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故意拿「零分」的高考生 現在怎麼樣了?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以安徽考生徐孟南為代表的一些少年,在十幾年前,用高考故意拿「零分」的方式,宣告自己對當時教育體制的不滿。這群青春期農家少年用這樣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社會的幻想和反抗,也用這種方式試圖向外界尋求理解和認同。

「年齡差」

2020年6月末的一天,安徽合肥。當山東省十幾年前的高考「頂替」受害人陳春秀、苟晶們站出來發聲時,新聞輿論急速發酵。安徽省內的一所大專院校課堂上,師生們就此展開了討論。

上課的是一位30多歲的年輕老師,剛來學校不到一學期。課堂坐著幾十位學生,多數在20歲左右,稚嫩臉龐上閃爍著好奇的眼神。由於臨近暑假,學生們歸心似箭,這場討論並不能吸引太多注意力。為此,老師將討論落腳點放在了當事人陳春秀想要重讀大學的想法上。

「重新讀書這想法很好,只是她適應起來可能會有困難,跟周邊的同學會有一個『年齡差』。」老師說。

說到「年齡差」,全班同學都笑了,一齊轉過頭來,將目光對準了徐孟南。他今年31歲,是全班年齡最大的學生。「大家在笑什麼?」老師問。幾個同學說:「徐孟南就有年齡差。」徐孟南站了起來,給這位新來的老師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徐孟南曾是安徽高考一名「零分」考生。2008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時,他故意寫下自己的名字、考號,在試卷上控訴當時的教育體制。他列舉出「十大罪狀」,希望以這種方式得到零分,表達對應試教育的不滿。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輿論關注,一時爭議不斷。

10年之後,徐孟南回了頭。2018年他再次參加高考,被省內一所大專院校錄取。10年裡,他從一個衝動少年成長為一個父親,先後經歷打工、結婚、離婚,有一兒一女,同班同學普遍比他小10歲左右。他跟他們一起上課、生活,當了班長。

徐孟南個子瘦高,皮膚白淨,長著一張娃娃臉,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說話時習慣雙手在胸前比畫著一圈圈手勢,像一個想要說服他人的演講者。儘管有「年齡差」,徐孟南卻對本刊記者說,他並不覺得不適應,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享受同學開他玩笑,這能說明他人緣關係不錯。「現在是我一生中最沒什麼壓力的階段。」徐孟南說。

徐孟南在家中臥室裡學習和整理材料

這與12年前的他截然不同。那一年,他一邊消極抗爭現行體制,一邊積極地推廣著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自製「殺死現行教育體制」的告示張貼,在網絡上廣發博客與網帖、建立網站、給教育部寫信,以圖推進教育改革。最激烈時,他在高考後製造「假自殺」現場,寫下遺書,試圖喚起大眾的注意力。

反抗的路上,徐孟南並不孤獨。 2006至2008年,全國各地出現數位「零分」考生,均嘗試著類似的手段,向社會昭告抗爭的姿態。來自河南南陽的考生蔣多多,率先在2006年高考試卷上寫下不滿,成了那一年的十大教育新聞人物。成績出來後,蔣多多接受採訪時稱:「即使有大學錄取我,我也絕對不會去。」

2007年,湖南瀏陽考生陳聖章以「會的題故意做錯、不會的題目空著」的方式,拿到當年高考零分,並連續發文聲討高考制度。2008年,徐孟南以及雲南昭通的考生吉劍也前赴後繼。此後,被曝光的零分考生漸漸少了起來。

雖然重上了大學,但徐孟南仍對十幾年前的經歷念念不忘。近一年多來,他整理了過去的筆記,開始創作相關內容,講述自己與這些「零分」考生的故事。高考揚名後,他們的命運各有分野:有人消失於大眾視野;有人先打工後創業,實現階層跨越;只有徐孟南一人在十年後重考大學。他選擇了學新聞,學習寫作、拍攝與剪輯,將這些往事發到抖音、微博等內容平臺。

放暑假後,徐孟南每天宅在家中,白天學習和整理材料,晚上兼職做電商運營,一個月能有5000元收入。離婚後,女兒歸妻子,兒子由自己的父母看著,他專心製作當年同為零分考生的小視頻。「這些小視頻還沒做完。」徐孟南說,每個考生都有好幾集短視頻,他打算利用暑假把這些視頻剪輯製作完。

