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洪於蕙 樊文岑 圖/通訊員 陳嘉俊)83歲的徐老伯一走路就喘個不停,有時感覺頭暈乏力、胸痛,到醫院檢查,發現二尖瓣反流,主動脈瓣嚴重狹窄,心臟3根冠狀動脈都堵了百分之八九十。高齡,且罹患多種心血管疾病,徐老伯四處求醫,均被告知「年紀大了別做手術了」。最近,他慕名找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上海常駐專家、心外科執行主任夏利民教授帶領團隊迎難而上,一臺手術下來,換了2個瓣膜,搭了3根橋,還修復了二尖瓣,一次性解決三大頑疾。徐老伯感嘆,「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醫生真了不起!」
據悉,作為由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重點學科——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同質化」管理的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把「創新·關愛——家門口的上海醫院」品牌建設融入日常診療工作當中,源源不斷地將上海總部領先的心外科技術和理念落地廈門。目前,廈門醫院心外科圍繞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完成三四級高難手術佔比高達95%,同時將微創手術常規化,以最小創傷為許多疑難雜症患者解除病痛。特別是知名心外科專家王春生名醫工作室成立以來,各類心外科新技術新項目在滬廈兩院同步開展,創下了廈門、福建乃至全國多個「首例」,百姓不用輾轉奔波,在「家門口」就能看名醫、治好病。
福建首例
微創夾閉左心耳,治房顫防卒中
82歲的張老伯近兩年時常頭暈,曾多次腦梗,被診斷為「持續性房顫」,需長期口服抗凝藥物治療。去年下半年,張老伯病情逐漸加重,總覺得心慌,渾身沒勁兒,於是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求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主任、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為張老伯詳細檢查、綜合評估後,考慮其高齡、長期持續性房顫且曾多次腦梗、肺功能極差,建議患者採用單純微創左心耳夾閉術。該手術操作時間短、創傷小、安全性高,還能大大減少患者發生血栓的機率和卒中的風險。
「心臟左心房上有個像耳朵的彎曲,在房顫狀態下血液經過這裡很容易形成漩渦,造成血栓。」王春生教授表示,如果血栓順著血液進入腦部,就會導致腦梗,也就是中風。因此許多房顫患者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防止血栓;但是抗凝藥物副作用較大,會增加消化道及腦出血風險。通過左心耳夾閉術對左心耳進行截斷,防止血栓形成或血栓脫落,可幫助房顫患者將中風發生率降至0.2%,且術後不用抗凝。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王春生教授帶領團隊,通過左側肋間2cm-3cm的小切口,成功為張老伯實施了福建首例單純微創左心耳夾閉術。手術僅耗時20分鐘,關鍵操作僅5分鐘。術後第1天,張老伯即脫離呼吸機,術後第2天轉回普通病房,恢復順利。
超微創
肋骨間巧妙穿刺,悄無痕跡治先心
在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歷史中,傳統手術曾是核心,但手術風險高、創傷大,可能會對患兒生理和心理產生較大影響。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先心病的介入及微創手術已逐漸普及。
8歲女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且缺損長達8mm,平時只要手掌貼近胸口,就會有明顯的震顫感。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夏利民專家團隊採用超微創手術,「悄無聲息」地將女童心臟內的「洞」給封堵上了。夏利民教授介紹,手術全程使用超聲引導,無輻射、無造影劑,安全可靠,避免了開胸手術及體外循環,手術切口穿刺點不到3毫米,乍一看幾乎看不出任何術後痕跡,避免了女孩長大後因胸口手術疤痕留下心理陰影。術後第4天,患兒就順利出院了。
據了解,這是福建省首例經胸穿刺室間隔缺損封堵術,也標誌著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先心病診治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先心病治療進入「超微創時代」。
精益求精
心臟上繡花,精準搭橋治療冠心
除了在廈門、福建開創性引入新技術新理念,做到「人無我有」,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還致力於將已經普遍開展的手術做得更加精細,做到「人有我精」,讓百姓獲益更多,以實際行動關愛患者。
陳老伯患冠心病多年,幾根冠狀動脈都堵了,已不適合放支架,只能選擇搭橋手術。人體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旦堵了就可能發生危險。「搭橋」就是繞開堵塞的管子,另闢蹊徑開渠引流。經過全面仔細的評估和充分的術前準備,夏利民教授帶領團隊為陳老伯成功實施了心臟搭橋手術,一次性搭了5根橋。
搭橋手術很多醫院都能做,但是橋搭得通不通、好不好,很考驗醫生的技術。搭橋就像在心臟上繡花,是個細緻活兒:首先要在哪根血管上搭橋、在這根血管的什麼位置搭橋,都十分講究;選準了位置,接著要將新「水管」的兩端分別縫在原來的「水管」上當作橋梁,吻合口的縫合更是容不得半點差池,稍不留神,就可能功虧於潰。最近,陳老伯手術滿一年,再次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複查,顯示5根橋暢通無阻,狀況良好。
據介紹,陳老伯的5根橋,均取自自身的血管,有靜脈也有動脈。和靜脈相比,動脈取材難、管徑細、更嬌嫩,因此手術縫合難度更大,但它更耐用,維持橋的功能長達20年以上。雖然動脈搭橋比靜脈搭橋更難,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仍積極開展動脈搭橋手術,力求讓患者獲益更大。
【記者手記】
打造區域心外疑難重症診療中心
從承載各方殷殷期望開業運營,到紮根百姓心中成為備受讚譽的「家門口的上海醫院」,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只用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是廈門市委市政府和復旦大學合作建設的公立三級綜合醫院,由醫療「國家隊」、醫改「排頭兵」——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面運營、「同質化」管理,致力為廈門及周邊地區百姓帶來領先技術、暖心服務。在這次採訪中,記者深刻體會到,歷經3年打磨,這家旨在打造福建醫療高地的現代化醫院,在區域輻射和引領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顯。
作為由上海總部優勢學科心外科「同質化」管理的廈門醫院心外科,在王春生教授、夏利民教授及名醫工作室專家成員的帶領和助力下,陸續開展了三百多例高難度心臟外科手術,其中多個廈門、福建乃至全國「首例」得以成功實施,切實提升了廈門、福建心外科疑難重症診治水平。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廈門醫院心外科在打造區域心外疑難重症診療中心的進程中穩健前行,越來越多的廈門及周邊百姓無需再遠赴異地求醫,在「家門口」就能接受高水平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