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家好,我是亞哲。
上周,有位律師朋友給我打了長長的電話,把這陣子的心事全向我傾訴了一遍。他和大多數律師一樣,屬於「傳統專業派律師」,認為律師就是天生的匠人,應該把精力放在做案子上,什麼管理、運營、營銷等,都不應該分散律師的精力。
他說得沒錯,但不完全對。這通電話後,我開始建議他:有空要多和我聊聊。
他對我說了什麼?
1.疫情期間,他們團隊的非訴業務量格外大,他不是團隊負責人,但每日都早出晚歸,拼盡全力,每當夜深人靜,復盤一天工作之時,總覺得當下的工作,對自己而言沒啥提升;
2.他很想換個環境,講了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後,他在選擇專業化團隊VS規模化律所的問題上,顯得猶豫不決;
3.他還告訴我,將來一定要自己單獨成立一家律所;
4.他認為,律師就是天生要「自由」,他非常反感團隊要求每天早晨晨會,晚上還要寫日誌,覺得是形式主義;
5.他是個80後,有一個90後的助理,經常感覺自己是在給助理當助理;
6.他喜歡探究案子、做業務,他意識到要擺脫現狀,就要面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他很難下定決心......
02
我認識這位朋友很久,從未見到他竟然如此糾結。
在我眼裡,他是非常特別的律師,不少當事人在接觸過很多律師後,找到他那兒,都能被他提供的中肯建議打動,最終選擇委託他。
問題就在於,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律師,自己也會陷入「煩惱」的局中。平日裡都是給別人解決問題,自己的問題如何排解?
在我看來,這些看似和管理無關的問題,是有效溝通,是科學決斷,是時間管理,也有關於戰略分析、團隊建設、指導下屬等問題,抽身來看,全屬於管理學的研究範疇;
我想,對於這位朋友而言,在「煩惱」的局裡,以上或許比專業還重要。
03
按照這個假設,我得出了一個判斷:每一位律師都需要懂一點管理知識。
為什麼?
在我看來,大多數人誤解了「管理」。對於律師而言,它不應該是一門管理律所和團隊的學問,而是幫你管理周圍所有資源的學問。所以,人生中遇到的難題,都可以從管理學中得到啟發。
比如,面對勞累一天卻感覺一無所獲時,你該重新審視自己的「進取心」;面對自己幹還是跟著別人幹,進公司化所還是傳統所這樣的選擇時,你該用科學的方式去「決斷」。
比如,面對是追求自由還是遵守規則時,你該「站在集體視角」去思考;面對如何與下屬相處,如何走進他們內心時,你該懂點「下屬力」和「雙因素理論」;面對平衡專業與營銷的角色定位時,你該從「聚焦策略」上下手,等等。
無論是「進取心」、「決斷力」還是「集體視角」、「聚焦策略」,管理大師們都有深刻的理解與認知,能夠幫你識別眼前的局,並找到破局的辦法。
那什麼是局?
我大膽下個定義,「 局 」 就是被「資源」所困。
那什麼是「資源」?人是資源,物是資源,無形的資源,如名氣、背景、經歷等,都是資源。
這讓我想起,在和我的好搭檔們一起進行律師團隊「共創計劃」輔導工作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即基於「機會」、「資源」、「能力」,來幫助律師團隊確定方向。
客觀地說,不論是「識別機會」還是「掌握能力」,這都是「利用資源」。
舉個例子——
我曾接觸過一個準備切入「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律師團隊,我問團隊,為什麼選擇這個方向?
1.通過已掌握的數據,他們發現這個領域有近XXX億的市場,特別是在XXX區域,XXX類知產業務的潛在業務額達到XX億;
2.團隊的成員組成,有專門研究知產法的資深律師,合伙人畢業於XXX政法大學,和學校有合作知產課題,有教授可以背書,負責人也是省律協知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
3.團隊還利用半年時間,打磨了一套用於拓客的知產服務產品。同時,他們計劃轉型成一體化的團隊,協調分工,規模化運營等。
事實上,不論是這個團隊通過數據分析出來的市場機會,還是團隊人員能力、前期準備,本質上都是已有的資源。
有些資源,如團隊的專業方向、與學校的合作項目、負責人的身份背書等,能夠被他們所支配,帶給團隊信心,這是「正資源」。
當然,還有一些資源沒有提到,如團隊早期積累的刑事辦案經驗、對知產不感冒的頭部創收律師、20%的建工客戶等,這些資源對做成「知產」專業團隊沒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但捨棄可惜,讓他們萬般糾結,這是「負資源」。
所謂的局,就是你被「資源」所困住,其中的負資源太多,你衝不出去,就沒辦法達到預期目標。所以,就要將「負資源」儘可能的轉移,掃除障礙,衝出去,就是「破局」。
04
如何破局?
我敢肯定地是,每一個「局」都有破解之道。我們終其一生,就是在尋找一個又一個的解決方案,突破一個又一個「局」。
在我目前的認知範圍內,認為至少有兩個角度可以思考:
從無到有——尋找新市場(抓趨勢);
從有到新——尋找新打法(抓方法);
從新到廉——尋找新模式(抓效率)。
第一種,就是根據趨勢尋找「資源」,然後整合已有資源,給自己找到路;
我發現了「知產領域」是個新市場。於是,我開始盤點能夠連結這個領域的渠道,有合夥夥伴、學校、身份,同時我意識到,做這件事,要嘗試說服團隊成員,同時在老客戶中提供「知產」的增值服務,即使沒有,也可能存在轉介紹的可能。
第二種,對自我重新定義,尋找新打法;
為了做好「知產」品牌,作為團隊負責人要由「萬金油形象」轉變「知產專業形象」,找到新打法。因此,要嘗試開展線上線下的運營,圍繞「知產專家」這個標籤,做直播、做線下課程、寫文章、拿獎、在媒體曝光等。
第三種,就是對 「 資源 」 進行重新配置,找到新模式;
為了做好「知產」專業團隊,從人、財、物上重新配置,找到新模式。首先財務上,預期基於這個業務,創收300萬,已有客戶達不到,需要拉新。
因此,在推廣方面,要在財務上、人員上投入,就要做市場動作和招聘人員;為了能夠承載業務,需要進行專業化分工,將律師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改變為開拓部門、客戶部門、訴訟部門、支持部門的跨部門服務。
以上,不管是律師的個人「局」,還是團隊「局」,這一切都有方法可循,都有破局之路。
這些道與術,統統藏在管理學的智慧當中。
05
我們身處的律師行業,雖然專業壁壘足夠高,但是「厲害」的人都綜合能力卓群,綜合能力就不單單是專業能力,還需要其他能力,比如:管理。
因此,我願意分享自己對「管理」的認知與思考,並堅持下去。
最後,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
1.在律師朋友的糾結中,我發現多數律師誤解了「管理」,其實他們遇到的很多非專業類問題,都可以通過管理學的思考,找到思路。
2.管理不是一門管理律所和團隊的學問,它是幫你管理周圍所有資源的學問。
3.所謂的「 局 」 ,就是你被各種「資源」所困,「破局」就是要做正負資源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