在高考臨近的前後,通過網絡找他求助的學生和家長也多了起來,「每天都有2、3個」,通常是成績不佳、打算棄考者。徐孟南會奉勸他們,知識改變命運,要敬畏高考,珍惜機會。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首頁寫道:「對於一些現行體制,我們最好先去適應它,然後去駕馭它,最後再去改變它。」

零分計劃

徐孟南1989年出生於安徽亳州蒙城市縣郊的一個村子,距縣城約4公裡。這是一個典型中部農村,地勢平坦,一望無垠。年輕人多數在外務工,剩下的老人們帶著孩子,在6月末的農忙時節忙著收麥子。

徐孟南家中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由爺爺奶奶帶大。四個子女中,姐弟都早早輟學,唯獨徐孟南成績最好,從村小升至鎮裡初中,最後考入蒙城二中——全縣第二好的中學。父母十分重視,中考前,父親曾想過多花點錢找關係,把他送到最好的蒙城一中。徐孟南拒絕了,覺得二中更有把握。父親為此生氣。

當時的蒙城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2018年摘帽)。高考之前的徐孟南從未出過縣城。在他的記憶裡,那時縣城街道多是坑坑窪窪土路,車輛一過就揚起塵土。2000年,知名演員牛群來蒙城掛職副縣長,一幹就是五年。牛群經常利用自身資源,請很多明星來縣城演出助陣、參加活動。「當時聽說牛群要來,大人們都有點不相信,一些媒體還寫著牛群來這有點『掉色』。」徐孟南說,很多家鄉人會去縣城圍觀牛群組織的文藝活動,但他只能從鄉親們的閒談中感受那份熱鬧。那時候他在鎮裡念初中,專心準備中考。

即使考上蒙城二中,也並不意味著就能穩上大學。高三有約1000多人,本科上線率在50%左右。二中的優勢和重心都文科,拿過多次縣文科狀元,但徐孟南學的是理科。初中時,他的老師就將他們定位為理科生,反覆提醒:「你們以後都要學理科,文科的東西不用看。」歷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一律不學。

徐孟南的初中母校。他記得他上初一時有4個班,到了初三就只剩下2 個班了,輟學率很高。

高中學習緊張且壓抑。校內宿舍有限,十人一間,三張桌子,沒有衣櫃,非常擁擠。徐孟南和同學合租在校外一個平房院內,院子分租了多間,他和兩個同學佔據其中一間,一年租金200元。家裡條件清貧,他每天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後座是繩子系的,腳踏板搖搖欲墜。他吃1.5元/份的炒麵,3元/份的素餃子,經常餓著肚子。

徐孟南靦腆內向,寡言少語。高一剛入學時,班主任叫他回答一個問題,他臉漲得通紅,答不上話,自此老師再也沒叫過他。進入高中後成績也出現下滑,他憋了口氣想要證明自己。

那時候沒有手機,學生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來自報紙,或是網吧。 進入高二後,語文老師讓班級集體訂閱一份語文類報紙,徐孟南為了省錢沒定,平時借著看。某一天,他在語文學習報的一處角落看到一則作文大賽有獎徵文啟事,一下子興奮了起來,躍躍欲試。由於文筆差,學校的作文競賽他都沒有參加資格。他幻想著悄悄地拿個獎,讓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

一連幾夜,徐孟南寫下好幾篇小文章投了過去。幾天後,他收到回信說稿子入圍,但需繳納參賽費。他留了個心眼,查詢114號碼,能與信封上的號碼對上。於是,他從生活費中省下50塊錢匯了過去。最後,這筆錢石沉大海,號碼也停機了。他被騙了。

為了這次作文大賽,徐孟南還去了一趟新華書店,想要找些書作參考。在書店裡,他看到了韓寒的《通稿2003》。在書裡,韓寒以激烈語態抨擊當代教育制度,用「穿著棉襖洗澡」比喻學校所教無用。這讓徐孟南極其震驚,「當時一下子就茅塞頓開的感覺,感覺這麼多年被蒙在鼓裡」。

