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1895—1975),俄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他的思想構成了蘇聯符號學的源頭,對學界影響巨大。他生前幾乎籍籍無名,但自從60年代在西方被發現以來,他的思想對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眾多的思想和理論流派如新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符號學派等都從他那裡汲取了為己所用的思想資源。巴赫金的思想複雜而深邃,而且他是以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概念來闡述的,具有獨創性。
巴赫金對話理論啟發了後結構主義「文本間性」概念。巴赫金把「對話」看作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方式。一個人的「言談」總是帶有某種觀點和價值觀的表達,但這種表達不是固定的立場,而是一個過程,是在和潛在對象的對話中完成其功能的,並且和其他「言談」一起構建了話語的公共空間。各種差異和不同的聲音藉此匯成一個充滿張力的複合體。後結構主義的文本間性理論引入了主體對話的概念,其文本概念不再局限於一個固定的文本及其結構之中,闡釋對象也不再是一套固定不變的文本而是文本之間變化不定的功能和關係,文本之間也像言談主體一樣不斷對話,文本的意義從自足的共時系統走向了開放的歷時維度。
巴赫金的歷史詩學對語言背後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歷史背景非常注重。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哲學》一書中,巴赫金修正了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共時性語言學。巴赫金認為,要理解話語的含義不僅需要沿著話語之間的關係軸,而且應當放到話語產生的社會語境中。後期結構主義走出了純粹的文本能指分析,把更多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現象納入了分析的範圍。結構主義的語言中心沒有變,但把文化符碼面和意識形態面結合了起來,關注文化符碼背後的社會含義。巴赫金的對話理論非常重視一個概念——「未完成性」,深深地影響了當代符號學運動。對話永遠是指向未來的,指向尚待完成的區域。在小說裡,作者和主人公的對話是不會完成的,而正因為不可完成,突出了審美活動的「事件性」特徵。作者不是創造文本而是參與文本這一事件,因此審美的意義是不斷生成的,沒有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壟斷。「未完成性」在後結構主義符號學那裡與皮爾斯的「無限衍義」結合在一起,成為符號學重要原則。
參見:狂歡,復調,雜語
延伸閱讀:Bakhtin 1988,1989,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