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完成全媒體新物種的「生長裂變」

2020-12-13 中工網

【引子】

葉聖陶先生寫過這樣一則童話:有一粒神奇的種子,國王、商人、兵士都想培育它,但他們要麼圖虛榮,要麼為名利,先後費了好大的力氣,無一成功,最後是一位農民,該耕就耕,該鋤就鋤,該澆就澆——平和而自然地,讓種子開出了神奇的花。

筆者之所以想到《一粒種子》,源於董卿曾將《朗讀者》的製作過程比作農夫勞作,她一直記著作家畢飛宇對她說過的話:「你只管播種,收穫的事情交給土地。」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自2017年起,在這個因朗讀而聚集的舞臺上,有超過130位朗讀者用130多種人生匯聚成培育「種子」的養分,讓它一路發芽、拔幹、抽枝,長出美麗的花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循香而來。

也正是這樣一粒茁壯的「種子」,在歷經了800多個日夜的蓄勢後,搭乘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縱深融合發展之風,於2020年爆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開啟了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無數人的「生長裂變」之旅。

【正文】

2020年10月16日-18日,北京、武漢、廈門三地的朗讀亭聯動完成了一場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

在小小的一平方米裡,來自五湖四海的朗讀者們飽蘸深情,用滾燙的文字讀出各自的人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讓大家仿佛看到一道道微光,就在我們頭頂的天空和腳踩的大地之間,攢聚成高擎的火炬,溫暖並鼓舞著每一個奮戰在2020年裡的人。

12月11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將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同時,央視綜合頻道將於12月20日22:30檔播出精華版。

作為《朗讀者》第三季的序章,從融合思維出發的「一平方米」,已然讓《朗讀者》從一檔電視文藝節目,迭代為了聯動線上線下、貫通大屏小屏、集合視頻音頻等多種表達形態和傳播形態於一體的全媒體新物種。特別是以大屏影響力為基點,在新媒體小屏傳播裂變,而後又回流到大屏播出的閉環操作,不僅是總臺首個小屏直播內容反輸電視大屏的全新嘗試,也為整個行業開創了推進媒體融合的生動樣本。

於《朗讀者》而言,「一平方米」是演播廳延展的觸角,是聯結觀眾們情感的紐帶,更是節目扎進大眾生活土壤深處的根系。本文將試圖從「一平方米」出發,解讀《朗讀者》第三季的全媒體「進化密碼」。

躬身入局的革新力

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全媒體節目的生態鏈閉合」

《朗讀者》作為總臺的超級文化IP,從第一季起就以多級口碑效應引爆全民傳播熱潮,由電視節目強勢闖入網絡視頻、音頻傳播空間,在全網尤其是年輕人中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自傳播影響力格局,加上衍生而來的人格化交流載體「朗讀亭」,可謂自帶網紅基因、社交體質和長尾效應。

今年以來,直播幾乎成了各大節目的標配。「一平方米」固然是《朗讀者》第三季在正片大餐之前獻給觀眾的一道「前菜」,但國家隊班底的高站位和硬實力在這次大型全媒體活動中盡顯無遺,主創團隊從平臺優勢和節目積澱出發,將「一平方米」完完全全打造成了超脫常規直播思路與格局的年度現象級傳播事件。

在經歷了一段突然的停頓和漫長的隔離之後,人們的心中積攢了太多傾訴和表白的欲望,《朗讀者》作為一檔用文字照見生命的文化節目,恰逢其時地滿足了大眾的情感剛需,全新升級的朗讀亭帶著以「一平方米讀天地人心」的使命,變成了人們的耳朵、嘴巴和眼睛,也變成了一個靈魂激蕩另一個靈魂的心橋。

董卿與觀察團在直播間與朗讀者互動

陪伴式、移動化、社交性是整個「一平方米」直播活動的鮮明特點。

這場72小時不間斷的直播,除了讓網友盡情聆聽朗讀亭裡傳來的心靈迴響,還可領略北京的晨曦微露,武漢的萬家燈火、廈門的海風拂煦,城市景觀動態的呈現,賦予了本次直播更強的沉浸體驗,造就了一種「枕著城市入夢,聽著朗讀醒來」的文化生活意象,「朗讀亭」與「一座城」也巧妙地結合為一個互文互證的信息矩陣。

