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新顏
幾個月來,《阻止全球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系列文章閱讀量即將突破百萬,希望能在後疫情時代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教化人心、觸動心靈、喚醒良知、養浩然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和《方方日記》不同之處在於,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點燃自己,照亮大家。以文化人帶領大家營造一種油然而生的樂觀積極、充滿仁愛、生機暢達之氛圍,使人們由「睿智」變得「圓融」,「憂憤」變得「寬和」,散發出人性的光輝,也是生命的覺醒和頓悟。
語言、藥物、手術刀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所有國家都受到了疫情影響,世界回不到過去的狀態,疫情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適應新的常態要學會安全地生活。」在後疫情時代,逐漸有人出現了亞健康狀態,身心健康不容忽視。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醫生有三件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良好的溝通、充分的敘述是最佳的治療,在醫療服務中語言的作用應放在首位。
醫學模式轉換也從傳統生物醫學模式( biomedical model)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轉變。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仍然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耀著人文之光。醫生不是神仙,醫學從來就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這句話樸實地道出了醫學的局限和無奈。面對疾病和死神,醫術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有時去治癒說明了不管醫學技術多麼進步,不管人們花費了多少金錢,人類仍然會生病和死亡,因為醫學不能治癒每一個疾病,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
「去治癒」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積累。「治癒」是「有時」的,不是無限的,這裡的分寸把握很精細。醫學不能治癒一切疾病,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
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是一種人性的傳遞,也說明了安慰、鼓勵性的語言在醫學服務中的重要性。這些積極的語言不僅使患者感到溫暖和安全,同時也能調動患者的自愈力,及時解除患者的心理隱患,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並最終戰勝疾病。
自愈力與生俱來,需要被喚醒
一個多世紀以來,安慰劑對照的隨機臨床試驗一直被認為是檢驗新藥的金標準。不過,「安慰劑效應」也是人們常常能觀察到的有趣現象之一:在接受沒有活性成分的藥物或「假」幹預手段但對此並不知曉的情況下,由於患者「相信自己接受了有效治療」,症狀也會有所改善。而且,即便患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劑,安慰劑效應也仍然存在。通過研究發現,人們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安慰劑即非欺騙性安慰劑,對改善情緒和大腦活動仍然有效,具有真正的心理生物學作用,所以要用好「心勝於物」的效應。
現代醫學經過循證發現的這個道理,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就已經將其運用在疾病治療中了。《黃帝內經》有云:「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轉變病人的精神,改變其氣血紊亂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言有盡而意無窮也是傳統文化之精華,通過教化、觸動、喚醒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強大的自愈力,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平衡、和諧統一。
後疫情時代的心態40——量子糾纏與去除雜念
阻止全球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39——不遷怒不貳過
37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時中權變
36科學與哲學的又一次偶遇——自我實現與飛龍在天
35《正蒙神化》——齊桓公、管仲化成天下,樞機之要,唯善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