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街舞》播出之後許多專業名詞令觀眾摸不著頭腦,其中導師就經常稱呼這些舞者為bboy,因此有網友非常好奇這就是街舞bboy是什麼意思呢?
B-boy是英文中「beat-boy」的簡稱,指非常熱衷於嘻哈文化的愛好者,主要是跟隨1970年代前期最初的嘻哈文化運動之人。B-boy能夠利用節奏和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這些具有特色風格的行為,通常被稱為「霹靂舞」(breaking、breakdancing)。B-boy通常也是霹靂舞者。
B-boy一詞的起源,出現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是由美國的DJ「肥溫」在1969年所創造。在肥溫打碟演出時,他會大喊「霍霍霍霍霍霍!」來引領舞客開始跳霹靂舞。同時詹姆士·布朗(James Brown)也在1969年推出歌曲《Get on the Good Foot》,這首歌推廣了激烈、動作如特技般的舞蹈,而Afrika Bambaataa宣稱這就是霹靂舞的起源。
許多「守舊派」(oldschool)的霹靂舞者,也比較偏好被稱為「B-boys」。「B-boy」最初的定義是指都會風格的舞者,但由於媒體的普遍使用,「B-boy」一詞更常被認為是專指霹靂舞者。
霹靂舞(breaking)是1970年代起源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是一種難度較高的街舞舞種,比較重視舞步和技巧的結合,主要由TopRock、UpRock、Footwork、Powermoves、Freeze等幾類不同的舞蹈方式所組成。
霹靂舞與其他街舞相比,更加的講究力度,更加地講究爆發力與舞蹈力度美之間的關係。這也是霹靂舞如同雷電霹靂名字的遊來。霹靂舞也是傳自美國,當時也只是作為街頭不起眼的表演小舞種之一。
街舞多選用hip-hop類型曲子,而霹靂選用disco跟funk曲。街舞強調節奏感,講究舞蹈跟音樂合拍,動作多樣,沒什麼套路。霹靂強調機械感滴肢體表達一些,動作上模仿的成分多。
霹靂舞的創始人是詹姆斯·布德勞,僅僅因為他在唱歌時做出的這些稀奇古怪的舞蹈動作,確成為了奠定霹靂舞的基礎,因為他的動作極為的類似機器人那般強勁,具有麻利的衝擊感,手腕和雙腳舞蹈時的動力甚至如同打架一般。於是一時間就被美國青少年所廣泛模範,隨後逐步成為了霹靂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