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滬上的高校中,擁有最大規模、保存最完好的歷史建築群的是哪所?答案是:上海理工大學!
在上海理工大學的二個校區中,共有36幢歷史建築組成了一片滬上高校中最大規模的歷史建築群,其中楊浦區軍工路校區內,有30幢被列入了「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復興路校區內,有1幢被列入了「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
建築是凝固的音符,秋色是流淌的旋律!在這個乍寒還暖的深秋周末,和閨蜜小約於理工大的軍工路校區,踏著五彩斑斕的秋色,尋訪這一幢幢凝固的音符~
走進校區,一條大道名為湛恩,綠樹林立向東而去。大道的盡頭,毛主席揮手正向西方。沒記錯的話,華東師範大學內的主席像揮手向東;復旦大學內的主席像揮手向南;不知有沒有哪所高校內的主席像是揮手向北的呢?
大禮堂與思魏堂是一幢聯體建築,呈L形,竣工於1937年。大禮堂東西向,思魏堂位於大禮堂東北側,是滬江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現仍為學校大禮堂。大禮堂是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後1936年,為紀念滬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博士募建思魏堂。
整幢建築為磚混結構,學院哥德式風格。建築立面上鑲嵌著簡化的哥德式十字花窗和尖券窗,窗洞用細柱分成豎向長窗,增強了垂直感和立體感。建築入口是厚牆線腳和雙聯扁平拱門洞。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歷史建築。
思晏堂是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築,耗資2.13萬美元。1907年墊高地基,1908年舉行奠基禮,並於年底竣工。取名思晏是為紀念浸會第一位到中國的傳教士晏馬太。1956年9月因遭龍捲風襲擊,此樓西端半幢樓頓時倒塌,上課師生被埋,傷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完成重建。原用作教學樓﹑行政辦公室、圖書室、禮堂等。機械學院時曾用作現代化教學中心。現為學校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辦公樓。
思晏堂為磚木結構,長方形平面,清水紅磚砌築,雙坡紅瓦屋面,南向的門廊用組合柱式,東面入口有拱形門洞。建築立面上的雙聯尖券、山牆玫瑰窗、突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牆的扶壁均帶有明顯的哥特特徵。而南立面組合柱式門廊和露臺則表現出上海近代西式建築所常有的折衷傾向。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歷史建築。
水塔又稱紅塔,建成於1930年,日軍1937年8月侵滬,曾炮擊在水塔上部留下彈孔。現為勤工儉學中心。
東堂建於1909年,原為兩層建築,樓上為膳廳,樓下為盥洗室。後在頂上加了一層成為三層。上海機械學院時期成為家屬宿舍,現為校內暖屋超市。
東堂是磚混結構建築。立面中部突出,上有小尖塔和雉堞,建築內空間廣闊,屬哥德式建築風格。
體育館是滬上各校最早建立的體育館,樓高2層,是由美國波士頓的哈斯科上校於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6年12月測地繪圖,1918年竣工,1919年舉行開幕典禮。1932年,位於學校南面的女生體育館建成後,該樓曾改稱北體育館。現為學生活動中心。
體育館是磚混結構建築,學院哥德式風格。主入口有尖券門洞,牆面上開方形窗並有鋸齒狀白色線腳,窗間牆上裝飾有哥德式花紋。牆面上突出壁柱層層縮進。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歷史建築。
思裴堂由校長魏馥蘭向美國密蘇裡州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1914年暑假始建,1915年落成,樓高4層。為紀念美國密蘇裡州浸會第一任書記裴理克博士而取名思裴。1973年將原先坡頂改為四層平頂。曾用為教室和男生宿舍,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為第三學生宿舍,現為學校第三學生宿舍。2008年4月份,滬江大學董事會成員Breaker的後裔Betty Breaker Marcontell女士曾來校尋根。
思裴堂是磚混結構建築,學院哥德式風格,牆面由青磚與紅磚混合砌築形成豎向立面構圖。底層窗洞為平口券;二三層的窗洞以豎線條統一,增加垂直感。南立面門廊用八根科林斯柱子抬起,下飾寶瓶欄杆,通向尖券門洞主入口以及主樓梯。內走廊也以穿插的平緩火焰券門洞分割空間。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歷史建築。
格致堂1921年開始建造,1922年4月竣工,樓高4層,並建有地下室,1965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它由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裡特夫婦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築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內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內僅見之建築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江大學,得以躋身於一流大學行列。原用作實驗室、科學演講廳、陳列室、辦公室,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為理化館,設有化學和物理實驗室,後成為理學院樓。現為學校職能部處辦公樓。
格致堂外立面是紅色清水磚牆,牆面上裝點白色鋸齒形窗框線腳。主入口面向寬敞的院落,尖券門洞的門廊突出於建築主體之外,通向主入口。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歷史建築。
思孟堂是為紀念因營救落水的中國朋友而遇難的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孟嘉德,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
思孟堂1920年落成,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現為校第二辦公樓。
音樂堂1935年5月11日行破土禮,同年建成,樓高2層。初用作滬江大學中學部禮堂,後改作音樂堂,為滬江大學音樂系使用。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稱之為小禮堂,曾用作圖書館。現為學校音樂系辦公樓。
音樂堂是磚混結構,學院哥德式建築風格。平面布局緊湊,立面對稱,南面山牆處有兩架單跑樓梯直通二層。雙坡頂坡度較陡,主立面中部為一凸出抱廈,有尖券門窗,尖券窗有直欞分隔裝飾。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歷史建築。
教員住宅區建築群共14幢獨立式住宅,建於1907-1936年間,建築風格各不相同,原為滬江大學教員住宅區。2009年起,通過對歷史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設立了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亞太、北歐7個文化交流中心。
教師別墅也是滬江大學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採用坡屋頂,設老虎窗,外牆用紅磚或青、紅兩色磚混砌,立面多有連續拱券,採用斬假石門窗套,室內設有磚砌壁爐,單體別墅雖各有不同,但整體與滬江校園建築風格十分協調。
202號,建於1917年的現德國文化交流中心。
205號,建於1916年的現英國文化交流中心。
209號,建於1936年,由滬江大學教師湛羅弼夫人(Mrs.R.E.Chambers)出資建造,後捐給大學。現為法國文化交流中心。
出門時還豔陽高照,這一會竟然陰雲密布下起了雨,還有很多建築還未走到….好吧,就當留個理由給下一次吧,雖然有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