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至9月25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主辦的博士研究生教學觀摩系列展(第十回)在博雅展廳展出。並將於展覽期間舉辦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
展覽名稱:抒·法——博士研究生教學觀摩系列展(第十回)
展覽時間:2018.9.10 - 2018.9.25
主辦方: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
藝術總監:蘇新平
總策劃:陳琦
學術支持:馬路、尹吉男、宋協偉、呂品晶
策劃:葛玉君
項目執行:曹娜、周家麗、李軍
策展助理:胡禕祺
參展博士生:徐聖勳、吳佳真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博雅展廳(14號樓出電梯左拐)
支持單位:北京正和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展覽序言 |
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為特徵的高層次專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以不斷湧現的研究成果、持續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對中國的學術研究與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因此,作為關係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礎,研究生教育與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一直都備受關注。而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高等美術學校,中央美術學院一直明確著自身的責任與定位,在積極摸索高等美術院校學術科研和創作活動的特徵與規律、不斷推出具有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的創作和科研成果的同時,逐步建立並完善著研究生教育教育機制。近年來,隨著文化、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研究生隊伍加速壯大,研究生教育在中央美術學院迎來了大發展期。2016年研究生院掛牌成立,使中央美術學院成為了國內首家成立研究生院的美術院校。
作為一直引領全國美術研究生教學發展的學院,研究生院的發展與教學探索的每一步都會引起同行的廣泛關注。在此情形下,如何培養高端藝術人才,進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學水平逐漸成為焦點。當下的研究生教育更為注重的是實踐精神和獨特創造力的培養,博士研究生作為一批已經具有成熟專業人文素養的藝術人才,如何在學院教育中擴展更多的實踐能力,置身於當代語境中進行學習和思考;學院如何在對傳統技藝和人文精神傳承的同時,營造一個開放、活躍的學術氛圍,達到實踐性與學術性相結合,都是我們所要面臨的問題。是以,為了加強內涵建設,以創新機制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平臺建設,博士研究生教學展正處於一個合適的契機中。
本次展覽為2016級博士研究生教學觀摩系列展,學院希望通過「雙個展」的形式,作為博士研究生專業學習的一次中期檢查,進一步建構一個交流與互動的展示平臺,同時也成為學校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狀態的一個方式。期望在讀博士生通過此次參展經驗的積累,在進一步學習實踐的同時也能為畢業展覽做前期試驗性準備。展覽旨在作為一個窗口,以窺見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在藝術求索過程中對藝術語言、形式張力的感知與思考,以及對自我的挖掘與塑造,在與時代的交流中書寫個人語言、展示集體風貌。
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陳琦
2017年10月
| 關於藝術家 |
徐聖勳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導師:王鏞教授
學習經歷:
1984年 生於臺灣臺中
2012年 畢業於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
2015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書法系,獲碩士學位
2016年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
展覽經歷:
2007年 「築墨拓石——徐勝勳創作展」,臺中師範學院藝術中心,臺中
2008年 「臺中文化中心邀請展」,臺中市政府,臺中
2013、2014年 「港澳臺學生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2015年 「共振——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2016年 「酒鄉·墨香——忘詩樓秋之約書畫藝術展」
2016年 「照見——茶畫繪扇面創作邀請展」
2017年 「校園本色巡迴展」
2018年 「寸耕堂師生書法展」
參展作品:
《唐.馬虞臣 楚江懷古其三之一》180×90cm
宣紙 2018
《宋.王十朋 題湖邊莊》45×90cm
宣紙 2018
《金.耶律楚材句聯》30×180cm×2
宣紙 2018
「書法早已不再是實用技術。在我的理念中,當今書法是視覺造型藝術,線條是輔助造型的媒介。這次展覽作品,包括書法、篆刻和刻壺。在紙、石、陶不同的材質上,專注於造型,儘可能多地嘗試結字方法,同時求取作品整體的風格平衡。此次刻壺作品為廣西坭興陶,透過柴燒使之有些微火紋落灰的變化。美中不足的是,燒制過程中,溫度極不好控制,導致部分茶壺有坍塌的瑕疵。」
——徐聖勳
吳佳真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導師:馬璐教授
學習經歷:
1985年 生於臺灣臺南
1999年 畢業於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會計系
2002年 畢業於東方設計大學美術工藝系
2007年 畢業於國立高雄大學傳統工藝與創意設計系塑形組
2010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
2016年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
2017年 正式加入高雄市雕塑協會
參展作品:
《童年》88×80cm
油畫 2018
《他的家鄉》80×60cm
油畫 2018
《觀落陰》88×80cm
油畫、炭筆 2018
「生活環境的改變對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由於視覺經驗的不習慣,我反映在畫題上更偏向屬於我的風景,也就是我曾經身處其中的、或是我期待能再度身處其中的、令我有歸屬感的場所。對於目前資訊發達、食衣住行樣樣方便的年代,我仍然隱隱感到腳下的此地讓我產生一種時代的不安定感。處於這種狀態的當下,更有利於我探索心中所期待的是什麼,近期以來這都是我畫題的中心主軸。以2018年的作品來看,我偏重在"印象中的"那些缺場,被記住的與被遺忘的,時間真是很奇妙的東西啊!如果發生過的人事物,卻沒留下痕跡,遺忘後是不是等同於不存在了,想到這裡,那些被時間帶走的人事物,即使無痕,我也不曾遺忘。」
「Something stay in the same only by change.」
——吳佳真
圖文編輯:胡禕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