然而,對於一個從村裡走出的少年來說,在信息閉塞的年代,徐孟南在接觸韓寒的這本書之前,幾乎沒有課外閱讀。 他只記得在鎮上念初中時,學校有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閱覽室,擺著上百本書籍。有一次,他拿了一本文學書籍想要借閱,卻被當值老師沒收。「你們只管好好學習,不要看課外書。」老師這樣說。上高中後,徐孟南連學校閱覽室在哪都懶得去打聽。

接觸韓寒後,仿佛為他打開一扇新世界大門。他將作業本變成日記本,記錄下自己的所行與所悟,3年裡寫下30萬字;他開始頻繁出入網吧,在煙霧繚繞、衝殺的音效與嘶吼中瀏覽博客和論壇,開通了博客,撰寫自己的觀點與理念,提出自己的「三人行」教育理念。如初中就培養學生興趣愛好、高中根據興趣選專業、學校按科目分走班制度、文化課分為學科考試與日常生活知識考試兩種、高考錄取根據高考成績與平日總成績之和決定等等。

那是網際網路與自媒體初興的年代,也是韓寒和蔣方舟們被全民討論的時代。二人以文學作敲門磚,提供了傳統路徑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悄然間影響著無數學子。2007年,有8萬人報名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創下參與人數之最。寄往作家出版社的一封封信件與稿件下,有著無數顆想依靠寫作進入大學乃至成名的心。

2006年的河南考生蔣多多算是一個先行者。蔣多多是女孩,同樣出生農村,「多多」這個名字意為多餘。從小學起,她一直成績不錯,一度被家人認為有上重點大學的希望。上高中後,蔣多多迷戀上寫作。她將所寫的小說偷偷地投往四處,其中一篇被一家雜誌社採用刊登,這給了她巨大的鼓勵。從那之後,她沉迷寫作,以「醉心飛魔」的筆名寫下100多萬字。2006年高考,她用藍黑雙色筆答題,在密封線外寫下筆名。出分後,她某一科因違紀被記零分,從而引起關注。

徐孟南在一本刊物上讀到了這個故事,他決定效仿。從高二起,他謀划起零分計劃。這個計劃他深埋心底兩年,只寫在了作業本上和博客裡,從未對他人講起。直到高考前,一個同學過生日,他才在祝福語中稱,自己要去幹一件大事,但並未明說何事。

「請相信我,我不是墮落了。到時候你會明白的。」徐孟南給同學寫道。

「我要的是精神,不是金錢!」

「老師你可以不用π算圓面積嗎?」

「老師你認為當代數學有哪些缺陷?」

「老師你覺得用微積分解決問題精確嗎?」

2008年,在距離安徽蒙城1200公裡遠的雲南昭通,吉劍在高考數學試卷上質問閱卷老師。這是吉劍第二次參加高考。他數學成績優異,英語卻常考三四十分,嚴重偏科。從高二起,他寫了很多數學論文,寄給各個大學,妄圖通過論文直接被破格錄取。失敗後,他利用高考聲討高考。

這些考生們在聲討高考時,內心仍是非常膽怯的,恐懼爬滿了心頭。 徐孟南至今還記得那時的心虛:為防止監考老師察覺,他要在試卷上偷偷摸摸地寫。3個監考老師、30人的教室裡,老師一走到附近,他就得趕緊把內容蒙上,裝模作樣地做試題。

或許是因為這樣,最後分數下來時,很多考生也並非如願拿到了零分。徐孟南最後拿了143分,吉劍的語、數、英分別為23分、8分、5分,理綜有132分。

徐孟南很是失望。143分並不能獲取關注,反而可能迎來恥笑和嘲諷。他的博客無人訪問,點擊率沒有任何提升。家人對零分計劃蒙在鼓裡,只覺兒子發揮不好。曾經,有鄉親們問他大概能考多少分,父親會說:「歪歪考(稍微考一下),不得考個四五百分?」如果正常考,徐孟南估計自己能上本科。

徐孟南決定去「自殺」。他寫了一封遺書,首次對家人挑明自己的理念,帶著兩件舊衣服就出門。在家鄉的渦河岸邊,他擺上舊衣,搬到一塊大石頭扔到一邊,製造「墜石落河」,最後買了車票去鄰縣。他沒有多少錢,每天只吃一頓飯,睡大街、工地和河邊。夜裡,他幻想著「自殺」後引起關注成名,來熬過長夜。蚊蟲不斷騷擾,他就用廢棄的宣傳條幅遮住臉和手臂,一夜拍打。

