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殖民的概率:通過一千萬年佔領整個銀河系,我們終將離開地球

2020-12-20 無名狂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如果其他恆星上有生命,那麼會不會存在智慧生命呢?讓我們理性地推測。據我們所知,智能生物需要多細胞生命。如果微生物生命開始了,隨後進化產生多細胞生物的可能性有多大?你可以對這個問題發表你的意見。在地球上,從微生物生命開始到進化產生多細胞生物經歷了幾十億年。

多細胞生物出現後,其他星球上的生存競爭會像在地球上那樣,推動達爾文式的進化嗎?智力是會為生存競爭帶來優勢的一個因素,那麼,智力在生存競爭中有多不可或缺呢? 即使按照我保守估算的數字,銀河系中有1億顆宜居的類地行星,如果再加上一種悲觀的觀點,生命開始的概率只有1%,那麼仍有100萬個天體會有生命存在,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地球是所有行星中的唯一或第一顆擁有智慧的行星,那將是很奇怪同時也令人敬畏的事。但如果生命是如此豐富,而智慧是生命的一個普通產物,那麼智慧生命都在哪裡呢?除非智慧極少出現,或者持續時間不長,例如,我們自己的文明就可能屈服於戰爭、自然災害或者自找的氣候變化,否則銀河系應該充滿智慧。 智慧生命並不一定是我們發現它的地方所特有的。

雖然恆星之間的距離很大,但在它們之間旅行是完全可能的。你不需要比光速還快的旅行,你所需要的只是決心和耐心。想像一艘足夠容納數百人的宇宙飛船,它需要100年的時間才能到達10光年外的一顆宜居的系外行星。我們可以使用可預見的未來幾十年的技術,自己建造這樣一艘船。然而除非使用某種休眠的方式,否則一到兩代船員將在飛行途中經歷生死,所以,這將是一次絕對單程的旅行。如果我們把這些殖民者送到附近所有可居住的系外行星上,不久之後,成功被殖民的地方有能力發射自己的殖民地飛船。

我們希望在本世紀末對這些可居住的系外行星進行識別和描述。銀河系有10萬光年遼闊,所以,即使殖民浪潮到達10光年外要1000年的時間,那麼只需1000萬年就可以完成整個星系的殖民。毀滅單個殖民地的災難,或個別殖民地船隻的失敗,都不足以使殖民進程偏離軌道。 銀河系已經有超過100億年的歷史了。假設智慧生命是豐富的,那麼應該有無數物種有足夠的時間來殖民銀河系。

