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簀鎮是溧陽四大古鎮之一,在三千年之前就是西周吳國都城之地,北宋年間就是溧陽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北山重鎮"之稱,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千年時光悠悠而過,如今的竹簀與千年前已是截然不同,只餘下一些歷史文物在繼續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竹簀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初用竹子架建小橋,故名「竹節橋」。萬曆年間改竹橋為木橋,崇禎十六年改木橋為石拱橋,清代重建,為南北走向,青石質,單孔石拱橋,兩側扶欄各有六根正方形石柱。
飛來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嘉慶《溧陽縣誌》記載,此石原為一塊隕石,後經加工成一青黑色長方形石頭。因石面有石筋,色白如玉,風雨時節,隱約顯現似梅枝,故又稱月梅古石。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李氏宗祠,又名光裕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所在地,期間陳毅元帥、粟裕將軍在此辦公兼住宿。
千年竹簀,先輩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遺產。
目前竹簀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個,
其他各類不可移動文物五十多種。
每種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都是先輩智慧的結晶。
據了解,竹簀鎮鎮政府在日常文物保護工作中,安排專人定時對轄區內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巡查,對文物情況及時上報立檔,同時與各村(居)委籤訂文物安全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職責,落實責任,確保轄區內文物安全。另外,不定時召集志願者在周末或節假日開展文物保護宣傳和文保法律普及等志願活動,並在「竹簀橋」官微上宣傳文物保護相關知識。
前段時間日常巡查中,我鎮發現竹簀橋存在兩側欄杆部分損毀、王渚橋存在周邊環境髒亂的情況。對此,我鎮第一時間在竹簀橋損毀部分設置安全提示和圍欄,防止出現安全事故以及損毀部分進一步擴大的情況發生,並邀請文物修繕專家對竹簀橋損毀部分制定修繕方案,開展修復工作。同時安排專業人員對王渚橋周邊環境進行整改,清理雜草和垃圾,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的環境。
但是保護歷史文物絕不能只依靠政府,保護歷史文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這些文物中凝結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與精神,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也是對先輩智慧的繼承,更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傳承文明,道之所在。讓我們一起保護文物,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獻上自己的力量!
來源:竹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