如此生活五六天後,媒體上還沒有他的消息,徐孟南的內心矛盾起來。他擔心家人,也糾結自己的行為是否太傻。落魄之下,「零分」與教育改革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算了,就當一切都沒發生。」他想著,種一輩子田,和家人平靜地過一生也是一種幸福。他在日記裡寫,「心裡矛盾,就想哭,可眼淚就是不往下掉。」最後,他在大雨裡徒步了34公裡回家。

徐孟南的家人。徐孟南現在相信,學習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方式。

消失的幾天裡,徐家人心急如焚,把縣城翻了個遍。得知了他的叛逆後,父親被嚇到了,從他樸素的經驗中,挑戰體制是一種類似犯法的行為。「你這是在犯罪!」父親說。他把兒子的筆記與文章扔掉燒掉,銷毀了「罪證」。

徐孟南並不甘心。他從網絡世界尋找慰藉,與陳聖章、吉劍等考生通過博客、QQ建立起聯繫,相互抱團取暖。在大家的建議下,他決定找到本省媒體曝光自己,不料在電話前守了幾天,才接到媒體問詢。報導刊登後,他翻著鋪天蓋地的消息,看著不斷閃爍的QQ圖標,覺得「上癮」。

「如果當時高考之前我的教育理念能被引起大家的關注,我高考就不會考零分了。」徐孟南對我說,為了引起關注,他想過很多辦法:給韓寒和鄭淵潔留言、給教育部寫信。他還自製數張「改革」告示,買了油漆,高考前後在校外塗抹。他膽小,只在夜裡行動,被油漆燻得難受,一見人來就停,甚至溜。這些告示與標語第二天就被遮住了。

這些當時的年輕人對高考的反抗,更像是一個青春期少年向外界尋求認同的故事。 蔣多多在「零分」後面對當地幹部送來的400元錢時,抹淚大喊:「我要的是精神,不是金錢!」陳聖章策划過各種活動,他想挑戰清華「精英」,他拍了視頻,建了網站,將自己的照片與當時的「考霸」張非和蔣方舟放在一起,以清華校門為背景,這張照片與挑戰信一起被放在他博客首頁,還寄給了當事人與清華校長。

可想而知,這些行為都沒有得到回應,媒體也逐漸失去興趣。高考的喧囂歸於平靜之後,他們要面對的是現實的生活,後者遠比烏託邦似的空想要殘酷。

來自貴州的「零分」考生張強,因高考時寫下《作文與嫖妓》一文,被人稱為「零分狀元」。這位「狀元」在高考後的首次旅途中就遭遇不順。在登上遠行列車時,他被擁擠的人群擠下了火車,摔在了一旁的鐵軌上。而不遠處,一輛火車正在駛來,朝著鐵軌上的張強不停鳴笛。人群停止了擁擠,圍觀著他的命運。

生死之間,張強拼命地往軌道外爬行,最終躲過一劫。他後來對人回憶,往外爬的那一瞬間,他思考了很多,想著高考,想著自己的過去與未來,感到「自己錯了」。想要上大學的目標,從未如此清晰明朗。

「我想上大學。」火車駛過後,他「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最重要的是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

高考後,徐孟南聽從爸媽安排,去投奔在上海打工的姐姐。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走出蒙城,而他記憶中的上海,與蒙城沒有太大區別。姐姐一家在上海郊區的城鄉結合部賣小吃,「也就是農村的模樣」。

第一份工作是在廣告燈箱組裝廠,產品出口海外。工廠很小,一共四人,一位20多歲的工友跟徐孟南聊得最多。這位工友初中輟學後在社會上混,為兄弟坐牢,妻子選擇離婚。他反覆對徐孟南說,最想做的事就是回校讀書,來此打工就是為了攢錢讀書,念書才是出路。「我從他的眼神中讀出,他很後悔沒有好好念書。」徐孟南聽了很糾結。他開始承認自己做錯了,但又說自己不後悔。

