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長在某個知名學習論壇上發了一個帖子,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極大爭議。這位家長的兒子今年在安徽參加高考,考出了623分的好成績。
這個成績在安徽的一分一段表上的位次是11853,應該是個相當不錯的成績。雖然夠不上頂級985,但衝一下排名靠後的985依然很有希望。
至少211肯定是沒問題的,但這位同學堅持報考上海的華東政法大學,這是一所一本大學。這位同學的報考理由也非常奇葩。
他不是喜歡法律,而是他女朋友去了這所學校,所以他也要去。這個選擇直接把父母氣出了內傷。
而在該主貼下面的跟帖中,更是見識了報考志願的各種奇怪現象,報考志願果然是一門玄學,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有位媽媽留言,12年,孩子高考超過一本線5分,這個尷尬的分數讓父母徹夜難眠,選擇的大學和專業包羅萬象,最遠都已經選到新疆和西藏了。
第二天覺得這個實在搞不定,果斷花錢找了個專業機構幫忙參考。最終圈定土木專業,一本成功錄取。而在這過程中,孩子根本就不參與,整天打他的遊戲。
還有一位家長留言,當初孩子的志願是報考計算機,而父母的意願是希望他報考師範,以後能有個穩定的工作。雙方爭執不下,最後讓老天來決定。
選擇了一個大學,第一志願是老爸的選擇,第二志願是孩子的選擇,結果老爸的志願落榜,孩子的志願被錄取了。
也有孩子非常強勢的,有位家長留言,當時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夠報考師範,但孩子連報哪些志願都不告訴父母,就一句話,告訴你們沒用。
這意思就是嫌棄父母文化程度低,沒什麼好建議。直到錄取通知書下來,才告訴父母最後的結果。
當然也有後悔的,有位朋友留言,當初高考成績高出一本線幾十分,父母建議報考師範,當時年輕不懂事,自己做主報了其他學校。
由於專業不理想,現在成了工地狗,特別後悔當初沒聽父母的,感覺辛辛苦苦十多年的努力全白費了。
總體而言,在填報志願中,家長主要分兩種心態,相當部分的家長求穩,選擇的職業也偏向師範或者比較容易就業的熱門專業。
另一類家長則比較極端,特別害怕浪費考分,總希望能夠報考更好的學校,壓線進是最大的追求。
而孩子考慮則相對簡單很多,基本都是奔著興趣去的,一般不太考慮太多其他的因素。區別無非是有的孩子比較強勢,有的比較聽話罷了。
當然,也有部分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主意,一切都交給父母,無論家長怎麼選擇他們都能接受。
報考志願,本質上是一種綜合平衡能力。當然這種綜合能力是建立在強大的信息收集基礎上的。沒有足夠的信息收集能力,很難做出理智的判斷。
那些諮詢機構之所以專業,更多的是建立在信息和數據的收集上,其專業能力和有些仔細鑽研相關資訊的父母相比,未必就有太多的優勢。
其實,志願填寫最大的糾結有兩個,一個是不浪費考分,這個想法相當危險,意味著會去衝一些壓線進的學校或者專業。
為了防止滑檔,通常都會勾選服從調劑。而這種情況,被調劑到冷門專業的比例極高,這也不難理解,本來就處於相當危險的邊緣地帶,稍有閃失,則很容易出現意外。
第二個容易糾結的地方就是學校和專業的平衡,好學校專業差,學校差點則可以挑選理想的專業。這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很難兩全。
因此,對於填報專業來說,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先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首先確定要報考的專業。
其次,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選擇合適的學校。大致框定學校後,則收集信息和數據,對近幾年目標學校的數據做對比和評估,最後選定學校和專業。
合理的專業填報,必須兼顧衝,穩,保三方面。衝不要太過,保不要過於保守。這樣才是比較穩妥的志願填報模式。
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服從調劑這個選項必須勾選,不然一旦滑檔,損失就大了。但原則上,雖然勾選,在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上,留有一定的餘地。
也就是說,把服從調劑當成是買保險,大概率用不到,只不過是為了以防萬一。
只要父母和孩子有商有量,互相尊重,互相妥協一下,再做好必要的功課,填報一個理想志願,也不是多麼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