這就是費米悖論,以1950年美國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的名字命名。應該有眾多外星文明存在,但沒有外星文明存在的跡象:儘管地外文明探索(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SETI)旗下工作的團隊對天空進行了掃描,但並沒有探測到太空中的人造信號,也沒有探測到偉大的天文工程作品存在的跡象以及可靠的地球外星訪客記錄。到底是智慧生命稀少,還是我們太愚蠢,找不到證據?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6個不明飛行物空中盤旋,銀河系或存在外星文明,地球會被殖民嗎
    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我們暫時還沒發現外星文明的跡象,不過,很多研究表明,我們地球可能不孤單,宇宙中可能會存在外星文明。在宇宙中,類似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數量非常多,即使是我們銀河系內,類地行星的數量可能達到60億顆。放眼整個宇宙,類地行星的數量就更是天文數字了,在這麼多的類地行星中,確實是有可能會存在一些類似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
  • SN4星際殖民飛船通過測試,逐漸接近試飛日期!
    2020年五月7日,SpaceX的星際飛船SN4原型機正處於該公司位於得州南部的工廠的測試臺上SpaceX的最新型星際飛船原型機接連通過各項測試,備受期待的試飛指日可待。SpaceX正在朝著可投入使用的星際飛船進行迭代開發:配備6個猛禽發動機並能從月球和火星發射升空。不過,能搭載100名乘客的太空飛行器需要在有31個引擎的超重型火箭的幫助下才能飛離地球表面。馬斯克表示,星際飛船(Starship)和超級重型火箭(Super Heavy)將會馬上實現完全地和快速地回收並重複使用。
  • 研究發現:銀河系中充滿了死去的外星人
    根據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所有科學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理結論:外星生命,甚至是智慧的外星生命,它們在宇宙中,甚至是在銀河系中無處不在,而且它們的科技要比人類先進很多,已經有能力實現星際旅行,已經殖民了整個銀河系;所以我們的身邊應當充滿了外星人才對。但事實呢?
  • 也許,星際旅行的成本太高了
    這成為了費米悖論的基礎,費米悖論指的是對外星智能(ETI)存在的高概率估計與明顯缺乏證據之間的差距。自費米時代以來,對於他的問題已經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非常真實的可能性,即星際殖民遵循滲流理論的基本規則。費米悖論背後的一個關鍵假設是,考慮到行星的豐富性和宇宙的年齡,一個先進的外星文明現在應該已經在我們銀河系的很大一部分完成殖民了。
  • 如果有一天,人類成為了星際文明,發現了低級文明會怎麼樣?
    如果人類自己認為,我們才是宇宙唯一的文明,那跟井底蛙沒有什麼區別。凡是知道宇宙有多麼浩瀚的人們,都不會去懷疑地外生命和外星文明的存在。可能我們所生活的太陽系只有地球這一顆生命星球,只有人類這一個文明。可在在直徑達10萬光年的銀河系中,存在著上千億個恆星系,如此多的星系,即使極小的概率存在和地球非常相似的類地行星,那數量必然也是非常龐大的。
  • 流浪地球時代和未來星際航行,我們靠什麼導航?
    空間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流浪地球的開路先鋒,為地球的運動指明方向以及告訴地面在太空當中,遠離地球原來軌道的時候所處位置信息。那麼一個非常讓人好奇的問題就是,作為領航的太空站是如何導航的。今天就讓我們由近及遠地介紹一下在未來進行星際旅行可能用到的導航系統。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如何導航。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地球繞太陽旋轉,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它的船錨周圍一樣。但是,如果某人或者某種原因導致船與錨脫離會怎樣呢?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依據研究作者的觀點,該行星的發現可能是一個真實有效的證據,證實自由漂浮的地球大小行星可能是銀河系較常見的天體。研究報告作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學者普澤梅克·莫羅茲(Przemek Mroz)稱,探測到這樣低質量天體的概率非常低,要麼是我們非常幸運,要麼是此類天體在銀河系中非常普遍,或許它們像星星一樣平常,只是我們未觀測到而已。
  • 整個人類有多重、地球有多重、太陽、銀河系及宇宙有多少質量?
    一,在地球生命系統裡,如果按質量來比較,人類真的是無足輕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載了一項研究。該研究通過統計調查,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按照幾個大類分類,去掉水分,分別計算出它們所含的碳元素(地球生命的標誌性化學元素)的質量,結果人類在所有生命中佔據的比重不到1%;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碳含量共計約5500億噸;地球上所有的細菌加起來,質量是所有人類的1166倍。從基因的傳承來說,人類遠遠不是最成功的物種。
  • 銀河系的中心為什麼那麼明亮?科學家通過探索,終於找到了答案
    那個時候我們才明白,地球屬於一個叫太陽系的星系,在這個星系的中心是燃燒的巨大太陽。太陽系是一個恆星系,中心是恆星太陽,質量佔到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正是依靠著質量的絕對優勢,才讓八大行星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種小天體圍繞太陽進行運動,從而形成了穩定的太陽系。
  • 美富豪想離開地球:逃避第三次世界大戰,培養1000個愛因斯坦
    12月8日晚,馬斯克殖民火星最重要的工具——星艦飛船進行的第8次測試以延期而告結束,雖然不知道它何時恢復測試,但如果最終測試成功,就意味著這個載荷達150噸的大傢伙具備了亞軌道飛行能力,相當於把一個火車車廂的人運上太空,而且還可重複使用,馬斯克的星際殖民計劃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大半,然而
