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臺灣大選只有40多天時間。多達18個政黨推出自己的不分區立委名單,總人數達179人,參與的政黨和人數之多創了歷屆記錄,國民黨和民進黨的不分區名單還引起輿論的熱議。
「不分區立委」對大陸來說是個陌生詞彙。今天咱們來說道說道。
明年1月16日的臺灣大選,實際上選兩種人,一種是選元首(「總統副總統」),一種是選民意代表(即「立法委員」)。選「總統」有一張票,選「立委」卻有兩張票。因此每個選民手中有三張選票。
選「立委」的兩張票,一票選人,一票選黨。選人,即選所在區域的立委候選人;選黨,就是給自己支持的政黨投一票,即間接選了該黨所推薦的立委候選人。這就是所謂選舉制度的一大發明「單一選區兩票制」。
立法院立委共有113席,其中區域立委(含僑選立委、原住民立委)79席,不分區立委34席。
79席區域立委由臺灣79個單一選區選出。剩下34席不分區立委如何選呢?這就要涉及到第二張選票,即選政黨的那張票。
選民在選票上填上自己支持的政黨,最後由選委會統計各政黨得票率,比如國民黨得到了50%的選票,那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席次就是34×50%=17席。這17人由國民黨提名產生,不用再選舉了,提名誰就是誰。提名人也可以是黨外人士。
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公布了34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理論上,如果選民把政黨票全部投給了某個政黨,政黨票得票率100%,那34席不分區立委就被該政黨全部拿下,名單上的人全部就能當選。但在多黨制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34人名單裡肯定有人當不上立委,當選順序就是排名順序,越排到前面,機會越大。因此不分區立委名單的排名順序非常重要。
與朱立倫擊掌的這位是淡江大學學務長柯志恩,國民黨把她列為不分區立委第二名,鐵定當選。
各個政黨都根據歷史選情和當前民調,對自己的「政黨票」得票率有個預估。比如民調估計民進黨能得55%政黨票,那麼相應就可得到34×55%=19席的不分區立委。在34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裡,排名前19的,就是「安全名單」,處在安全名單內的,當選機會就很大了。若能排在前10名,幾乎能斷定當選了。
臺灣有269個政黨,而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只有34個。哪些政黨有權提名?為什麼這次18個政黨提名就已經創了歷史記錄?這裡面有幾條限制性的制度設計。
臺灣的選舉辦法規定,只有參加區域立委選舉的黨員達到10名以上,這個黨才有資格提名不分區立委。而每個參選人員,都要繳納20萬新臺幣的保證金,得票率要是不足10%,保證金不予退還,充公了。
提名不分區立委也一樣要繳納保證金,因此不是每個黨提名越多越好,要量力而行。提名多了,政黨票得票很少,就白浪費一筆錢。比如,這次「樹黨」提名了2人,「軍公教聯盟黨」提名了5人,這些小黨不會傻到要提名34個,34人的保證金要繳納680萬臺幣,對小黨來說是很大的一筆開支。
一手報名,一手交錢,一個人20萬,「不分區立委」選不上就充公。
34個不分區立委席位,按說有3%的政黨得票率就可得到1個席位。但沒那麼容易,以這一屆臺灣「立法院」為例,立委所屬的政黨,總共才有6個,九成以上的立委席位,被國民黨和民進黨瓜分了。
目前的立法院裡滿打滿算只有6個政黨。
造成立法院裡兩黨獨大的原因,固然主要是實力和歷史形成的,但也有兩黨在裡面的算計因素。兩大黨對眾多小党進立法院設了一道坎,通過聯手「修憲」,從2008年的第7屆立委選舉起,政黨得票率須達到5%才能獲得不分區席次,這樣就阻擋了一批得票在3%到4.9%的小黨擠進立法院。
達到5%的門檻,按34×5%=1.7,四捨五入的話,就可得到兩席。因此過5%門檻政黨的不分區立委,至少是兩席。
綠黨和社會民主黨結盟推出6名不分區立委。
還有一點,各政黨當選的不分區立委,必須要有不少於二分之一的女性比例。因此不分區立委的提名名單給人感覺女性眾多。臺灣婦女參政議政得到法律實實在在的強有力護航。
2016年大選政黨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名單(缺4個無關緊要的小黨)——
名單裡,紅色是女性,競選連任者以粗體字標示、時任區域立委以 * 標示。名單裡國民黨提名33個,是因為提名後有一人嫌排名靠後,一氣之下宣布退出了。
在2008年立委選舉中,因為受到5%門檻的限制,國民黨、民進黨以外的其他小黨沒有得到一個不分區席次。如果門檻設為3%,其他小黨是可以得到席次的。
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申請程序
11月23日至25日是「總統」和「立委」候選人報名登記日。這是政黨不分區立委的報名表。
有人要問,臺灣立委選舉,113席全部劃到各選區,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不更簡單明了?為什麼要設立彎彎繞的「不分區立委」的制度?明天接著講這個話題。
(本文新聞圖片均為小二陳攝,謝絕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