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41——語言、藥物、手術刀在後疫情時代的作用

2020-12-13 進德修業修辭立誠

作者:孫新顏

幾個月來,《阻止全球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系列文章閱讀量即將突破百萬,希望能在後疫情時代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教化人心、觸動心靈、喚醒良知、養浩然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和《方方日記》不同之處在於,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點燃自己,照亮大家。以文化人帶領大家營造一種油然而生的樂觀積極、充滿仁愛、生機暢達之氛圍,使人們由「睿智」變得「圓融」,「憂憤」變得「寬和」,散發出人性的光輝,也是生命的覺醒和頓悟。

語言、藥物、手術刀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所有國家都受到了疫情影響,世界回不到過去的狀態,疫情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適應新的常態要學會安全地生活。」在後疫情時代,逐漸有人出現了亞健康狀態,身心健康不容忽視。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醫生有三件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良好的溝通、充分的敘述是最佳的治療,在醫療服務中語言的作用應放在首位。

醫學模式轉換也從傳統生物醫學模式( biomedical model)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轉變。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仍然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耀著人文之光。醫生不是神仙,醫學從來就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這句話樸實地道出了醫學的局限和無奈。面對疾病和死神,醫術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有時去治癒說明了不管醫學技術多麼進步,不管人們花費了多少金錢,人類仍然會生病和死亡,因為醫學不能治癒每一個疾病,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

「去治癒」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積累。「治癒」是「有時」的,不是無限的,這裡的分寸把握很精細。醫學不能治癒一切疾病,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

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是一種人性的傳遞,也說明了安慰、鼓勵性的語言在醫學服務中的重要性。這些積極的語言不僅使患者感到溫暖和安全,同時也能調動患者的自愈力,及時解除患者的心理隱患,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並最終戰勝疾病。

自愈力與生俱來,需要被喚醒

一個多世紀以來,安慰劑對照的隨機臨床試驗一直被認為是檢驗新藥的金標準。不過,「安慰劑效應」也是人們常常能觀察到的有趣現象之一:在接受沒有活性成分的藥物或「假」幹預手段但對此並不知曉的情況下,由於患者「相信自己接受了有效治療」,症狀也會有所改善。而且,即便患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劑,安慰劑效應也仍然存在。通過研究發現,人們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安慰劑即非欺騙性安慰劑,對改善情緒和大腦活動仍然有效,具有真正的心理生物學作用,所以要用好「心勝於物」的效應。

現代醫學經過循證發現的這個道理,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就已經將其運用在疾病治療中了。《黃帝內經》有云:「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轉變病人的精神,改變其氣血紊亂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言有盡而意無窮也是傳統文化之精華,通過教化、觸動、喚醒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強大的自愈力,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平衡、和諧統一。

