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985」和「211」高校,是高分考生的首選。
但也有一些「異類」高校:既非「985」,也非「211」,但錄取分數線卻絲毫不低。
深圳大學,就屬於這樣的「異類」。
深圳大學到底有多牛?
2020年5月,當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提出要在「2035 年前讓深大進入『世界一流名校』行列」時,就被不少人質疑——既不是 「985」,也不是 「211」高校,就連最新的國內「雙一流」名單也未能入選,還要爭「世界一流名校」?這是開玩笑的吧?
事實上,深圳大學還真不是「畫大餅」。
從深圳大學建校至今,這所大學一直以「深圳速度」火速前進。
從各方面綜合實力來看,深圳大學已經超過國內不少雙一流大學。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顯示,2019年,深圳大學位列國內第27名,四川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30多所雙一流高校排名都被其甩在了身後。
2020年4月7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了2019年國際專利申請情況——在全球國際專利申請教育機構中,深圳大學以申請量247件的數量繼續保持全球第3的位置。
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加州大學和清華大學。
在學術論文的造詣上,深圳大學也不甘示弱。
2019年,SCI收錄論文4139篇,SSCI收錄論文238篇。深大SCI論文發表數量年增長率近50%,自然指數國際排名兩年內提升298名。
「當掉褲子也要把深大建起來」
深圳大學的大成就背後,是一個不服輸的深圳市。
1983年,深圳特區的第三年,當年的財政收入不到1億元。時任深圳市市長梁湘立下豪言:「當掉褲子也要把深圳大學建起來!」
於是,深圳拿出了當年財政總收入的一半——5000萬來建設這座一窮二白的大學。
為了達成「當年建校,當年招生,當年開學」的目標,深大建築工地上,推土機24小時啟動,建築工人,24小時三班倒。
在那個基建業剛剛起步的年代,深圳大學從立項到開學,整個過程不到9個月。
一個小細節,就可以體現出當時深圳大學有多「先進」。1984年,空調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奢侈品。但在深圳大學,辦公室、圖書館和教室都配備了空調,開全國大學之先。
硬體到位,該軟體了。
深圳市政府採取了簡單直接的辦法——求來北京高校支援深圳大學。
清華大學對口援建電子、建築類學科;北京大學對口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中國人民大學對口援建經濟、法律類學科。
有了這些外援,彼時的深圳大學甚至有底氣喊出,「北有清北,南有深大」的口號。
錢到位,什麼都好說,為了解決師資問題,深圳大學直接祭出了高工資。
當時,深大一個普通教授的每月工資是365元,比深圳市委書記梁湘的工資還要高。
此外,當時深圳全市兩輛奔馳轎車,一輛給市長,一輛就撥給了深圳大學的校長。
有了深圳市的全力支持,深圳大學更表現出了極強的進取心。
在當時的中國,按照一般規律,一座新成立的大學,即使一切順利的話,最快也要28年才能辦一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本院校。
但深圳大學建校8年就獲得碩士學位授位點,建校1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位點——這對於很多新成立的大學來說,想都不敢想。深圳大學的快速發展正是對「深圳速度」的最好詮釋。
本以為坐在火箭上的深圳大學會繼續突飛猛進。然而,好景不長。80年代末,北京三所高校的援助老師撤回,深圳大學陷入了一個發展緩慢期。
更讓深大「受傷」的是,1996年,為滿足深圳市內生源的就學壓力,廣東省教育廳將深圳大學強行降格為二本院校。
此後直到2012年,深大都是三條分數線招生(省外一本招生,省內市外二本招生,市內二本招生且分數線最低)。
這是深圳大學發展過程「滑鐵盧事件」。
此時,站在十字路口的深圳大學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按部就班,不斷提升排名,但時間要很久。另一種是彎道超車,多拿幾個單項冠軍。
深圳大學創辦的時候,全國就已經有1070所高校了。深圳大學,哪怕進步得再快,也不可能成為排名靠前的高校。
「所以,深圳大學必須走另一條路:多拿幾個單項冠軍是完全可能的」。時任深圳大學校長謝維信堅信,「這是深圳大學突圍的唯一方式。」
這一思路,也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998年,深圳大學將招收本地生的數量從招生總數的70%降到40%——這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之下,是極為罕見的舉動。更是深圳又一次敢為人先的嘗試,同時,這也是深大試圖向高端發展的開始。
深圳大學敢於創新,深圳更是敢於投入。2013年,由於深圳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深圳大學經費已經可以跟一些985、211大學一較高下了。
正如深圳大學前校長章必功所說,作為深大校長,我並不在乎教育部給多少錢,說老實話,部裡給的錢,還不如深圳市給的多。
拿隔壁的「985」、「211」、現任「雙一流「華南理工大學來對比,2019年年度70.9億的總收入裡,50億來自教育部。而2018年度,深圳大學59.4億的總收入中,來自深圳政府的財政撥款則佔到了近八成。
除了給錢,為了讓深圳大學實現彎道超車。近幾年,深圳市政府也幫助深圳大學提高生源質量。
2013,深圳大學終於入院升級到一本招生。同年,深大一本錄取分數線就超過了華南師範大學。
而到了2019年,深大平均錄取分數排在全國第60名,正如官方宣傳的那樣,數已經「超過一半的雙一流高校」。
「深大永遠成不了211」
2012年,從建校之初就從北大來到深大、服務學校30年的元老級人物章必功退任校長,深圳市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物色新的校長人選。
當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帶隊到湖北學習、考察時,就曾向湖北省委書記、曾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提出,能否推薦一個人到深大當校長。
對深圳和深大非常熟悉的李鴻忠,隨即指示湖北省委組織部落實,把湖北、武漢最優秀的人才推薦給深圳。
「深圳反反覆覆跟武漢、教育部進行溝通、研究,在武漢推薦的10位人選中,精挑細選,經過多方比對和深入研究、了解,最後圈定了李清泉。」
李清泉成為深圳大學校長之後,深圳大學開啟了進軍國際名校的進程:
李清泉提出,深大有5年的窗口期,5年內,必須確立深大在深圳高等教育領域的地位,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
同時,李清泉還一手促成了與境外一流高校籤訂了多項合作交流協議、搭建國際化交流平臺、對學生進行高額補貼。
數據顯示,2017年深大給學生發放各類國際交流獎學金300餘萬元,單項獎金高達10萬元。學生在公費交換留學生在留學期間,境外學費、報名費全免,只交深圳大學學費,單人最高獲得獎學金總額達10.5萬元。
儘管深圳大學進步顯著,但2017年,依然落選了雙一流高校。
但對於了解深圳大學的人來說,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1995年,教育部提出21世紀要重點建設100所大學,這就是「211」的由來。
這100個高校,先分配給教育部直屬高校,剩下的一省一個,爭取做到雨露均沾。
廣東省剩餘的一個名額,給了省屬重點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根本輪不到深大,不僅僅是因為它過於年輕,還因為深圳大學既不是中央辦的,也不是廣東省辦的,而是深圳辦的。
正如深圳大學前校長章必功所說,「深圳大學不可能成為985和211高校。深圳大學更不可能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這種特立獨行的勇氣,來自深圳。
和深圳這座城市一樣,深圳大學,也繼承了「深圳精神」:獨一無二,桀驁不馴,自由包容。
這讓我們對她的未來,有了幾分好奇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