「學霸班」同學在朗讀亭視頻連線

為了完成跨越北京、武漢、廈門三地、加上主播間四個不同空間的互動直播,央視頻的技術團隊克服了多地域、多場景、多互動、多視角、多路信號的直播難題,創新顛覆傳統廣電連線方式,實現「超遠程低延時多人連線直播」。諸如「武漢學霸班」在北京、武漢兩地跨屏朗讀致敬夢想,董卿為「小石榴」跨屏朗讀《世界為誰存在》……這些驚喜不斷、精彩不斷的「穿屏互動」,被網友們津津樂道。

三天時間裡,「一平方米」新媒體慢直播活動累計在線觀看人數達1573萬,微博話題閱讀量到9.8億。圍繞本次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聯合學習強國平臺、央視新聞等共同發起「人人都是朗讀者」的倡議,並由央視頻、央視網、新浪微博、B站、騰訊微視、百度好看等多家媒體進行聯動。值得一提的是,董卿在主持「一平方米」直播活動之餘,還與中央電視臺文藝之聲《品味書香》主持人小馬合作,以音頻的形式分享溫暖的閱讀故事,董卿首度主持廣播節目也成為網友關注的話題。

「一平方米」直播團隊緊張忙碌

「一平方米」特別節目以「精裝版」的形式,濃縮再現三地72小時中那些最能感染人心的生命頌歌。集朗讀實況、現場採訪、實時彈幕、微博互動、城市景觀等全網傳播素材精華於一身的大屏播出,為本次大型全媒體活動的各項豐富實踐進行了一次集成化的再輸出,進而也完成了全媒體節目生態鏈閉合的最後一環。

極致綻放的生長力

抬頭望燦爛星空,俯身聽大地脈動

「2020年,在人類編年史上,狠狠打上了一個堅硬的繩結,也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留下了五味雜陳的刻度。面對前所未有的意外和煎熬,面對無數超出想像的勇氣和毅力,我們相信,總有一道光,會照亮前方」,董卿在《一平方米》節目的開篇,如此剖白此行歸來的意義。

《朗讀者》從一開始的迫切願望,就是為了把「所有用生命寫字的人」給世界留下的光,照耀在更多人的頭頂。過去兩季,《朗讀者》成功締造了星光燦爛的螢屏文化景觀,它集結了一大批站在文學界、科學界、體育界、教育界等各大領域「金字塔尖」的無價面孔,用多元的經典文本和深刻的生命體驗,持續塑造著人們強健的心靈和遼闊的眼界。

如果說前兩季《朗讀者》更多是在仰望時代的星空,所有極致的創作只為帶領觀眾看見更美的「星河」,那麼我們所見的「一平方米」全媒體活動則腳踩大地,在眾多業界大家的保駕護航下,為特殊的2020年凝練同樣閃閃發光的時代影像志和歷史備忘錄。

借用濮存昕朗讀的巴金先生的散文——這一年,我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我們願意用更多的字來記錄這些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願意用更多的話,來感謝我們所接觸過的崇高的心靈。《朗讀者》憑藉極強的情感敏銳和極高的創作自覺,用「一平方米」帶我們聽2020年的呼吸、心跳和脈動,感受一個個平凡的英雄正如何挺立在我們中間。

董卿採訪人民英雄張定宇

參與到這場盛大朗讀的,一如既往地有許淵衝、莫言、賈平凹、劉慈欣、麥家、田沁鑫、濮存昕等文化大家,也有宗慶後、王石等企業領袖,還有周冬雨、張梓琳等文娛明星。但真正的主角分為兩類,一類是在2020年感動過我們的年度人物,比如「人民英雄」榮譽獲得者張定宇院長、經歷生死仍然選擇直面深淵的眼科醫生陶勇;為數更多的一類,是和你我一般熱愛生活、努力前行的人們,他們用契合了個人體驗的經典文本訴說思念、感恩和憧憬,致敬生命、時代和國家,他們流淚也歡笑,經受磨難卻更加勇敢……