  • 星際殖民圖文攻略(BETA版)
    星際殖民是一款類似太陽帝國的原罪的策略遊戲,下面我們將通過圖文為玩家們帶來這款遊戲beta版攻略,讓你了解這款遊戲的基本流程。而至於這部遊戲有什麼變化的部分,那只能等待正式版出來我們在了解遊戲的端倪了   整個遊戲的模塊還是分為經典的四大部分:經濟,殖民,戰爭,外交。我也將依據這四大部分進行相應的說明,當然還是依據現在的BETA版本的而言   星際殖民入門篇攻略:   遊戲大部分的操作都可以通過滑鼠來完成。一些快捷鍵的使用可以方便玩家進行遊戲。
  • 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的質量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因為能捕捉到物質對於研究星系中星體的形成非常關鍵,因此知曉物質進入銀河系和離開銀河系的速率對我們理解星系的進化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就像天文愛好者麥可·佛雷總結的那樣,能夠描述物體進入銀河時的速率對於深刻理解銀道噴流的模型是至關緊要的。跟這個模型一樣,星系中的大多數大質量星體會產生星風,把物質往星系盤外帶走。
  • 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系會繞著銀河系轉嗎?轉一圈要幾年?
    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其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330000倍。太陽的質量佔到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質量越大,引力越大。 地球有公轉,太陽也有公轉,那太陽又是繞誰公轉呢?我們既生活在太陽系中,也生活在銀河系中。我們採用太空望遠鏡拍攝到大量的銀河系照片,然後經過分析繪製出全景圖,令人感到十分震撼。
  • 為何火星適合星際殖民,月球卻不適合?答案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隨著對宇宙進一步的深入探索,同時也憂患與地球資源的不足,許多人開始思考人類未來的發展,認為人類未來必然會離開地球進行星際殖民,而一旦星際殖民之路開啟,太陽系中哪一個星球適合成為人類第一個外星殖民地呢?下面就來看看這兩顆星球的數據對比,讓我們從科學的數據中,來判斷哪一顆星球更為合適,不過答案或許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簡單,因為這其中有許多原因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我們都知道,迄今為止人類向火星發射了許多探測器,從這些探測器傳回的數據中我們知道,火星也是有大氣層的,雖然這個大氣層的密度還不及地球的百分之一,但是畢竟有總比沒有強。
  • 事實證明:銀河系的磁場比地球弱幾千倍!那它有什麼作用?
    我們知道,行星的磁場相當於其表面一層無形的保護膜,它可以保護行星不受恆星風粒子流的影響。地球也有自己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的侵襲。太陽風是太陽活動產生的高速粒子流,會破壞行星的大氣層,進而影響到生命的發展進程,而地球的磁場正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星際迷航》九大外星人,克林貢人最好戰,瓦肯人十分聰明!
    在《星際迷航》的設定中,銀河系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銀河系象限,在《星際旅行》中第一次引入。銀河系象限分為四個部分,其中星際聯邦主要在第一象限中,而第二象限中則有羅慕倫帝國和克林貢帝國,第三象限中有艾德蘭星系,而第四象限中則是博格人、卡松人等種族居住的地方。
  • 在我們所處的宇宙中,有多少個星系比「銀河系」大?
    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它們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組成了不同層次的「天體系統」,以我們地球為例,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是極其複雜的,絕不僅僅我們熟悉的自轉和公轉那麼簡單,因為包含地球的天體系統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以及宇宙,所以地球一方面在自轉和繞太陽公轉,同時我們也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也在伴隨著總星系的運動而運動
  • 最新蓋亞數據提供銀河系詳細圖
    這個太空器耗資10億美元建造,位於拉格朗日2點軌道上,距離地球100萬英裡。在那個位置上,來自地球和太陽的引力處於平衡狀態,而且沒有任何天體遮擋觀測站的視野。 蓋亞同時可以觀測大量恆星,每分鐘大約可觀測10萬顆、每天大約可觀測8.5億顆恆星。差不多每兩個月,蓋亞就能掃描整個天空一遍。
  • 《流浪地球》那些燒腦的專業的詞語,我們真的會成為流浪地球嗎?
    ,甚至引起了《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的關注,不過硬核科幻電影總有讓人迷惑的專業詞語,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讓人莫名的詞語吧!其實就是利用石頭元素中的原子核發生聚變而產生的能源,只是劉慈欣在創作《流浪地球》時計算的發動機數量遠遠不夠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的引力,甚至連改變地球的速度都不夠,不過人類早就發現核聚變的可行性,但依然不能很好的控制這種技術。
  • 銀河系的照片是如何拍出來的?
    很遺憾,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拍攝到過銀河系的全貌照片。我們看到的銀河系全貌照片都是天文學家通過計算機合成出來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銀河系的真正樣子。我們身處盤狀的銀河系中,銀盤直徑可達十幾萬光年,銀盤厚度也有兩千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