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竹簀:堅持歷史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2020-12-22 地方焦點

竹簀鎮是溧陽四大古鎮之一,在三千年之前就是西周吳國都城之地,北宋年間就是溧陽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北山重鎮"之稱,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千年時光悠悠而過,如今的竹簀與千年前已是截然不同,只餘下一些歷史文物在繼續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竹簀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初用竹子架建小橋,故名「竹節橋」。萬曆年間改竹橋為木橋,崇禎十六年改木橋為石拱橋,清代重建,為南北走向,青石質,單孔石拱橋,兩側扶欄各有六根正方形石柱。

飛來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嘉慶《溧陽縣誌》記載,此石原為一塊隕石,後經加工成一青黑色長方形石頭。因石面有石筋,色白如玉,風雨時節,隱約顯現似梅枝,故又稱月梅古石。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李氏宗祠,又名光裕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所在地,期間陳毅元帥、粟裕將軍在此辦公兼住宿。

千年竹簀,先輩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遺產。

目前竹簀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個,

其他各類不可移動文物五十多種。

每種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都是先輩智慧的結晶。

據了解,竹簀鎮鎮政府在日常文物保護工作中,安排專人定時對轄區內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巡查,對文物情況及時上報立檔,同時與各村(居)委籤訂文物安全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職責,落實責任,確保轄區內文物安全。另外,不定時召集志願者在周末或節假日開展文物保護宣傳和文保法律普及等志願活動,並在「竹簀橋」官微上宣傳文物保護相關知識。

前段時間日常巡查中,我鎮發現竹簀橋存在兩側欄杆部分損毀、王渚橋存在周邊環境髒亂的情況。對此,我鎮第一時間在竹簀橋損毀部分設置安全提示和圍欄,防止出現安全事故以及損毀部分進一步擴大的情況發生,並邀請文物修繕專家對竹簀橋損毀部分制定修繕方案,開展修復工作。同時安排專業人員對王渚橋周邊環境進行整改,清理雜草和垃圾,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的環境。 

▲清理前
▲清理後

但是保護歷史文物絕不能只依靠政府,保護歷史文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這些文物中凝結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與精神,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也是對先輩智慧的繼承,更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傳承文明,道之所在。讓我們一起保護文物,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獻上自己的力量!