那時已是暑假,與張強交流後,兩人決定再去找記者報導自己想上大學的事情。「我想我們倆在一起的影響力很大,應該有大學錄取我們。」徐孟南說。他瞞著姐姐一家回了合肥,找了當地媒體,憧憬著走上大街上能被人認出,其間還他人被騙了700元錢。然而報導出來後,影響力大不如前,徐孟南看著報紙上那個困苦少年,覺得就像「一個鄉巴佬」。

回到上海後,徐孟南進入一個包裝廠打工,包吃包住,每天工作12小時,工資800元/月,無勞動合同。他知道這低於上海最低工資標準960元/月,不籤勞動合同更是違法的。他諮詢了律師,找到勞動局投訴,要求雙倍工資賠償。投訴的結果還沒下來,兩位老闆就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他到底圖什麼。徐孟南說,一為工資,二為法律。

「別人都不這樣,你為什麼這樣做?」老闆說,上海不正規的廠很多,但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徐孟南說出了自己高考故意考零分的故事,說:「我要的就是改變這種現狀。」

老闆笑了,說:「如果你還要這樣下去,我可以多花幾萬塊錢,換個地方開廠。但你也不好過,包括你的家人。」徐孟南被這句話嚇住了,他接受了老闆提出的條件,不讓其他同事知道,拿了雙倍工資走人。

打工幾乎是所有「零分」考生最初的歸宿。像是闖入狼群的一隻只綿羊,初入社會的他們被追擊與捶打。 吉劍在高考後去了昆明打工,在大城市裡,他不再有撰文聲討應試教育時的意氣風發,進過餐館、去過工地、睡過長椅、撿過垃圾、貼過海報,生活極其困苦拮据。

吉劍形容那段日子是「像狗一樣活著」。 最窘迫時,他身上只剩下2.5元錢,他拿著這錢去買饅頭,旁邊一位男子像看乞丐一樣看了看他,他忍不住扭頭痛哭。這日子持續數年,2012年有記者回訪他時,他在浙江永康擠在240元/月的出租屋,撥弄著一臺老舊電風扇,蹭同事的空調屋熬過炎炎夏日。

最早拿「零分」的蔣多多,在2010年前後主動聯繫上徐孟南,兩人通過QQ交流。當時的蔣多多在杭州一所技校就讀,徐孟南一次聊天時提到了高考零分的往事,蔣多多很抗拒,表示不願再提。她說:「說真的我也有點後悔,不過現在說什麼都沒有用了。我生活還可以,就是有點累。」此後,徐孟南和她聯繫漸少,只能通過QQ動態了解彼此。他看到,蔣多多後來結婚生子,時而抱怨老公。她的最後一條動態停留在2013年,此後QQ號被廢棄,蔣多多與眾人斷了聯繫。徐孟南說,他感覺蔣多多過得不如意,向生活低頭屈服了。

徐孟南想回學校,但生活驅趕著他往另外的方向走。2010年,他在家人的安排下,與一個患有言語障礙的姑娘結了婚,在嶽父的養豬場裡幹活,一個月3000元,兩人生下一兒一女。幾年後,雙方和平離婚,徐孟南又輾轉江浙滬打工,做起電商,寫起文章。在他長達150頁的博客目錄中,有關電商的內容代替了教育與高考,成了主流。靠著做電商和寫自媒體文章,他一個月也能掙上一萬元,直到重新參加高考。「人終究還是要會一點技能的。」徐孟南說,他之所以選擇重來,也是因為想學一點技能,給自己一個新開始。

徐父很能幹,農忙時節在家裡種了40 畝地的西瓜。徐孟南也會幫著幹活。

吉劍秉持著類似的觀點。即使是在昆明落魄的日子裡,他說自己也有一股勁,會看數學和物理書籍。高中時,他的物理選擇題經常全對,他由此堅信自己不笨。2010年,他來到浙江永康打工,做流水線的工人。第一份工作是車間的裝配工,每天工作12-13個小時,工資1300元,他不滿意。2011年,他到一家門鎖廠做銷售,售賣門鎖,每月1500元。這過程中,他開始思考管理流程上的優化:車間冷氣機浪費電、物料浪費、工人積極性不高。他不善言辭,就把問題和建議列印整整4頁A4紙,交給老闆。老闆看了後很高興,覺得他在為企業著想。「現在來看,當時那些想法很是幼稚,但其實主要目的是讓老闆知道,我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吉劍對本刊記者說。