後疫情時代的心態40——量子糾纏與去除雜念

阻止全球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39——不遷怒不貳過

37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時中權變

36科學與哲學的又一次偶遇——自我實現與飛龍在天

35《正蒙神化》——齊桓公、管仲化成天下,樞機之要,唯善用氣

相關焦點

  • 幹春松:後疫情時代 有必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作總結
    鳳凰網文化:在今年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知道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嚴重,應該說整個國際局勢也在這樣一個疫情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一種轉型裡面,您認為在傳統文化之中,尤其是我們所從事的中國哲學研究之中有哪些傳統的價值或者理念是我們現在仍然可以去值得借鑑的?
  • 後疫情時代:語言服務企業家的經營智慧
    本網4月09日訊 中國語言服務40人論壇特別推送「抗疫網上論壇」系列,邀請業界與學界專家就熱點話題展開討論,觀點碰撞,思想交鋒,開創語言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上期五位企業家討論「後疫情時代:語言服務企業的危機與先機」後,「抗疫網上論壇」引起了行業廣泛關注。
  • 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後疫情時代的城市文化建構
    後疫情時代,在危機中尋找機遇,變壓力為動力,關鍵在於直面疫情造成的各種挑戰;同時以積極的姿態把握疫情給經濟增長、社會治理、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加快創新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推進全球經濟復甦,加快社會生活和國際交往全面回歸正常。論壇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12月8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在上海市虹口區正式舉行。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峰瑞資本FreeS2018 年底鬧得沸沸揚揚的「賀建奎事件」把基因編輯(基因療法的策略之一)帶入了公眾的視野。1975 年,Kohler 和 Milstein 發明了雜交瘤技術,使得治療性單克隆抗體的發現規模化,到 1997 年第一個單克隆抗體獲批,大分子藥(抗體)時代隨之到來。隨著反義寡核苷酸和 RNA 幹擾技術的誕生,核酸類藥物也登上了歷史舞臺。
  • 「後疫情時代的中伊漢學與文化發展論壇」第四次會議成功舉辦
    昨天(8月4日),由北京語言大學、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駐華使館、阿拉麥·塔巴塔巴伊大學、德黑蘭大學、聖拉茲大學主辦,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承辦,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平臺支持的「後疫情時代的中伊漢學與文化發展論壇」第四次會議以視頻會議的形式順利舉行,「後疫情時代的中伊漢學與文化發展論壇」系列活動成功落幕。
  •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定義,及語言文字的作用
    而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要依靠某種形式的符號作為其傳遞手段和運載工具。關於符號的定義有多種。符號學是研究意指作用的學科,屬於傳播學。符號為傳播-定的信息而用,不用於傳播目的的自然標誌(如動物的蹤跡,自然現象,人的某些動作)則算不上符號。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就是藉助於符號才得以形成的。各種符號系統中,語言是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複雜的符號系統。民族語言在文化傳承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55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表現得非常複雜。
  • 後疫情時代的少兒出版
    跨媒體時代的到來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繼而使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對內容產品的需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次疫情又會在短期內加快這個變化。作為傳統內容產業的少兒出版者,我們應積極地應對這些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在創造價值的同時,童趣出版始終以人為本,堅持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
  • 中國逆天「手術刀」橫空出世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當國外還在驚嘆於中國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這些顛覆日常生活的新事物時,中國醫療科研再一次顛覆世人認知。
  • 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開幕 共商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
    論壇期間,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位教育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交流經驗、探討學術。據了解,亞洲教育論壇於2003年底由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韓國前總理李壽成、哈薩克斯坦前總理捷列先科等七位發起者倡議建立,旨在搭建亞洲各國教育機構合作溝通的橋梁。由於疫情原因2020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採取現場會議與雲端會議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醫魅力
    疫情關乎生死,國難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這更是關乎全人類生命健康的大事。有目共睹,在這場疫情中,當中醫成為主場時,從「殺病毒」到「扶正固本」,主體思想觀念的轉變徹底扭轉了局面,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在心識帶動下的整個能量場的關鍵性轉變。中醫不負眾望,雖然被壓抑多年,但關鍵時刻大顯身手,用事實回應了中央關於「挖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倡議,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應驗了古今中外的預言:21世紀只有依靠華夏文明的智慧才能解決人類的危機。
  • 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41 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質與詩歌傳統
    41 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質與詩歌傳統中華詩詞濫觴於先秦,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
  • 交流互鑑,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永恆——一談新時代下的文化自信 宣講...
    以後,他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加強文明交流互鑑、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對於進一步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文化的最大力量是「化人」。它能夠潤物細無聲般地塑造人、陶冶人、培養人,進而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 大變革時代•優秀學子說 ——「後疫情時代」中國海外學子的挑戰與使命
    廣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遠赴異域求學成才,處於國際化的前沿,是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樹立中國青年形象,未來展開全球對話,實現全球勝任的重要力量。國際局勢的複雜多變,也給中國留學生群體帶了來巨大的挑戰。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發起「大變革時代•優秀學子說」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多種平臺和多種形式發出大變革時代中國學子的強音,發揮榜樣的力量。
  • 後疫情時代中日合作新機遇(一)古今融合、多元文化共生的「彩之國...
    原標題:後疫情時代中日合作新機遇(一)古今融合、多元文化共生的「彩之國」埼玉縣——專訪日本埼玉縣知事大野元裕【編者按】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各領域各層次友好合作關係全面深入發展。新冠疫情襲來之時,中日兩國相互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戰疫」,譜寫出許多感人詩篇。展望後疫情時代,如何克服疫情對中日各領域友好往來造成的暫時影響?
  • 高考英語:彰顯中國元素傳播傳統文化
    西安新聞網訊(西安日報記者司文) 6月8日,高考英語結束後,西安市兩位高中英語教師分析了今年高考英語試題。她們表示,試題結構、容量方面基本和去年持平,但在難度和區分度方面比去年略有提高,呈現出穩定性和變化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穩中有變,變中求新。
  • 中考試卷點評|英語:注重傳統文化 重視考查語言運用能力
    考試結束後,重慶市教委組織命題專家和一線教師對試卷進行了點評。命題專家表示,今年的中考英語試題命制既注重傳承,又有適度創新。在考查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學科核心素養。試題注重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 語言應急預案的助力作用
    無論哪一類突發事件,語言溝通的作用都不可忽視。事實上,語言溝通在突發事件過程中,確實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語言溝通有助於凝心聚力  正確的語言溝通可以起到鼓舞士氣,振奮民心的作用。語言作為一種說話人思想的表達,在疫情中多方面得到呈現。
  • 後30萬人時代,日本留學成為疫情後「新風口」?
    據日本官方統計,截止2019年5月1日,在日的留學生總人數已達31.2萬人,日本提前完成30萬人留學生計劃,正式進入「後30萬人留學時代」。在2020年的今天,日本的留學現狀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已然成為一種趨勢。疫情期間,海外留學生的安全問題成為最重要的話題。防疫方面,相對歐美而言,日本屬於管控效果比較好的國家,這一點對於留學生來說是個新的吸引。
  • 後疫情時代中國需要一個怎樣的醫學科學院?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後疫情時代中國需要一個怎樣的醫學科學院?在後疫情時代,思考從國家層面建設真正的醫學科學院對增強公立醫院科研實力、完善公立醫院建設體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包括整合公立醫院進行預防性醫療和救治性醫療,更好從專業、權威角度發聲進行輿論引導等。
  • 「後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如何轉型?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短期的下行壓力與挑戰。但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我們更要有在變局中破局的勇氣和自信。為有效應對疫情,許多國家採取了關閉學校的防疫措施,教學模式從線下學習為主轉向線上學習,教育生態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也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長期影響和挑戰。目前看來,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亟待提升,數位化教學資源建設亟待加強,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亟待改革,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亟須創新等。面對挑戰,如何才能化危為機,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