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兩岸緬懷中山先生的文化符號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題:在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兩岸緬懷中山先生的文化符號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巨大的孫中山先生銅像、逸仙生前遺物及親筆書寫的「博愛」、「公為天下」……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關於「孫中山紀念館」,都有著似曾相識的普設。在臺北市,越來越多的大陸參觀者走進孫中山紀念館,擷取先生生前點滴,緬懷兩岸共同精神領袖。

  孫中山紀念館所在之處,恰與臺北市另一地標——高500多米的101大樓相隔幾條街道、遙相呼應。與向「世界高度」看齊的現代摩登建築相比,在臺北市鬧市區「落腳」的紀念館,顯得安靜又古樸。其所在的中山公園,花木扶疏,淺池噴水。時不時,一兩隻鴿子從行人面前「擋道」走過,大搖大擺。

  紀念館外圍,勾勒出巨大仿唐式建築輪廓,廊簷飛翹,朱紅色院牆樸素端莊,頂部金色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跨入紀念館高聳的門廊,一座巨大孫中山銅像即入眼帘。整點時,穿著整齊利落的禮兵,從中山像兩側踢步,穿越至正堂,翻轉槍枝,進行交接……經過一番複雜而有序的儀程,換班禮行畢。

  此刻的紀念館,也是大陸參觀者最聚集的時段。人們安靜下來,在不同樓層,尋找著最好的記錄角度。

  大陸觀光者已然成了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最多的參觀人群,不論哪個時段,耳邊聽到的無非都是持東北、北京、南京,甚至是內蒙古等大陸各地口音。

  臺灣當地導遊廖鈺展最有體會。他導覽的每一批陸客,孫中山紀念館是「必經之地」,「孫中山先生是兩岸民眾共同尊崇的偉人,因此到臺灣必到紀念館。」

  正如臺灣每個縣市都有以「中山」命名的主幹道一樣,大陸眾多城市都有命名為「中山」的紀念堂、道路、醫院、學校。南京、廣州、香港,都有專屬主題的孫中山紀念館。或多或少,諸處都刻有中山先生印跡,浸染著中山先生精神。

  紀念館講解志工陳傳告訴記者,他不時遇到一些沉迷歷史的大陸學生,樂於同他們一起探討孫中山先生的生平,而對「兩岸傳承孫中山精神」的宣講,他認為早無必要刻意渲染,「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聽聞紫金山麓孫中山陵寢——南京中山陵保護得很好,陳傳表達了期待,「一定要去看看」。

  而多年來就住在紫金山腳下、熟稔中山陵的南京市民潘忠鳳,也來到了臺北。她在參觀行程結束後感慨,文化有源,方可凝聚,民族精神無可替代,民族偉人共同緬懷。(完)