來源:竹簀橋

相關焦點

  • 竹簀尋訪西周吳都:千餘年的歷史謎團初露端倪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專門從事吳越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20多年來,他跑遍長三角地區,結合文獻、文物研究考證,結集出版了頗有影響的《吳越文化》等多部專著和大量論文……  關於吳都之考,王少華首先強調兩個概念,其一,是西周吳都,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都,後者早有定論,前者年代久遠。其二,是都城,不是一般的城邑,既是都城,必須具備宮殿、官衙、宗廟等遺蹟。
  • 溧陽竹簀:用綠色農莊展示紅色經典!
    在溧陽260多座旅遊農莊中,位於瓦屋山麓的荷花靜園生態農莊雖然佔地僅300餘畝,但因莊主馬英網恢復了荷花靜園、謝家祠堂等文化遺存,使得「竹簀橋會議」場景復原,由此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接受紅色教育。馬英網告訴記者,面對官墩村消失的古蹟與紅色歷史場景,他於2016年就近選址啟動了荷花靜園生態農莊建設。為了在農莊內盡力復原荷花靜園、謝家祠堂與「竹簀橋會議」場景等3大要素,建設前期拜,他訪了村裡眾多老人,根據他們的描述,結合《謝氏宗譜》《溧陽縣誌》等有關史料考查,繪成草圖。
  • 溧陽竹簀兇案嫌疑人落網
    現代快報訊(記者 葛小林)11 月 28 日晚上 19 時許,4 天前在溧陽竹簀一浴場會所釀造血案的犯罪嫌疑人吳某被溧陽警方成功抓獲。△溧陽警方發布通報,嫌疑人吳某落網現代快報記者從溧陽警方獲悉,11 月 24 日凌晨,竹簀集鎮上一浴場會所發生兇案,嫌疑人吳某行兇後逃跑,溧陽警方發布尋兇通報,全城緝兇。
  • 【工匠風採】陝歷博高級文物修復師楊文宗: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一直...
    原標題: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一直在路上——記陝歷博高級文物修復師楊文宗他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30餘載,始終堅守在文物保護修復一線,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徒,到如今的行業領軍人;他用自己的巧手「醫治」好了數千件(組)瀕危文物,重現其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他對以往文物修復中採用的傳統工藝、設備及工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
  • 我市緊抓文物保護,讓歷史文化資源大放異彩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近年來,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文物局)按照「保護文物、傳承文明、發展文化」的理念,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公民對祖國秀美河山、歷史文化的無限熱愛。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與展示陳列。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川探索
    四川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悠久深厚,歷史名人群星燦爛,文化資源豐富多樣。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及指示精神,堅守文化根脈,堅持活態傳承,推動了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壯闊實踐在巴蜀大地生動開展。2019年4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調研組,圍繞四川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深入調研。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修訂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等課程教材。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建設。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編
    近年來,我們通過實施重大保護工程,強化執法督察,推動文物保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通過大力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統籌推進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推進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在文物合理利用方面邁出了新步伐。   三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未來3年內,上海將在社會文物管理政策、促進機制、開放路徑、服務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探索新路子。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 溧陽這五個村成為「江蘇省首批傳統村落」!
    日前,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定公布了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溧陽共5個村落榜上有名分別是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瞧瞧這些首批省級傳統村落竹簀鎮陸笪村陸笪陸笪村位於北山重鎮竹簀的最北部,村的西北群山連綿
  •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版首語 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2020年,傳統文化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博物館在疫情下主動求變,「雲展覽」破局走紅;202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我國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成為世界第一……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
  • 溧陽這2個地方榮登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前,江蘇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溧陽市有2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分別是古遺址梅嶺玉礦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宋巷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舊址。 據悉,梅嶺玉礦遺址位於我市天目湖鎮平橋與廣德縣廟西交界處。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用傳統工藝、選傳統材料、下繡花功夫,用心用情做好興化府和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莆禧古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等區域的保護,修繕維護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福建省傳統村落建築海峽租養平臺」,引進社會資本,植入新業態,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 不忘歷史根脈 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個方面。這六方面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樹新風、化新人的價值引領。(2月17日央視網)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比賽活動的開展,展現了自治縣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傳統優秀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體現了蓬勃向上的精神氛圍,提升了廣大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意識。
  •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唐山廣電網
    版首語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2020年,傳統文化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博物館在疫情下主動求變,「雲展覽」破局走紅;202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我國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成為世界第一……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
  • 拾回歷史「記憶」 傳統文化活態傳承
    鯉城,文化悠久燦爛,底蘊古樸深厚,每一條歷史街區、每一棟古老建築、每一方生產生活的沃土,都藏著諸多說不盡、訴不完的故事。如何活化傳承,延續文脈,喚醒「鄉愁」,鯉城區委區政府在探索實踐中,給出了一道「解體方程式」。
  • 古建美 中華魂公益行動進駐西安碑林博物館,保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12月10日上午,古建美 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陝西站暨西安碑林博物館公共衛生間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碑林博物館舉行。  本次活動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西安碑林博物館主辦,中國民協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古建美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
  • 傳承弘揚王屋山歷史文化 打造更具影響力吸引力的文旅品牌
    他強調,要傳承弘揚王屋山歷史文化,打造更具影響力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推動濟源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陪同下,張戰偉先後來到道境廣場、愚公移山廣場、老子手植銀杏樹、天壇頂等處,查看文物保護和旅遊設施建設情況,了解王屋山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對王屋山文旅工作發展進行系統指導。  張戰偉指出,王屋山文化底蘊深厚、文物遺存眾多,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
  • 保護地方文物 弘揚粵西文化
    嶺師大學生在赤坎區進行文物古蹟調研。通訊員莫小兵攝    文物古蹟是傳統文化最明顯的載體。粵西地區歷史悠久,擁有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日前,嶺南師範學院「嶺南史學社」的20名歷史系的學生在其指導老師景東升副教授的帶領下,進行了一場主題為「湛江市文物古蹟現狀調研」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分別對赤坎區、麻章區、霞山區、開發區和坡頭區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現狀進行實地調查。    赤坎區小組在調研期間,走訪了廣州灣商會會館、南華大酒店、建設旅店、三有公司、湛江十大古渡口碼頭,靜園以及楊益三紀念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