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年前引發輿論熱議的學霸博導陸盈盈,到最近被媒體關注的鄧忠奇、宮勇吉、楊樹、劉明偵。越來越多的「90後」和「準90後」開始躍上學術舞臺。
教授、博導、研究員,雖然他們的身份各有不同,但相比較同齡人,這些中國學術界的新生力量無疑已經快人一步。
對於上述幾位「90後」和「準90後」學霸來說,未滿30歲就已經有了超過絕大多數同齡人的學術成就,稱得上是年輕有為。同時,與地位、榮耀一同到來的還有社會的關注和期待。
浙江大學「90後」博導楊樹的本科導師劉冉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就表示,越來越多的「90後」走向學術前臺是一個好現象,社會各界應該要鼓勵支持。
劉冉認為:「美國的體系讀完博士就可以當助理教授、帶博士,中國是歐洲系統,中國正教授才能當博導,進行獨立研究。學者的學術創新能力在他們30至40歲時期最強,從這個角度,美國體制雖然是個壓力,但是很鍛鍊人。」
楊樹楊樹:「90後」女學霸已成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電氣學院官網發布的簡歷顯示,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楊樹已經成為博士生導師。出生於1990年的楊樹就此成為目前國內少有的「90後」博導。
16歲時,楊樹就考入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2014年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電子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隨後,楊樹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客座助理教授,在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
2016年回國後,楊樹進入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擔任「百人計劃」研究員。今年年僅27歲的她已在TED、EDL、IEDM、APL等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60餘篇。
楊樹的研究領域是GaN半導體器件的核心技術及物理機理。GaN,即氮化鎵,屬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她鑽研的這項技術,可以極大提高電能轉換效率,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是目前先進國家及企業重點投入的半導體關鍵技術。
此外,楊樹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被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等著名學者,以及Infineon、TSMC、NXP、IMEC等國際領先半導體公司多次引用和正面評價,多次被Compound Semiconductor和Semiconductor Today產業雜誌專題報導。
不僅如此,在香港求學期間,楊樹還成為了首批Hong Kong PhD Fellowship獲獎者之一;2015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PhD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每年僅三位獲獎者)。
8月23日下午,楊樹本科畢業設計導師、長江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劉冉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談到了自己對楊樹的印象。
劉冉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楊樹平時與老師們的交流也主要集中在學術領域,在印象裡楊樹是一個很積極的學生,自己交給她的任務都能非常獨立的完成,對於楊樹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並不意外。
劉冉認為,她在博士期間的學術表現很亮眼,「發表的文章檔次、水平都很高。」
陳敬教授是楊樹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他此前接受杭州媒體《錢江晚報》採訪時對這個得意門生的評價是,「極為謙虛及易於合作的學者」。「(楊樹)具有極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物理直覺,思維縝密,基礎紮實。在導師及博士後的指導下非常快速地找到問題的核心。」
其實,兩年前浙大的另一名「學霸」就已經成為了博士生導師。
當年,1988年出生的海歸學者陸盈盈將回母校浙江大學全職任教。根據浙大原先公布的簡歷,陸盈盈將以27歲之齡任該校教授、博士導師,成為浙大「最年輕的教授」。
不過浙江大學隨後緊急發表致歉聲明稱,陸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學聘為特聘研究員,具有博士生招生資格」,並澄清「先前網頁內容有誤」。
此外,還有另一名美女學霸。
劉明偵劉明偵,1990年5月17日出生,2011年本科畢業於英國布裡斯託大學,2012年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2015年博士畢業於牛津大學。2013年9月,劉明偵博士在《自然》(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當時年僅23歲,是在Nature上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女學者。劉明偵現為位於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通過半年時間準備籌謀,劉明偵於2016年7月牽頭成立了電子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研究中心。這一中心成為連接電子科技大學化學相關的優勢團隊與學科的紐帶,使化學與材料、能源、電子等熱點方向強強聯合,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今年5月3日,第20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表彰個人和集體名單出爐,劉明偵教授獲此殊榮。
鄧忠奇。中國人民大學 圖鄧忠奇、宮勇吉:「準90後」男學霸希望安心學術除了上述幾位「90後」或者「準90後」女學霸之外,男學霸所取得的成績也一點不差。
例如,今年博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準90後」副研究員鄧忠奇已經被聘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研究員(副高7級)。
出生於1989年11月的鄧忠奇讀博期間師從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陳甬軍教授。讀博期間,他綜合排名全系第一,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並擔任多份核心期刊的匿名審稿人。此外,鄧忠奇還連續三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2016年獲得國家獎學金,2017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根據人大商學院研究生會的微信公眾號「RBS研會」介紹,讀博期間,鄧忠奇還潛心鑽研外文期刊,發表英文論文4篇,並與國外教授合作多篇高質量的工作論文。
鄧忠奇在學術領域的成果和知名度為他的求職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應聘四川大學職位時,面試考官亦曾讀過他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論文,因此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鄧忠奇8月23日下午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我覺得自己沒有過硬的研究成果,更加沒有代表作,目前能勉強算作貢獻之處的只有兩點,一是定義了一個新概念,二是提出了一個新公式,但是這兩篇文章都尚未見刊。」
鄧忠奇對澎湃新聞記者解釋:「我其實不想當網紅,只想安心做學術,但還是感謝大家的支持,希望能有好文章發表,不負大家。」
另一名出生於1989年的男學霸,也在今年走上了教授、博士生導師的崗位。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顯示,出生於1989年的宮勇吉目前已經擔任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宮勇吉公開簡歷顯示,宮勇吉201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獲得本科學士學位,後前往美國萊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Ajayan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構。
2016年3月至今年5月間,宮勇吉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Yi Cui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的性質調控以及新能源材料等。
最近5年,宮勇吉在材料學相關領域以第一作者、並列一作或通訊作者身份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20篇,還以共同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共60篇左右。此外,宮勇吉還申請美國專利2項。
宮勇吉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透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了引進他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可以直接做教授,擔任博士生導師。
對於接下來的科研規劃,宮勇吉表示,只是想把自己手裡面的事情做好,沒有想太多,在新的領域踏踏實實做吧,儘量出一些好的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