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也是促進民生發展重要的重要基石。新中國成立的70年裡,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不足35歲到如今達到77歲,人均預期壽命長一倍。在這期間有無數醫生、教授和研究人員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努力發展屬於我國的新醫學力量,奠定了中國在世界的醫學地位。2019年12月23日,由中國醫學論壇報社與人民衛生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壯麗70年,新中國醫學力量》新書發布座談會在京舉辦。該書囊括了70年來中國的醫學故事、學科發展和醫學熱詞,以時間發展順序為我們展示了各學科70年的壯闊歷程。
專家致辭
中央宣傳部傳媒監管局原局長李軍表示,回首往昔,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我們有了「中國跨度」、「中國高度」、「中國速度」、「中國深度」,同時也有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氣派」。從試製第一支青黴素到發現青蒿素,從斷手再植到肺移植,我們實現了從模仿到創新,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壯麗70年,新中國醫學力量》銘刻著新中國醫學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書寫著中國醫學科研與時俱進的時代華章,謳歌著廣大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美好初心,也記錄著一代又一代醫務工作者的集體記憶。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報刊管理部主任李英華提到,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委管出版單位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題,聚焦衛生健康事業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決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活動以及重大成就,策劃一系列優質的選題、圖書及專題報導。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實之年,我們將進一步組織委管出版單位圍繞小康社會、健康扶貧、健康中國行動等重點選題做好宣傳報導。
中國醫學論壇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主編侯曉梅介紹,我國醫藥衛生事業走過了櫛風沐雨的70年曆程,回望70年醫藥衛生發展之路,我國科學工作者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生物醫學領域取得了數項舉世矚目的重大成果。本書展現了新中國70年醫藥衛生領域創造的一個個奇蹟、一項項成就。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我們在回顧70年輝煌成就的同時,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人民共建共享健康的徵途中,盡一份綿薄之力。
揭幕專家合影
中國醫學力量
中國醫者的奉獻精神
在「中國故事」環節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著名呼吸內科專家劉又寧教授,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知名眼科專家魏文斌教授在場講述了中國醫學工作者成功分離沙眼衣原體、發現牛胰島素等感人故事。除此,書中還詳細描述了世界首例成功斷肢再植手術、如何改寫絨癌治療歷史等7項重大研究成果背後的故事,在故事中讓全世界感受強大的新中國醫學力量!
學科發展的艱辛歷程
70 年來,臨床醫學各學科是如何建立的?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成就了哪些載入史冊的經典?有哪些人值得我們銘記?未來又將走向何方?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陳萬青教授,為我們講述了中國抗腫瘤事業的發展進程。
書中也在「學科發展」的心血管、臨床腫瘤、內分泌、傳染病、消化、呼吸、兒科、神經科、婦產科、口腔10個學科中,由學科帶頭人作為講述者,回顧學科初創之路,裡程碑式成就,以及為學科成立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前輩們,並展望未來10年學科發展。另外,與新中國同齡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專家袁鳳蘭教授在會議上情真意切地回顧了與祖國共同走過的70年曆程。這些珍貴的記錄,將喚起幾代醫務工作者的集體記憶,也見證了新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
激蕩昂揚的醫學熱詞
「援非醫療隊」「消滅天花」「愛國衛生運動」「循證醫學」,在70 年的壯麗畫卷中,有許多無法忘記的熱詞,一個個詞語,就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前行的一個個腳印,代表著幾代衛生健康工作者的艱辛探索和偉大付出。在「醫學熱詞」中,通過對幾十個熱詞的復原,重溫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記憶,仿佛重新回到那個奮鬥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