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隆重表彰為上海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復旦大學在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獲得科技進步特等獎,同時獲一等獎7項,創歷史新高,另獲二等獎8項、三等獎2項,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2人,以復旦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共計20項(人)。
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復旦大學獲獎清單
對標世界前沿 對接國家戰略 對準社會需求
▲
徐文東教授為一名來自德國的腦癱患兒母親講解手術原理。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自2012年恢復特等獎評選以來,時有空缺,至今僅有10項成果獲此殊榮。2019年度,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教授徐文東團隊的「基於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項目榮獲特等獎。該項目以突破性思維引領顛覆技術,通過左右頸七神經交叉移位,將癱瘓上肢神經移位連接到同側健康大腦,實現「換中樞」的目的,不僅實現肢體功能顯著恢復,更打破了「肢體是由對側大腦半球支配的,成人大腦是固化不變的」傳統神經科學理論,鞏固了我國在肢體功能重建及顯微外科領域的世界「領跑」地位。
7項一等獎成果中,包含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這些得到國內外同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成果,或以創新性推動理論發展,或以系統研究提供決策依據。
▲
程晉教授(左二)與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Sergey Kabanikhin(左一)聯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並做主旨演講
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程晉領銜的「數學物理反問題的理論分析與數值算法」項目,對數學物理反問題的理論分析與數值算法做出了重要的實質性貢獻,系統研究了橢圓方程反問題的唯一性及穩定性,率先提出並開展時間分數階擴散方程的反問題研究,構造了反問題新型數值算法並給出了誤差分析。
▲
復相催化原子級大規模模擬及計算方法創新
化學系教授劉智攀領銜的「復相催化反應理論新方法和機理預測」項目創新和發展了系列新理論方法和模擬算法,包括固液界面周期性溶劑化方法,約束過渡態優化方法等,同時結合從頭算熱力學、動力學、統計力學等理論手段,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理論催化研究框架。
▲
李博與互花米草原產地專家美國Brown University的Mark Bertness教授共同考察崇明東灘的入侵現狀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博領銜的「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態環境影響與機制」項目以入侵我國海岸帶的外來植物互花米草為對象開展了近20年的系統研究,發現了植物入侵的新機制,引領了入侵植物對碳氮循環影響的新方向,推動了生物入侵科學的發展,項目成果還為區域環境管理和生態修復提供了決策依據。
耳鳴診療裝備、肝癌診斷技術、心力衰竭與線粒體代謝異常防治策略……獲得技術發明一等獎與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均來自臨床實踐,服務人群健康。
▲
數位化耳鳴診療裝備
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李華偉領銜的「數位化耳鳴診療裝備的研發及推廣」項目獲得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組歷經十餘年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耳鳴診療裝備,該國產設備具有檢測效率高、療效顯著、保護聽覺功能、具備耳鳴慢病管理和認知康復等優勢,顯著提高了耳鳴標準化診斷和個體化康復治療水平。
▲
「基於液體活檢和組學平臺的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項目完成人團隊
附屬中山醫院教授周儉領銜的「基於液體活檢和組學平臺的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項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建立循環微小核糖核酸(miRNA)肝癌早期診斷新技術,轉化生產國際首個miRNA肝癌檢測試劑盒;首創基於循環腫瘤細胞(CTC)的肝癌轉移復發預警新體系,成功研發國際首臺全自動CTC分選檢測系統;整合應用靶向深度測序、循環腫瘤DNA和病人來源移植瘤模型形成鏈條式肝癌個體化診療新策略。項目成果寫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9年版)》,達國際先進水平。
▲
葛均波院士、孫愛軍教授及部分團隊成員
獲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還有附屬中山醫院教授孫愛軍領銜的「心力衰竭與線粒體代謝異常機制及防治策略」項目。該項目揭示了代謝關鍵分子調控心衰的機制,提供了心衰防治的新思路,並提出以線粒體代謝為靶點的心衰預防策略;發現毛殼素這一抗腫瘤藥能調控線粒體代謝,具備成為抗心衰治療新藥物的潛力;還證實鈉通道基因突變可經由損傷線粒體功能導致心衰,並發現中國人群遺傳性心衰的4個高危基因。項目成功入選《中國醫學論壇》的「全球心血管十大發現」,被同行評價為「拓展了傳統觀點」。
▲