也是在這家門鎖廠,吉劍開始「逆襲」。他通過自學,掌握了一些網絡營銷技巧,能通過文案策劃等手段,提高企業在搜尋引擎中的關鍵詞排名。他寫了無數篇軟文,免費提高了公司的曝光率與搜索排名,受到諸多老闆賞識。老闆讓他負責策展門博會的展位,吉劍看了不少書,摸索著完成了任務。那一年,他的月薪資就從1500元上漲達到了過萬。

2013年前後,一家跑步機工廠開出高薪挖吉劍過去,老闆百般挽留。吉劍問老闆:「你以後有上市的計劃嗎?如果你打算上市,我能分點股票。」老闆說沒這個想法,吉劍選擇了離開。2015年,吉劍創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售賣電子產品。幾年下來,靠著淘寶店他入帳百萬,在杭州等地購置多處房產,還投資了多隻股票與基金,躋身中產。如今,他的目標是在35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

「最重要的是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沒有什麼捷徑。」 吉劍說,10年以來,他從來沒有從停止學習,每天都學習視音頻課程,從早期的哲學、歷史與《易經》,到後來的投資理財知識。他對BBC的知名紀錄片爛熟於胸,用抖音時也喜歡看量子物理的視頻。他靠此彌補沒有上過大學的短板。吉劍坦承,自己有些幸運,趕上了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這種細分行業裡,只要有一招鮮,就能吃遍天。」

吉劍喜歡走遍大江南北,這些年去了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旅行。

這種旺盛的求知慾或許來自童年。吉劍的父母是淳樸的農民,母親是高中畢業,有一定文化,從小就給吉劍講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故事。3歲那年,母親帶著他遠行幾百裡去了昆明。吉劍第一次走出山區,來到省城,在新華書店裡翻閱著家鄉沒有的書籍。

吉劍說,他希望儘快實現財務自由,之後打算做一個獨立學者,鑽研學問。他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階層固化論是扯談」,而網絡給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機會,與大學課程無差別。 但偶爾,他也會自卑,將自己與遇見的大學生做比較,想著「是否上了大學之後會更好呢?」

十幾年來,每年都有很多年輕人給吉劍留言,尤其在高考前後。這些年輕人質問高考的意義,徵求他求學和就業的建議,甚至還有人問詢他曾提過建議的那家工廠的聯繫方式——對方也想進這工廠,以複製吉劍「逆襲」的路徑。

對於這些求助者,如果是還未參加高考的學子,吉劍通常會奉勸對方要慎重,畢竟自己最初在昆明的日子太悲慘;而對於要畢業的大學生,他會奉勸對方先把自己養活,再談夢想。「現在想想,我當年也是野心太大,本事太小了。」吉劍說。

徐孟南也會接到很多人的求助。他與吉劍、陳聖章等考生仍保有彼此的聯繫方式,平日能看到對方動態,但幾乎不再聯繫。他不羨慕吉劍這些發家致富的「零分考生」,稱他並不看重錢財,而是「想要做一點對社會有意義的事」。高考「零分」後,徐孟南曾與當時的班主任發生過爭執。班主任說,社會即使有不足,也是一個人改變不了的,「你應該去適應社會,而不是叫社會來適應你」。徐孟南反駁,「人類不只在適應,也在改變」。

2017年,徐孟南重新報名參加高考。他拿著9年前的高中畢業證去縣城招生辦報名時,用手機搜索了高考相關的新聞。一則2014年浙江、上海等地高中教育改革的新聞映入眼帘,裡面推行的走班制、選科制替代文理分科、一年多考、綜合評價等政策讓他覺得熟悉。他瞬間感到,這些改革內容,與他當年提出的教育理念「相差不大」,自己當年的堅持終於獲得了認可,是值得的。

