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都市中前行,穿梭在來來往往的人流中,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停不下匆忙的腳步,身邊的美好就在繁忙中被大家忽視。但平江路是特別的,隨意走進一個小巷,其清靜古樸的生活氣息,與咫尺之外的鼎沸喧譁迥然兩個世界。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
平江路位於蘇州古城的東北角,與平江河一起,由南向北綿延數裡,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八百多年來,蘇州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條平江路,卻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堪稱「古城縮影」。對照南宋《平江圖》及明末《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平江路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布局,裡面居民也仍舊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因此有了「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的說法。
宋時蘇州為「平江府」,平江路取名緣於此。據《吳門表隱》記載,平江路古稱「十泉裡」,因為老街上有十口古井,即使進入現代化社會,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但老街裡的古井依然滋潤著世世代代的老街人,也滋潤著老街人的心。一口口古井猶如一條條紐帶,把鄰裡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在了一起。
蘇州被稱為水城,從古至今,這座城市與河道的關係,就如人的身體和血脈一樣,融為一體。作為蘇州最具水城味道的街區,1.6公裡的平江路仍然保持著八百多年前的建築布局。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水鄉人家,水路並行、河街相鄰的水鄉格局,展示出疏朗淡雅的江南風格。擇一葉扁舟,在水中蕩漾,撐船的姑娘身著藍色服飾,頭戴尖角鬥笠,樸素又大方,咿呀婉轉的吳儂軟語在河道遊蕩,在心裡徜徉。
街道寬約四米,青石路面,路兩旁多窄巷橫街,大都修築橋梁。河道兩岸有大批老式民宅,高翹脊角、木柵花窗、馬頭樓,顯示出蘇州古城的韻味。牆體經過數百年歲月的侵蝕變得斑駁,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雅致寧靜的生活情調。
街巷兩旁有很多小店,工藝品、特產、小吃、絲綢,各具特色,有的小吃甚至有上百年的傳統。平江路上更是不乏「閒情雅致」的小店,這些店從臺階到門臉都透著雅致,人未入內,已聞木香。 但又並不拒人於千裡之外,而是透露著神秘的古樸,吸引著同好之人推門一覽。《都聽好》中石天冬的飯店就位於大儒巷的「翰爾園」,這原是一家茶館,因電視劇需要改為餐館,電視劇中的背景音樂正是茶館中的評彈。因為電視劇的熱播,翰爾園每天都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
文風之盛,雄冠江南
據《中吳紀聞》記載,自唐朝三百年來,蘇州地區沒發生過戰爭,富足安定的環境吸引很多人來此居住,平江路一帶更是搬來很多名門望族。「倉稟實則知禮節」,當地逐漸形成了「家家禮樂,人人讀書」的傳統。這條街上有過17位狀元,老街因此被人們稱為「狀元之鄉」。
宋景祐年間,範仲淹任蘇州知州,在當地設立了第一家義莊,不僅為人們提供糧食和住所,還開辦義學,讓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有機會讀書。朗朗的讀書聲響徹大街小巷,在書香文脈的浸潤中,當地人不僅讀懂了詩、書、禮、易,更把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讀到了心裡。
平江路上有著悠久歷史和大大小小的古書店,許多文學大家都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其中一家文學山房已經存在有一百多年了,裡面陳列著豐富的文學古籍和詩詞典範。閒暇時間,人們總喜歡來到這裡,在古典知識的海洋裡盡情徜徉。
當所有的城市變得千篇一律時,老街保留了城市原有的風貌和景觀。平江路就是這麼一個地方,是喧囂的大都市裡的一片淨土,是蘇州古城的縮影,是蘇州記憶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