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職媽媽說:我家孩子說「我不要去幼兒園」,「我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小朋友」,「不要和小朋友交朋友」,「我只喜歡我的媽媽」。
她婆婆說:別人的孫怎麼每天去幼兒園那麼開心。
她回懟:我家的天天我一個人帶,別人家的爺爺奶奶帶,爸爸媽媽帶的少,肯定願意去幼兒園啊。
另一位職場媽媽也在媽媽群中吐槽:開學第二周了,我家仍然每天起床說:「幼兒園不好玩」,有沒有同款娃呀?
其實孩子是否願意上幼兒園,有哪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孩子上幼兒園,今天不哭,明天不哭,就沒事了?
錯,孩子的入園分離焦慮症會持續1-3個月,期間會有反覆。
也就是說今天不哭,明天不哭,後天,或者一周後,或者1個月後,突然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人待在幼兒園一整天啦,就各種哭鬧不去幼兒園。
還可能開始幾天哭,然後慢慢好了,但過幾天又開始哭的。
大多數幼兒園是8月底、9月初開園,可能孩子剛適應了,又面臨十一的長假,10月又得重新適應一次。
第二個誤區,全職媽媽親帶的孩子,更難適應幼兒園生活?
不一定哦,我就是全職媽媽,但我家雙胞胎目前入園2天,還是每晚非常期待第2天去幼兒園的,當然,我也要隨時留意情緒的變化,搞不好哪天就一起鬧了。
雙胞胎1歲9個月開始,我辭職全職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日夜陪伴。只是午睡和夜裡睡覺,右右我管,細毛我媽帶。去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那天,反而是我媽(外婆)帶著睡的細毛更靦腆(平時在家相較更活潑),我帶著睡的右右反而各種嗨。
恰恰與開篇全職媽媽的假設相反,奶奶、外婆帶的適應環境慢,全職媽媽親帶的反而更快適應環境。就看媽媽怎麼引導了!我家是每天早上,我會在孩子手心親一下,告訴他:「媽媽送你一個吻,想媽媽時,媽媽是與你在一塊的,對嗎?」
孩子上幼兒園,總是需要一個適應期的,而最先需要適應的,其實是家長。
很多人對我說:「你家是雙胞胎,孩子入園自然會適應。」我只是笑笑沒反駁。有一位從雙胞胎兄弟出生就全職陪伴的媽媽,最近在煩惱:「第二周上幼兒園了,哥哥依然抱著我的大腿哭著不肯離開。」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1960)將孩子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嚎啕大哭,又踢又鬧(分離焦慮爆發);
第二階段:失望——斷斷續續,仍在哭,但大吵大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對悲傷的哀悼);
第三階段:超脫釋然——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媽媽又會表現出悲傷(孩兒見到娘,有事沒事哭一場)。
他同時認為,孩子如果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只有順利度過了這三個階段,才能釋然。
昨天天我是第二天送孩子入園,遇到一位媽媽,她很奇怪:「第一天孩子外婆送還好好的,今天我也來了,反而哭得不行,是不是我不來送更好呀?最後還是老師強行推進去了。」
這位媽媽一直在門口等著,老師轟了幾次,讓家長送完就走,不要在門口停留,避免孩子看到又情緒激動,但是她還是捨不得離開。她不明白她在這裡,孩子的焦慮源就一直存在,就更不願意跟著老師往教室走。
還有甚者,一直在門口親親抱抱一再寵溺,孩子不斷回到第一階段的焦慮爆發階段,我同情那個哄孩子的媽媽,更同情那個無法自控情緒了的孩子,他始終無法進入第二、第三階段,哭鬧時間持續了10分鐘,直到我離開,家長還沒絲毫往門口送的意思。
只要孩子安全感這種本能需求沒被滿足,或者沒在幼兒園重新建立好,孩子的哭鬧是不會休止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因此,開始那位雙胞胎媽媽的最終做法也是正確的:正式告別後,果斷離開,絕不拖泥帶水。
其實第二天、第三天我牽著兩個排隊入園,內心一直在打鼓,很怕突然有一個或者兩個一起情緒不對,慶幸暫時還是懵逼狀態。我想即使哪天回過神,哭鬧「我要媽媽,不想去幼兒園」,我也會狠心走的。
幼兒園門口,千叮嚀萬囑咐的家長,其實不少:
「想尿尿拉粑粑,自己去廁所。做遊戲、吃飯時候,想尿了也可以告訴老師去。尿溼了要老師幫忙換衣服。」
「吃完了還想吃,找老師要就是。老師問怎麼吃這麼多,就說媽媽交了錢的。」
「小朋友一起玩的玩具要霸佔,就說是大家的玩具。別人打你不要哭,先打回去,再告訴老師,回家告訴媽媽,我會找那個小朋友媽媽批評他的。」
其實這些叮囑,有些想法會有些過激。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把這個叮囑時間放在頭一天晚上,而不是送孩子入園的這短短10分鐘裡。
家長表面上是不信任孩子,實則是不信任老師——「老師不見得能照顧好我的孩子」。
孩子聽了這些,不緊張不害怕不哭鬧會撒手才怪呢!