董卿採訪陶勇

「一平方米」之於朗讀者,是一場極具紀念意義的生活儀式。在這個特殊的空間裡,那些滾燙的、質樸的傾吐,匯聚成超越單一個體、超越一平方米、超越72小時的力與美。

作家莫言參與「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

「一個人是很微弱的,他只是一個點,當許多的點匯聚在一起,你會發現這就是一張臉,這即是時代的面孔」,在《一平方米》特別節目中,素來感性的董卿數次落淚,但相信每位觀眾也很難不被那些平凡的力量感所震撼,「這些普通人可以在艱難當中依然去懷抱善意和希望,他們最終給予我們的感動,給予我們的慰藉,給予我們的鼓舞,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得多。」

切換自如的兼容力

走出封閉的演播室,「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無數人」

在推動節目向融媒體產品升級的過程中,《朗讀者》傳統的演播室形態被打破,身兼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三職的董卿,在《一平方米》中的風格也發生了變化。

董卿在廈門大學跑步

去武漢尋訪時,董卿非常接地氣地吃著當地的特色美食熱乾麵,罕見扎丸子頭的她看起來率性利落。在廈門採風時,她扎馬尾穿一身綠色休閒裝在校園跑步的樣子,引發了好一陣的網絡熱議。「一平方米」直播期間,董卿時而是程俊玲老人口中的「大閨女」;時而自稱是「小石榴」的大姨,拿著可愛的動物玩偶,以一口奶音為小寶貝讀繪本……所謂「可鹽可甜」,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在這次新媒體化的轉型中,她淡雅的妝容、休閒的著裝,在直播間和嘉賓們促膝長談的樣子,還有72小時直播結束後穿著大棉襖坐在戶外臺階上朗讀的樣子……徐徐用語言之美傳遞著溫暖和力量,讓人感受到一股有如清風撲面的鄰家氣息。

生命之美、文學之美、情感之美共同鑄就了《朗讀者》超乎一般節目的能量,而藉由海納百川的「一平方米」大型新媒體活動,這個超級文化IP已然在主動謀變的打破、重組、升級中,實現了和每一種埠的精準對接。

這種切換自如的兼容力何來?當我們梳理其全媒體的「進化密碼」,與其說是技術流的硬核轉換,倒不如說其核心還是傳統美德,比如深練內功的定力、拒絕重複的勇氣、不設局限的格局,還有像農民一樣,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守拙。

