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正青春
——李國喜校長在90周年校慶文化論壇上的致辭
尊敬的各位校友、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2019年9月15日,鄭州市101中學、鄭州市扶輪外國語學校90周歲了!
光陰回溯,歷史的車輪隆隆作響,迴蕩耳邊。1929年9月15日,鐵道部部立鄭州扶輪中學新學期開學典禮隆重舉行。自此,中原大地譜寫了一個又一個教育的傳奇。紅色基因始終伴隨這所偉大的學校:先有鄭州市第一個地下黨支部,後有冼星海、洪深等仁人志士傳播革命文化,再有眾多前輩先賢奔赴救國救亡前線,一代代扶輪學子胸懷祖國、眼界高遠。
時光流轉,歷史的篇章開闔幾度,熠熠閃光。1938年,扶輪中學國難西遷。自此,百裡秦川接續了一段又一段教育的佳話。過陳倉,越秦嶺,走褒谷,最後辦學蔡家坡,篳路藍縷,朗朗書聲一路未曾中斷。她在戰火紛飛中延續著文化之脈,在輾轉遷徙中點燃著家國之夢。一代代扶輪學子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1929至2019,90載華年如歌,無數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翩翩少年從這裡汲取了豐厚的精神濡養,帶著「學為萬人役,行率天下先」的精神走向廣闊的天地,自信昂揚,氣度不凡。金紫光、王夢恕、王眾託、吳詠詩、閆海旺、柯在鑠、張潔、王石、巫蘭英等扶輪學子,群星璀璨,始終指引著後來者前行的道路。一代代扶輪學子不畏艱險,奮勇拼搏。
1929至2019,90載砥礪前行,眾多睿智博學、心懷仁愛的師者循循善誘,啟蒙導學,為國家培英才,為社會塑棟梁。扶輪人建校伊始,學校理念先進,師生精誠團結,無論是教學課程設置,課本圖書儀器,都採用了當時的最高標準;國難當頭,全校奮起,築就抗日救國堅強堡壘;解放後,參軍參幹,抗美援朝,上山下鄉,支援國家經濟建設;風口浪尖,捨我其誰!扶輪精神在此沉澱出不可多得的文化教育資源,在改革創新的發展中不斷呈現新氣象。
1929至2019,昨天,歷史鐫刻了榮耀的印記;今天,年輕的扶輪學子們,需知你們肩負著深切的責任和使命。
身為扶輪學子,你們要繼續引領時代的風尚,抱定宗旨,追求卓越。惟其如此,才無愧於扶輪教育的期望,無愧於時代的精神。正如吳乃立校長在1937年所講:我想勸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再走自私自利的自了漢的途徑,立志「學為萬人役」。這是你唯一的正大光明的出路,俗語說得好,「行行出狀元」,你研究科學固然可以大有成就,你做買賣,甚至拉車、當兵也一樣可以有第一等的貢獻。這期間絕沒有什麼高下價值之分。
身為扶輪學子,你們要繼續牢記扶輪的精神,心懷家國,敢為人先。如果說「學為萬人役」強調讀書的目的在為祖國和人民所役使,而「行率天下先」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扶輪人勇往直前的氣概和繼往開來之情懷。以天下為己任,以自身的努力走在民族復興的前沿,成為逐浪揚帆的先鋒者,這正是志士仁人的情懷,也正是扶輪精神的歷史再現與現實風採。
身為扶輪學子,你們要繼續發揚扶輪的傳統,感恩報效,矢志不渝。扶輪之名,原為懷恩報效之意,學校精神也由此而來,這就是興學的目的,是學校的初心。初心不改,精神長存。90年來,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扶輪校友會一直在默默傳承、發揚、詮釋著扶輪的精神、傳統與內涵。它有扶輪校友總會,同時校友分會也遍布鄭州、西安、寶雞、北京、臺灣等地。有如此完善的組織結構,有具體的活動內容《校友通訊》且幾十年未曾斷絕,這在中學校友會裡實屬罕見。扶輪校友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播扶輪精神,團結校友增進友誼而努力,致力於講好扶輪故事,不忘學校與老師的培養之恩,為學校收集大量歷史資料,為扶輪精神的傳遞做出巨大貢獻。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感恩報效的扶輪傳統,矢志不渝,令人感佩!各屆校友對母校的深情厚誼也將鼓舞鞭策著我們不忘初心,辦好教育。同時我也希望所有後來者要時刻牢記扶輪感恩報效之傳統,感恩母校,感恩師長,報效國家,報效民族,讓扶輪精神永放光芒!
今天,眾多校友從四面八方匯聚一堂,共慶母校90華誕。90,正青春!時光不老,扶輪永遠年輕!此時此刻,我們依稀又聽到火車輪聲響起,它穿越90年的歲月,呼嘯而來;此情此景,我們仿佛又憶及鎏金歲月的壯麗畫卷,它橫亙90年的時空,徐徐鋪展。九秩風華憶往昔歲月如歌,薪火相傳歸故園輪聲依舊。學校今日之聲譽凝聚著社會各界的深切關愛和鼎力支持,也包含著廣大校友的傾情付出和愛校情懷,最後,我代表全體師生再次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學校建設發展的各界朋友、校友致以最誠摯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