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鄉村遊手記①
編者按 3月16日至22日,本報記者與省內數十名鄉村旅遊帶頭人前往臺灣體驗當地的休閒觀光農業。經過近40年發展,臺灣休閒觀光農業在環境教育、體驗學習、休閒遊憩等方面積累的經驗令我們大開眼界。本期從大湖酒莊開始,為讀者逐漸呈現一幅意趣盎然的鄉村旅遊畫卷。
□ 本報記者 付玉婷
走進大湖酒莊文化館一層的商品售賣處,原木色貨架上擺放著上百種產品,匯成一片粉色的海洋。這些都是以當地主要農產品——草莓為原料和創意開發的鄉村旅遊伴手禮。食品是主要類別,但也不乏日用品。一款名為「湖莓戀」的草莓酒是農會的驕傲,曾獲評臺灣最佳伴手禮,遠銷海外。
大湖酒莊位於臺灣西北部的苗慄縣,因為土壤、氣候等條件特別適合草莓生長,這裡提供了臺灣80%的草莓產量。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臺灣農業開始推行「一鄉一休閒」農漁區計劃,大湖酒莊因成功地實現由單一的觀光採摘向多元產品開發乃至融「生產、生活、生態」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產業的轉型,被看做臺灣鄉村旅遊變革的起點。我們的考察體驗之旅也因此從這裡開始。
這天是周一,我們乘坐雙層巴士順利抵達酒莊停車場。與停車場一路之隔的磚紅色五層大樓就是大湖酒莊。這棟在農政部門資金扶持下於2004年啟用的建築包含草莓生態展館、商品售賣、DIY工作室等多個功能區。最吸引我們的要數油桐花、草莓形狀的巨型雕塑以及隨處可見的草莓人偶果皮箱、長椅。為我們提供導覽服務的小彭說,從幾年前開始,臺灣休閒農業逐漸發展出遊學功能:為博取兒童、學生群體的好感,以卡通元素打造更加平易近人的形象就成了一種十分常見的手段。
小彭另一個身份是大湖鄉農會的工作人員,酒莊是該農會的資產。農會,有點類似於我們的農民合作社,但在性質、功能等方面又有所區別,是一種主要服務於當地農戶的公益類組織。據了解,每戶以一人為限,初次加入農會需要繳納兩千臺幣(約合人民幣400元)。總人口1.5萬人左右的大湖地區現已發展農會成員超過5000名,比例相當高。每年農會會將盈餘的60%以課程、肥料補助等形式回饋農戶,因此,本就低廉的入會費其實很快就會回到農戶手中。
整個大湖鄉的農業轉型與農會這種基層組織所發揮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大湖地區就以出產草莓聞名,但多餘的草莓最初只被用來製作果醬。慢慢地,這裡的農戶逐漸發展出以採摘為主要內容的初級鄉村旅遊模式。」小彭說。雖然這種形式存在一些天然缺陷:每年只有一季,還難以避免地造成大量浪費,但依然維持了近二十年。直到現任臺灣鄉村旅遊協會理事長,當時還在政府部門任職的鄭健雄來此進行農業輔導,這一局面才宣告結束。
鄭健雄給出的建議是,大湖必須由單一的採摘轉為附加值更高的多元產品開發。這一時間,配合臺灣農業主管部門推動的「一鄉一休閒」農漁區計劃,農會獲得了資金、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輔導,逐漸承擔起通過提升技術水準研發各類草莓產品的任務。我們在商品售賣處看到的產品正是農會近些年的研發成果。為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農會會不定期更新產品。以酒飲料為例,就曾陸續開發了增進食慾的「陶然紅」李子酒、適合冰飲的「典藏真愛」草莓紀念酒等多款產品,均是優質的在地酒品,在遊客中享有極高人氣。
仔細觀察會發現,信義等其他農會的產品也出現在大湖文化館的貨架上,但大湖卻沒有採取這種在其他地區販售的辦法。小彭解釋說,大湖距離市區近,又有文化館、製酒廠、溫泉會館、酒窖、花園等特色區域,他們希望客人們更多來此進行實地體驗,好藉此帶動餐飲、住宿等其他收入。
現在,靠著這些優秀在地產品打出的金字招牌,大湖全年遊客接待量達到200萬人次。相較於臺灣地區2000多萬的總人口,這個數目已十分驚人。
原標題: 「湖莓戀」,看臺灣鄉村的草莓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