果,王友元副教授隨即為李阿姨安排了完備的治療方案:手術前取舌腫物冰凍病理活檢,半小時冰凍病理結果出來後,根據腫物的性質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若為炎症,則選擇保守切除以及刮治術;若為腫瘤,則選擇大範圍舌癌根治以及皮瓣修復。
入院第二天,完成各項檢查的李阿姨被送入手術室。無影燈下,王友元副教授小心切開腫物,此時肉眼所見的膿液等讓經驗豐富的王友元副教授心中對腫物性質已有七八分把握,隨後取腫物表面及深面組織送病理科進行冰凍病理活檢。
半小時後,冰凍病理結果不出所料,果然是炎性肉芽腫物,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王友元副教授心裡鬆了一口氣,替李阿姨感到高興的同時,立即帶領助手開始清除炎性腫物,並且在舌根探查那根可能是魚刺的高密度異物。很快,王友元副教授就在舌根深面組織處發現了那根還帶著一小塊肉芽組織、長達2公分的魚刺,並且將腫物以及周圍炎症組織清除得一乾二淨。
王友元副教授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
目前,李阿姨恢復情況良好,舌部腫脹、吞咽疼痛等症狀已經基本緩解。
專家提醒:
異物刺激引起炎症 時間長也會導致癌變
古人有魚腹藏劍,吳王僚吃魚時被魚腸劍刺殺。王友元副教授表示,現在人們吃魚,最常見的是魚刺卡在咽喉,這種情況通過喉鏡檢查比較容易發現。但如果像李阿姨這樣「利刺藏於舌根深處」,診斷就會比較困難,出現腫物後尤其要注意和惡性腫瘤鑑別。「另一方面,異物刺激導致長期炎症,也可能會引起正常組織癌變。像李阿姨這樣,異物引起的炎症刺激舌根長達半年,已造成舌黏膜不典型增生,進展下去將導致癌變。」
王友元副教授在向團隊成員介紹經驗時強調,以後接診到類似的病人,一定要注意追溯病人有無吃魚史,避免誤診誤治。要有完善的臨床思維以及手術方案,在疾病治療中去認識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王友元副教授提醒廣大市民,在用餐時如果有疑似魚刺扎到舌頭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舌頭在日常的語言、咀嚼和吞咽過程中都活動頻繁,最開始魚刺可能只是扎進了舌表面,但是隨著舌頭的頻繁運動,魚刺就在肌肉的不斷擠壓、推動下不斷深入,造成感染和組織壞死,產生膿液,並且導致舌腫脹以及劇烈疼痛。雖然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並且診斷較為棘手,如果沒有及時處理,不僅生活質量大打折扣,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局部組織惡變,威脅生命安全。」
信息時報記者 黃豔 通訊員 張陽 黃睿 朱川東
通訊員供圖
編輯:Amily
送別!廣西援鄂護士梁小霞逝世,年僅27歲
港澳知名愛國企業家何鴻燊逝世,享年98歲
廣州又見「託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