周行濤教授在央視節目《健康之路》中做近視科普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首次設立科學技術普及獎,復旦大學獲一等獎1項,為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周行濤領銜的「SMILE還近視眼一個微笑」項目。該項目聚焦近視防治,從「防」和「治」兩個領域針對社會大眾最關心的話題進行近視防治科普。團隊出版科普書籍《SMILE還近視眼一個微笑》,通過央視《健康之路》等電視及自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科普,並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和上海市眼視光學研究中心為主體,促進關愛近視公益活動並建設「近視小飛俠」公益項目。
為國育才 科技報國
力爭成為創新發展的先行者
▲
姜育剛
「作為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我們承擔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在工作中,最讓我感到光榮和自豪的就是有機會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發展科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育剛作為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獲得者代表在發言中這樣說。
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自2012年設立以來,每年評選不超過10人,均為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面向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歷史機遇,復旦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擔使命,做出卓越貢獻。
姜育剛長期從事人工智慧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主要專注於視頻、圖像大數據的智能識別,目標是讓計算機能像人一樣「理解」人們看到的事物,帶領團隊在視頻特徵表示、多特徵融合、小樣本識別等關鍵問題上作出了多項創新成果。他高度重視成果應用,近年來成功研製了多個智能視頻分析系統並部署在國家關鍵地點,在維護重要會場安全、網絡內容安全和關鍵設施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趙晨
獲得這一獎項的還有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趙晨。他長期致力於小兒眼科臨床診療,及先天性、遺傳性眼病,特別是嚴重致盲眼病視網膜變性疾病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發現視網膜變性原發病變的首個治療靶點和潛在藥物,揭示視網膜新生血管病變目前臨床治療藥物存在一系列缺陷的理論基礎和改進方向,在國際上率先設計應用新一代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基因檢測方法,建立了相關輔助臨床診斷體系,為數以萬計患者的遺傳諮詢和臨床診斷提供了全新的分子信息和技術基礎。
秉承科研初心 堅持原始創新 不斷追求卓越
優異成績的取得背後,是復旦大學對創新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對科技工作推進的不斷探索。
「當前,要逐步實現向直面重大前沿研究問題和挑戰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冷門科研問題等研究的轉向;要加強釋放科技創新帶來的巨大生產力,將其產生的龐大增量引入產業發展與當代生活中。」在年初召開的復旦大學2019年度科技工作會議上,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這樣詮釋了學校科技工作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並希望復旦科技工作者們秉承科研初心,堅持原始創新,不斷追求卓越,譜寫新的奮鬥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不凡貢獻。
順應新的世界科技創新潮流,響應黨中央對復旦的新期望和新要求,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復旦大學近年來推進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和國家重大平臺基地建設,啟動構築學校科技高地,初步形成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大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突破」的起點;鼓勵原始創新,對標學術發展最前沿,直面發展困境和技術瓶頸,致力於解決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共同難題,通過「代表作」制度、「先導先鋒」計劃、「三突」計劃等支持,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打造產生實質性貢獻的科技創新鏈條,通過採取雙基地模式建設地方研究院,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反哺學校「雙一流」建設。
學校還將繼續在發展規劃、平臺建設、機制政策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充分發揮科技獎勵在原始創新、成果轉化、人才集聚方面的引導和激勵作用,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加快創新步伐提供堅實支撐。
來 源
科學技術研究院
文 字
陳卓敏 戴悅春
李沁園
制 圖
張亦弛
編 輯
穆梓
原標題:《復旦大學斬獲特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