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勒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勾建輝博士近日在接受編輯交流時表示:「中國市場是舍弗勒集團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舍弗勒在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和研發基地之一。」
開發西部製造潛力6月18日,舍弗勒大中華區在寧夏銀川舉行了舍弗勒(寧夏)有限公司運營10周年慶典暨新廠房啟用儀式。由此,舍弗勒在中國的布局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早在2001年底,舍弗勒就在銀川成立了合資企業,主要生產鐵路軸箱軸承,並逐步發展成為舍弗勒在中國的六大生產基地之一。今年啟用的新廠房毗鄰舊廠區,建築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
寧夏新工廠將主要開展FAG品牌深溝球軸承等工業軸承產品的生產。對此,勾建輝表示:「目前舍弗勒球軸承在亞洲以及中國的市場需求佔比達40%以上。很多中國客戶需要我們的產品,但我們目前的供應尚受制於產能。」
「這次對於銀川工廠持續數年的投資計劃,將會保證公司未來十年的發展需要。」勾建輝介紹說。投資完成後銀川公司的產能將比今年至少翻兩番以上。
「以面積而論,寧夏新工廠是集團內亞洲第一、世界前三位的單體廠房。」同時,勾建輝還進一步表示,國家現在正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過去舍弗勒對中國西北部的投入尚不能滿足市場的發展,今後還要加大,充分開發西部的製造業潛力。
注重本土化發展舍弗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進入中國,至今其大中華區已經擁有員工6500多名,並擁有1個研發中心、6個生產基地,以及遍及全國包括香港和臺灣的20個
銷售與服務代表處。
「目前舍弗勒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有一半左右為本土化生產,這種情況在我看來是不能接受的。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本土化生產的比例,要至少達到70%以上,甚至更多。」勾建輝表示。「舍弗勒全球化的供應鏈很長,有其合理性和優勢,但是一個產品往往在不同國家經過多道工序,再運到中國來,耗時較長,不靈活。如果能夠完全本土化生產,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舍弗勒本土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加強供應商的本土化。勾建輝表示,二期投資的深溝球軸承明年三季度就要投產,我們需要許多能夠滿足舍弗勒軸承的本土供應商進行合作。而一旦成為舍弗勒中國的供應商,會自動加入到舍弗勒的全球供應商網絡,從而帶動中國本土供應商的發展以及產業鏈共同進步。
秉承研發理念「在中國,不止是軸承行業,包括許多其他工業行業,過去很多年對於基礎研究和基礎零部件的發展重視不足,而是偏重於整機、整車。多數情況下,整車和整機的
技術有至少30%至45%依賴於零部件供應商的技術水平和合作深度,部分行業比例甚至更高。這樣一來,儘管一些本土的整車和整機廠雖然表面實現了自主生產和市場化,但裡面的零部件核心技術並沒有真正消化和充分應用,也無法利用零部件供應商的技術來提高自身整車和整機的技術水平,更談不上掌握關鍵零部件的核心製造技術。」
「我認為,零部件供應商不僅僅是產品供應商,更重要的是研發和服務的合作夥伴。這一點,很多廠家在理念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製造行業資深的專業人士,勾建輝博士的感慨一語中的。
作為德國製造業的百年老店,舍弗勒十分重視研發。舍弗勒中國研發中心位於上海安亭,於2005年成立,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設有實驗室、檢測室、亞洲應用技術中心及
現代化的產品展示廳等,擁有最先進的測試、計算和模擬儀器。
據勾建輝介紹,舍弗勒的研發中心具有全球化網絡結構,以德國總部牽頭全球研發戰略,在世界範圍內設立40個研發中心,中國是第31個,立足服務中國和亞洲市場。不同國家的研發中心研究內容各有所側重,彼此間互有關聯,互相支持,既有重合,又有交叉,其研究成果相互共享。
舍弗勒的研究分成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領域。新的熱處理工藝、金相的調整、潤滑脂的測試、密封的形式以及降噪的處理等,這些技術性的設置都屬於基礎研究。而應客戶的要求,對產品特性,與設備和車輛的匹配、選型和計算以及相應的調整等進行的改變屬於應用性研究。現在安亭研發中心有400多位工程師專注於汽車和工業兩大領域。「基礎性的研究往往需要一大批人,埋下頭做很多年,舍弗勒百年來一直致力於此。」勾建輝表示。
「舍弗勒捨得在研發方面進行投入,每年超過5%年營業額的研發投入,保證了我們有能力進行可持續性地創新,這也將是我們在中國秉承的理念。」勾建輝說。
對於未來,勾建輝充滿信心。他說,雖然今年以來國內製造業經營狀況不佳,但這應該是向上發展曲線的局部波動,儘管未來的發展不會有過去十年那樣的增長率。「未來市場拼的是效率、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和客戶服務,這一切均取決於公司的發展理念和人才戰略。我們相信舍弗勒在中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未來幾年舍弗勒對中國的年均投資將保持在高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