「特別的激動。」徐孟南回憶自己當時內心一陣狂喜,「我比韓寒更進一步了,韓寒只是反叛,我還提出了一個更好的教育理念呢!」

相關焦點

  • 十幾年前故意拿「零分」的高考生,現在怎麼樣了?
    以安徽考生徐孟南為代表的一些少年,在十幾年前,用高考故意拿「零分」的方式,宣告自己對當時教育體制的不滿。
  • 十幾年前故意拿「零分」的高考生徐孟南:感到「錯了」,學習是改變...
    以安徽考生徐孟南為代表的一些少年,在十幾年前,用高考故意拿「零分」的方式,宣告自己對當時教育體制的不滿。這群青春期農家少年用這樣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社會的幻想和反抗,也用這種方式試圖向外界尋求理解和認同。「年齡差」2020年6月末的一天,安徽合肥。
  • 那些高考故意「零分」的人,現在都怎樣了?有一個鋃鐺入獄
    為了走好高考這條路,考生不知會有多少個日夜的付出。所有的付出,都只為了最後的高考分數。高考一分,幹掉千人。高考中的每一分都很重要,可是在我們的高考史上卻有著故意「零分」的人。那些高考故意「零分」的人,現在都怎樣了?有一個鋃鐺入獄。
  • 那個故意用零分來反抗高考制度的女生,現在怎麼樣了
    2006年,河南省一位考生蔣多多成為了大名人。因為她在高考的各科試卷上,用雙色筆密密麻麻寫滿了8000多字,還把自己的筆名「碎心飛魔」寫到了密封線之外,她想通過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對高考制度的不滿。蔣多多希望自己高考各科成績都是零分,然後教育部門來找她調查。
  • 「最出名」的兩個高考零分學生,現在怎樣了?真實現狀讓人唏噓
    「最出名」的兩個高考零分學生,現在怎樣了?真實現狀讓人唏噓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學生來說,高考就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我們一生的命運都有可能因為這場考試而發生轉變。所以我們拼命學習,小心翼翼地對待高考和志願填報,生怕出了一點差錯,讓自己和理想院校擦肩而過。但是,所有參加高考的學生都這樣想嗎?
  • 12年前的高考,那個故意考"0"分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但是今天要給大家講述的是一位&34;的年輕人,他拿高考當&34;,或者是說想通過高考宣洩自己的情緒,故意交白卷,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徐孟南。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因為這個夢想,他經常利用學習的時間去&34;,做過很多事情,給教育部寫過信、在很多教育改革名人的博客下留言,想得到回覆和支持,甚至在高考的前一天夜晚,還去各大考點貼了不少告示。
  • 高考第一天。聊一聊當年的高考零分考生帶給我們的啟示
    在現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高考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改變呢?我們先來聊一聊當年的幾個高考零分考生的事例。一、高考零分考生的例子若干年前那些高考故意考零分的考生現在過得怎麼樣?2010年高考,陝西考生張皎在所有試卷的答題區寫上「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後立,不生則死」,他「成功」考取了零分,一心想著放棄高考自己創業成為像比爾蓋茨那樣的首富人物的他最終誤入歧途,鋃鐺入獄。
  • 當年那個高考故意得零分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一、高考「戰士」徐孟楠選擇自救2008年,亳州市蒙城縣一少年成了紅極一時的「高考代言人」。當年,徐夢楠因對教育制度的不滿,在高考時故意隨意塗寫,希望以「0分」來表達對教育制度的不滿。雖然隨意塗寫的高考試卷依舊得了160分,並沒有完成他最初的目標。但徐夢楠這個名字卻成為2008年高考後點擊率最高的名字。
  • 當年高考故意考0分的男孩,曾勸考生別學他,現在怎麼樣了
    高考,是很多人的獨木橋,雖然經歷千辛萬苦,但是我們大多數的莘莘學子依然努力奮鬥往前,但是也有人會選擇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路!2008年,蒙城縣第二中學的應屆考生徐孟南以0分對抗高考和教育制度,以此獲得別人對他教育理念的關注和認同,他的經歷給我們很多啟發!
  • 十年前高考考零分,他說並不後悔
    他在本報發表文章作了專門回應,今日將其與本報早前的評論文章一起推出,以供讀者參考。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對某件事是否後悔,是分階段的。十年前,我在珍貴的高考機會中,通過故意考零分來宣傳我的「三人行教育理念」。隨著時間與因果的變化,我的心態也在更替。