原標題:用1平方米和960萬平方公裡共振 《朗讀者》完成了一場全媒體新物種的「生長裂變」

相關焦點

  • 用1平方米和960萬平方公裡共振《朗讀者》完成了一場全媒體新物種...
    也正是這樣一粒茁壯的「種子」,在歷經了800多個日夜的蓄勢後,搭乘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縱深融合發展之風,於2020年爆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開啟了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無數人的「生長裂變」之旅。作為《朗讀者》第三季的序章,從融合思維出發的「一平方米」,已然讓《朗讀者》從一檔電視文藝節目,迭代為了聯動線上線下、貫通大屏小屏、集合視頻音頻等多種表達形態和傳播形態於一體的全媒體新物種。特別是以大屏影響力為基點,在新媒體小屏傳播裂變,而後又回流到大屏播出的閉環操作,不僅是總臺首個小屏直播內容反輸電視大屏的全新嘗試,也為整個行業開創了推進媒體融合的生動樣本。
  • 用1平方米和960萬平方公裡共振 《朗讀者》完成了一場全媒體新物種...
    也正是這樣一粒茁壯的「種子」,在歷經了800多個日夜的蓄勢後,搭乘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縱深融合發展之風,於2020年爆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開啟了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無數人的「生長裂變」之旅。  【正文】  2020年10月16日-18日,北京、武漢、廈門三地的朗讀亭聯動完成了一場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
  • 「節目評論」《朗讀者》「一平方米」:開融合新局 讀天地人心
    《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生於新媒體,走到電視上,完成了全媒體生態鏈條的完整閉合,創造出全新的傳播樣態。從前期注重媒介形態、表達語態的多樣化創新,到後期精選出這場慢直播中最觸動人心的個體和故事,《朗讀者》沉入生活深處,與最普通的人們深情對話。
  • 打造「商業新物種」 重慶融創茂如何線上線下催生流量裂變?
    5月13-14日,一場與「新商業」密切相關的「川渝餐飲行業代表考察行」在重慶融創文旅城拉開帷幕。延長年輕客群消費時長線上線下多渠道催生流量裂變重慶融創文旅城以超級購物中心——重慶融創茂(開業時間:2020-07)、重慶文旅新地標——渝樂小鎮、六星級酒店群、頂級秀場、十萬人大社區等多元化業態為載體,打造一座世界的文旅休閒度假項目。
  • 福建發現新物種!
    發現一個新物種有多難?》就認可了一種發現於福建深山,發現者為福建人,並且以這位福建人命名的新物種天牛!!全英文論文(劉鵬宇提供)因國際命名法則規定,新物種的發現者對此物種有命名權,因此新物種被命名為黃劍斌糙天牛,其中黃劍斌為人名,糙天牛為天牛的一個屬。
  • 《朗讀者》第三季在京啟動
    本報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王珏)10月16日,《朗讀者》「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 董卿華麗轉身朗讀者 :因為前20年的使命已經完成
    董卿:因為前20年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央視春晚、《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2017年一開春女主持董卿人氣攀升。特別是《朗讀者》舞臺上,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製作人。如今,在「央視一姐」的頭銜之外,她又被賦予了「才女」和「網紅主持人」等新標籤。  變化:當製作人獨處的時間幾乎沒有  做了製作人後,董卿坦言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她有個習慣,手機從不帶進臥室。可最近這個多年的習慣被打破了,她需要通過手機和很多人保持聯繫,獨處的時間也幾乎沒有了。
  • 「朗讀者」線下公益閱讀活動傳遞正能量 感受真善美
    (長沙市新華書店每周都會舉辦「朗讀者」等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   (5位朗讀者在活動現場合影留念。圖片均為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攝)  星辰在線2月28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2月23日晚,長沙市樂之書店·天心店舉辦2019開年首期「朗讀者」活動,長沙市星火讀書協會發起人曾徵在活動上深情並茂地朗讀了民國時期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的才女林徽因的詩歌《人間四月天》。
  • 科學家發現新果蠅物種
    新華社倫敦7月30日電 (記者曹麗君)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通過自然雜交形成的新果蠅物種,鑑於果蠅的生長特點,他們推測由雜交產生新物種可能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此前,科學家一直認為,大部分新物種的產生都是從現有物種中分化而來的。