相關焦點

  • 追思緬懷革命先行者 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的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今(2020)年恰逢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摯尊95再現中山風華」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並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現場演出,展現臺灣年輕人對中山先生的追思與緬懷。
  • 臺灣各界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
    清早,位於臺北市仁愛路的孫中山紀念館人流比往日增加了不少,前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上午九時許,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等一行來到紀念館大廳,向中山銅像獻花致敬,並三鞠躬。隨後,洪秀柱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舉辦的特展揭幕。
  • 臺灣各界舉辦各種活動 紀念孫中山逝世90周年
    本報臺北3月13日電(記者吳亞明、王 平)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紀念日,臺灣各界通過舉辦系列展覽、學術研討會、紀錄片發表會、兩岸合唱音樂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深切緬懷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中國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和島內各界人士,當日先後來到臺北的「國父紀念館」,向孫中山先生銅像鞠躬、獻花。
  • 專訪臺北"國父紀念館"館長:不遺餘力追尋偉人足跡
    他對本社記者說,弘揚中山思想是紀念館的首要任務,「就算我不是館長,依然尊崇孫中山的理念和偉績。」     嚴謹重現偉人時代軌跡  與大陸各地的孫中山紀念館不同,臺北「國父紀念館」並不是孫中山足跡所至的歷史舊址,而是專門為了紀念他所建造。因此,「國父紀念館」所擁有的孫中山真跡僅有十三件。其中一幅「天下為公」的字,是兩年前經過五位專家鑑定之後,以近一百萬元新臺幣的價格購得。
  • 臺灣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3周年
    新華社臺北3月12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3周年紀念日,臺灣的一些政團、各界人士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深切緬懷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2日上午,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等先後來到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獻花致敬。
  • 兩岸學者臺北「國父紀念館」共論孫中山思想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十一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劉舒凌)為期兩天的第八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今天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行。兩岸學者近百人出席。  由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所、孫文學會和「國父紀念館」等多家島內機構聯合主辦的此次研討會,主題是「知識分子與政治革新」。
  • 大陸紀念孫中山搶正統? 洪秀柱:先反省自己
    臺北市仁愛路孫中山紀念館 清早,位於臺北市仁愛路的孫中山紀念館人流比往日增加了不少,前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洪秀柱說,這次她去大陸南京中山陵謁陵很有感觸,「我們這一代愧對孫中山先生」,面臨蔡英文當局「追殺」,身為黨員,「還能不警覺嗎?還不努力進前、奮發向上嗎?」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孫中山紀念館以及新黨、臺北市廣東同鄉會、重慶渝中民間文化交流團、臺灣青年團體等海內外團體和個人也紛紛向銅像獻花致敬,並參觀展覽,表達緬懷之情。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 蔣介石曾不滿設計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國父紀念館」高30.4米,四邊各為100米長,巍峨宏偉,莊嚴大氣。開館之初,「國父紀念館」主要作為陳列中山先生的革命史跡之用,並有部分展演活動。現在,「國父紀念館」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有大會堂、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中山畫廊,還有展覽室、勵學室、演講室及聯合服務中心。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 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1965年11月12日奠基興建,1972年5月16日舉行落成典禮。
  • 南京孫中山紀念館與臺灣輔仁大學籤文化交流合作協議
    原標題:南京孫中山紀念館與臺灣輔仁大學籤文化交流合作協議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3月27日電 (記者 申冉)27日,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紀念館與臺灣輔仁大學正式籤訂文化交流合作協議,未來將定期舉辦兩岸青年及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為海峽兩岸青年一代交流溝通開啟新的民間渠道。   當日,輔仁大學大陸推廣代表許弘森先生和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紀念館館長張鵬鬥在中山陵內中山書院舉行了合作協議籤訂儀式。
  • 國父紀念館裡看孫中山書法
    凡到過臺灣旅遊的客人必看的就是臺北蔣介石官邸、臺北故宮博物院,再就是臺北的地標式建築101大樓和國父紀念館了,這裡就先看一下國父紀念館和孫文書法。臺灣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四段,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
  • 當《北京法源寺》遇上臺北孫中山紀念館
    新華社臺北11月9日電(記者張鍾凱 劉剛)8日晚上,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外面細雨綿綿。當燈光漸熄,幕布落下,熱烈的掌聲在裡面的大會堂響起,在演員陸續謝幕後仍然經久不息。  「好看,真的好看!兩個多小時都沒走過神兒。」60歲的觀眾竺麗貞說,「這段歷史我們都很熟悉,他們演得很棒,很真實,讓人感覺很親切也很感動」。
  • 弘揚漢字藝術 溯源中華文化——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
    9月26日至10月10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舉辦。本次活動是兩岸藝術家以藝會友的盛會,也是此前舉辦了七屆的「兩岸漢字藝術節」活動的延續。
  •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璽在哪裡?(圖)
    臺北「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圖)先生10年前籌劃「中山文物真跡大展」和「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是兩岸50年來第一次中山文物史料聯合大展,幾乎囊括兩岸及海內外中山遺物。展覽發現,眾多展品中獨缺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璽。數10年來,曾一士研究追尋這枚印璽,但至今不知印璽下落。圖為曾一士先生在「國父紀念館」展示當年中山真跡展圖錄中的臨時大總統印模(即印文)。
  • 「第一屆孫中山思想及行誼研討會」在臺北舉辦
    中新社臺北9月16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由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共同發起的「第一屆孫中山思想及行誼研討會」16日在臺北舉辦。研討會期間,來自臺北的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孫中山紀念館以及來自武漢的華中師大等兩岸多所研究機構學者,聚焦政治體制與社會動員、民生建設與實業發展、民族思想與國家意識三個主題進行交流。
  • 江蘇文化日曆 | 踏尋孫中山足跡:國父紀念館
    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是抗戰前中國佛教會發起募捐而建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性建築。孫中山紀念館成立於1987年5月,隸屬中山陵園管理局。主要職責為收集、整理、研究、展示孫中山先生及其相關的著作、文物和史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是中山陵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主樓高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
  •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座談會記
    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中華民族偉人「天下為公」的大同精神,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鞠盛杜慧芬詩詞事業工作室、北京五龍亭朗誦藝術團、中華文化復興系列活動組委會,壩河藝術團等聯合在北京舉辦「天下為公,復興中華一一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紀念座談會」。
  • 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紀念孫中山逝世94周年
    中新社臺北3月12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紀念日。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當天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致敬。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紀念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排右)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新黨主席鬱慕明、中華民族致公黨主席陳柏光等分別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臺灣福建總商會、藍天行動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也前往致意。
  • 辛亥革命百年:"中山"英名在神州大地代代流傳
    這位新中國的締造者將孫中山尊敬地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現在,能在天安門廣場擺放畫像的中國人僅此二人。  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孫中山故鄉廣東中山市翠亨村故居紀念館裡,遊人絡繹不絕,僅國慶假日前3天這裡就接待了超過10萬名遊客。一位帶著孩子來這裡參觀的林姓臺商說:「緬懷偉人,憧憬未來,不虛此行。」  「山名中山,城名中山,園名中山,中山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