  • 想考零分,在高考試卷上用雙色筆寫滿8000字的女生,現在怎麼樣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靚仔大愛」,再點擊「關注
  • 高考丨12年前,那個高考故意0分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12年前那個高考故意0分的人,現在過的怎麼樣?08年,一位安徽的高考生,叫徐孟南,是個很有想法的孩子。那年高考,他故意交白卷考零分,以表達自己對當下教育制度的不滿。社會教給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課,讓他嘗盡了生活的艱辛。他終於幡然醒悟,讀書才是最好的選擇。
  • 高考零分作文者,最後分數怎麼樣,能夠上大學嗎?
    每年高考分數公布之後,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考場零分作文。因此大家也比較好奇,這些作文為什麼只能得零分。一般高考零分作文需要有幾個老師一起合計,如果結果一致的話,該作文才能夠被評為零分作文。但是我們比較好奇的是,高考零分作文者,高考分數會怎麼樣呢?以他們的高考分數能夠上大學嗎?
  • 想考零分,用雙色筆在試卷寫滿8000字的蔣多多,現在啥樣了?
    高考想考零分,用雙色筆在試卷寫滿8000字的蔣多多,現在啥樣了?你還記得自己當年高考時是什麼樣子嗎?對大部分考生來說,高考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的重要考試,關係到他們的前途命運。在2006年高考中,蔣多多在文綜等多門試卷中故意用雙色筆答卷,而且還在試卷上高談闊論,洋洋灑灑地寫了8000多字,並註明了自己的筆名「碎心飛魔」。
  • 他考試時主動考零分,所有考卷只寫一句話,現在過得怎麼樣!
    他考試時主動考零分,所有考卷只寫一句話,現在過得怎麼樣!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個話題與教育有關,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些年我國都特別注重教育,特別是高考,這可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每一年都會備受關注。
  • 十多年前,那些高考故意0分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06年河南考生蔣多多故意交白卷,用雙色筆答題並在試卷上留下很多自己的不滿,用以反抗高考。2007年,陳聖章參加高考,4門科目都是0分,他認為教育制度改革刻不容緩,覺得抨擊教育適度是歷史賦予他的使命,於是,他成為了高考0分中的一員。
  • 當年高考故意考「0分」,自恃有才華的5個人,現在怎麼樣了?
    高考結束了,不少學子紛紛「撕書慶祝」。書本和試卷如雪花般飄落,每個孩子都異常興奮。苦讀十幾年,算是為自己畫上了人生第一個階段的休止符吧。現在10年過去了,他們又過得怎麼樣呢?01、「白卷英雄」張鐵生47年前,遼寧興城的張鐵生由於表現優異,獲得了參加高考的機會。這在那個年代,可是非常寶貴的機會。可他卻在物理化學的考試中交了白卷,因為生產隊的事情佔用了他太多時間,他根本沒有時間好好學習。
  • 男子九年前高考故意考零分 如今重來要考職業院校
    「高考零分生」的中場戰事  28歲的徐孟南將在2018年參加人生的第二次高考。上一次走進高考考場,還是在9年前的夏天,那時他的目標是零分。  徐孟南的回歸高考被不少網友詮釋為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對「讀書無用論」的反擊。一家媒體在電話裡恭維道:「這是件好事呀。」  他被刺痛了,不能接受——「這意思是,我以前沒在正道上,現在回來了?」  在高考中拿零分,是他醞釀3年的決定。那時的高中生徐孟南黝黑,精瘦,沉默,總是沒睡醒的樣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深埋著頭。
  • 高考成績決定一切?當年,那個考零分的,現在過得怎麼樣?
    一年一度的高考,可以說是可以改變,很多農村孩子命運的機會,當然不是唯一的機會,但可以說是人生一大轉折點。曾經有個安徽省的考生,名字叫做徐孟南,在2008年的時候參加高考,但是這樣一個孩子,特別有想法,考試結束後,故意交了白卷,考零分。
  • 不要信自媒體亂說,高考零分聲告訴你30歲的蔣多多現在怎麼樣了
    特別是在高考零分考生之一蔣多多事件上。2006年的蔣多多由於自2006年高考「零分」以後,她一直沒有公開露面,然後自媒體們臆想著強加了很多戲份給蔣多多,說她痛苦,說她生活不如意,說她沒考上大學回家務農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