3歲孩子,都很會察言觀色。他也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但絕對可以觀察到別人情緒。有媽媽說過,她送閨女去幼兒園,她閨女問她:「媽媽,你不是不想離開呀?」
家長的焦慮,只會更加重孩子焦慮。
我們需要微笑地看著孩子,告訴他:「幼兒園老師都很棒」,然後揮揮手說再見,堅定離開。
當我們做到這些時,是在幫助孩子建立他與老師之間的信任關係,他與幼兒園這個環境之間的信任關係,以及媽媽對他的一種信任:相信孩子可以有能力獨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有些家長選擇偷溜,一是無法面對哭天搶地的孩子;二是認為這樣孩子更容易「認命」,「媽都不見了,不進幼兒園,還能怎麼著?」
但等孩子緩過神,即使沒哭鬧了,對內心的傷害卻是一萬點,更沒安全感了。
短暫的告別儀式還是需要的,一個大大的愛的抱抱——媽媽很愛你,一個吻留在手心——想媽媽了可以張開手心,一個揮手——瀟灑說再見。
做完這三項,請扭頭離開,不要躲在角落,以為孩子看不到。你看得到孩子,孩子也可能看得見你哦!
心中可以默念給自己打氣:老師比我更專業!娃適應性很強!
上幼兒園,實際上在擴大孩子信任圈的範圍,由家人過渡到老師、同學、朋友。
而此時的欺騙,無疑破壞孩子對社交的第一次「試探」。
「今天上完,明天就不上了。」孩子是有記憶的,他明日問你今天怎麼還要去幼兒園,你怎麼回答呢?
「媽媽去買點蛋糕給你,就回來。」孩子沒有等到媽媽,只有對媽媽也缺乏信任了。
「幼兒園超好玩,小朋友都很開心。」孩子到了幼兒園發現這個哭,那個鬧,心想哪裡都開心呀,心理落差讓他對其他事情也會打問號。
同時,也不要用零食、玩具試圖誘惑孩子,一時的甜頭,無疑飲鴆止渴,不可能天天有新玩具激勵孩子的。
而職場媽媽送孩子入園,可能愛說這一句話:「媽媽也不想上班呀,但得上班才能賺錢,才能給你買零食買玩具呀!」這傳導給孩子的信息是:你不想上幼兒園也得去。
我們其實可以換個說法,給孩子傳達的就完全是另一種感覺:「媽媽會想你的!也一直是愛你的呀!媽媽需要上班,因為媽媽喜歡自己的事業,你去上幼兒園,也是一樣的,也很有趣,相信你也會喜歡的。」
第一,一定要準時接孩子。
開頭說過一位外婆送不哭,媽媽送就哭的孩子,如果外婆可以送,媽媽確實可以只來接,準時來接孩子,給孩子以期待。
第二,「今天哭了嗎」這個問題不要問。
昨天我去接孩子,出門遇到一位爺爺在問孫子:「今天哭臉沒?」孩子回答:「沒有。」爺爺說:「真棒。」
這種畫面看著很和諧,但是如果孩子的回答直接是大哭,覺得今天我哭了,是不是表現就不好了,或者今天我哭了,在幼兒園太不好玩,太委屈,太生氣啦。這時候,我相信爺爺就會手足無措了。
我們不要急著問孩子:
「今天哭了嗎?」
「今天吃飽了沒?」
「有沒有小朋友打你?」
「老師有沒有兇你們?」
可以這樣問孩子:
「今天玩了什麼有趣的玩具呀?媽媽看老師發的相片、視頻,你玩的那個積木很好玩的樣子,能給媽媽說說嗎?」
「今天吃了幾碗飯呀?是吃的什麼菜?加湯沒?哇撒,這麼多好吃的呀!」
「那個一起玩積木的小朋友叫什麼名字,你有和他主動介紹自己嗎?那下次可以跟他介紹自己,好嗎?」
「哪個老師給你們上的課呀?昨天有讀故事書,今天讀了嗎?那明天肯定又會讀了,沒關係哦!」
這樣問孩子,自然引導出孩子說出比較真實的在幼兒園的情況,不會那麼容易添油加醋幻想、現實分不清楚,或者被情緒左右,對幼兒園產生反感心理。
第三,小老師的遊戲可以玩起來。
3歲孩子是很喜歡職業扮演遊戲的,而家長演學生,讓孩子演老師,可以真實還原幼兒園的情況,也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好感。
第四,家長親親抱抱多陪玩。
孩子1歲半左右經歷的「黏媽媽」期,是害怕媽媽離開;現在3歲入園,除了害怕媽媽離開,還會面臨一個陌生環境,陌生的人群。
晚上親親抱抱孩子,一起玩玩遊戲,讓孩子釋放釋放壓力。
家長放下焦慮,慢慢平復孩子的情緒,面對人生第一次大的分離,一同邁過去,一同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侵權必究。
@右右細毛和爸媽
3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
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