  • 裂變漲粉各行業裂變禮品推薦
    >第一次選擇送書,但是沒有擊中目標群體的喜好,大家對獎品不感興趣,自然不願意轉發拉新,效果就很差。界面清爽,操作簡單裂變寶後臺頁面非常簡潔,從第一步「基礎設置」到最後一步「獎品設置」,只要跟著後臺提示的流程走,5分鐘就能完成活動設置,還能實時預覽效果。
  • 《朗讀者》學英語的王洛勇,最終用自己的拼搏去完成了人生逆襲
    苦練了三年的英語,期間多次放棄,但最終還是用自己的拼搏去完成了人生逆襲。《朗讀者》他也會抓住機會,在來臨的時候,拼力去抓住,成就了百老匯的王洛勇,成就了戲劇大師王洛勇。《朗讀者》那我如果不去學英語豈不是很虧?
  • 河源紫金髮現兩個極度瀕危蘭科新物種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日前發現了兩種極度瀕危蘭科新物種,相關成果以《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中國蘭科兩新種》為題,於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
  • 央視《朗讀者》又來長沙啦 「朗讀亭」現身橘子洲頭
    長沙晚報12月19日訊(全媒體記者尹瑋)央視《朗讀者》又來長沙啦!「朗讀亭」作為《朗讀者》的線下活動,已抵達長沙、瀋陽、南京、深圳,每個城市依次擺放在三個人文地標,開放至2021年1月28日。其中長沙首站落戶橘子洲頭。
  • 央視《朗讀者》欄目組在中街設立「一平方米朗讀亭」
    朗讀➝  分享瀋陽故事  據記者了解,央視《朗讀者》第三季欄目組為採訪瀋陽人與這座朗讀亭的故事,特別邀請馳援武漢的抗疫白衣天使、紮根紅色展館的「沈音姐妹花」、保護瀋陽文化遺產的志願者等20多位瀋陽人,聽他們朗讀出自己心中的瀋陽城和瀋陽人。  《朗讀者》第三季將在2021年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
  • 裂變四步法:用戶增長同學啊,你裂變成功了嗎?
    這就是私域用戶池裂變增長的原始邏輯。當然用戶也是有邀請邊界的,也就是所謂的K因子(一個用戶推薦能拉來的新用戶數),因此要做用戶增長,除了私域裂變,也少不了公域投放。「實力靠存量,潛力靠流量,趕超靠流量增速」,處於「流量爭奪」的搶人大戰階段,各家公司的用戶增長團隊都背負著重大的「拉新」使命。
  • 全媒體運營師前景如何?需要掌握和學習哪些技能
    全媒體運營師2020年2月份我國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正式發布了16個新職業,其中全媒體運營師作為傳媒行業唯一新增職業,同時也被拉入了國家職業分類目錄當中。正式發布了16個新職業全媒體運營師職業的頒布,讓許多從事自媒體和新媒體運營的小夥伴們頓時擁有了歸屬感,對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與希望。
  • 打造中國最「鮮美」城市,楊勝傑談三門「裂變發展」
    由浙江省委網信辦、浙江廣電集團主辦,浙江之聲和新藍網共同承辦的全媒體訪談節目《治國理政 浙江實踐——對話縣市區當家人》,本期邀請到了三門縣委書記楊勝傑。「鐵鉗精神就是一種要有韌勁,要盯住不放,要鍥而不捨,甚至要壯士斷腕……」訪談一開始,楊勝傑就先談起了幹部作風。白粥小菜、包子饅頭,上班前,各部門負責人在食堂討論工作在當地成了一個慣例。
  • 觀看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最新
    《朗讀者》雖然剛剛播出了三期,那給人的感覺就像一股和煦的春風輕輕撫面,又如一股甜甜的清流趟過心田,清新而自然。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觀看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觀看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1】  《朗讀者》中的每一個朗讀者都珍藏著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在他們敞開心扉的娓娓敘述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躍然而出。
  • 吳聲場景課堂2017:五大新物種關鍵詞解讀 十個新物種機會預測
    原標題:吳聲場景課堂2017:五大新物種關鍵詞解讀,十個新物種機會預測   8月5日,在北京751D PARK79罐,由場景實驗室主辦,中信出版集團、優酷、751D 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特別主辦,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分眾傳媒、《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主辦的「新物種爆炸 吳聲場景課堂2017
  • 《朗讀者》第三季來漢,60多名朗讀者致敬英雄城市,首位朗讀者深情...
    記者楊濤 攝  原創詩歌朗讀者:  獻給復甦的武漢  武漢作為英雄的城市,剛剛從抗疫大戰中涅槃重生,許多來自醫院、社區的朗讀者,他們朗讀的作品,反映出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新常態。  「第一次,打樁的聲音是搖滾的節奏,而不是惱人的噪音/ 第一次,城市的燈光是陽光般耀眼,而不是光汙染的厭棄/ 第一次,堵車的間歇有愉悅的笑聲,而不是焦躁的怨懟……」  新冠肺炎康復者,球場街工委書記羅頌華專程來參加朗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