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政治,了解政治各模塊的高頻考點。考研幫學堂通文字+直播方式特地為19考研er準備了考研政治高頻考點畫劃話系列活動
摘要: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政治,了解政治各模塊的高頻考點。考研幫學堂通過「文字+直播」的方式特地為19考研er準備了考研政治高頻考點「畫劃話」系列活動,幫助你在龐雜的知識點中找到重難點,了解高頻考點的出題方式和套路。本周文娟老師先為大家梳理出馬哲唯物論和辯證法高頻考點。
【溫馨提示】文字版不僅僅是背,是希望大家對這些考點引起注意。在強化階段必須通過習題多多練習這些考點。
►模塊一唯物論
【唯物論考點邏輯圖】
【考點一】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問題(物質和意識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
2.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問題(物質和意識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3.辯證法和形上學
根據對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形成了辯證法和形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
(1)辯證法:堅持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
(2)形上學: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點二】物質觀
1.唯物主義三種形態
物質範疇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區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依據。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看成是一種或幾種實物,具有直觀性和猜測性。
(2)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看成原子,具有形上學性、機械性和不徹底性。形上學唯物主義不能說明社會生活的物質性,在自然觀唯物、在歷史觀唯心,具有不徹底性,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
(3)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從無限多樣的物質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從哲學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定。
2.物質的定義
(1)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成果時指出:「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明確指出了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關於具體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的概念之間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2)列寧對物質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學的規定:「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上來把握物質的。物質範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做出的最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3.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意義
(1)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2)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3)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克服了形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
(4)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考點三】運動觀、時空觀
1.物質與運動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上學。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
2.運動和靜止
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的相對性體現了運動的穩定性、有條件性。
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靜止是運動的衡量尺度和特殊狀態。
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否認運動及其絕對性,會導致形上學的觀點;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會導致相對主義詭辯論。
3.運動和時空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時間一去而不復返。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沒有離開物質運動的「純粹」時間和空間,也沒有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
具體物質形態的時空是有限的,而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相對的。
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考點四】意識觀
1.意識的起源
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
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意識的本質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和屬性。
語言(文字)是意識的物質外殼和表現形式。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過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3.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於物質。意識的能動反作用體現在: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②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③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④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考點五】實踐觀
1.實踐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區分和統一的基礎
人類的產生使自然界的演化發生了新的飛躍,世界從此有了自然與社會的區別。這種飛躍和區別歸根到底是人通過實踐完成的。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主要包括:
(1)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
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係、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
(2)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一切社會現象的鑰匙。社會生活的實踐性
表現在:
①實踐是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②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造社會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
2.人與自然
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等全球危機問題,並不單純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係的嚴重破壞,實際上也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嚴重失衡。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重要性。習近平指出,在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考點六】兩個基本原理
1.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
(1)規律含義:規律是事物的內部聯繫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任何規律都是同類現象背後的共性,規律的穩定性就是它的重複性。
(2)規律特徵: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藐視規律,更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發現規律,還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事物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3)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係
首先,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本途徑:
①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基本途徑。
③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依賴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2.世界物質統一性
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這一原理的內容包括:①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②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③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理論意義在於,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其實踐意義在於,它是我們從事一切工作的立足點,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
►模塊二辯證法
【辯證法考點邏輯圖】
【考點一】兩大特徵:聯繫和發展
1.普遍聯繫
(1)含義:
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辯證聯繫是以事物之間的區別為前提的。
(2)特徵:
①聯繫具有客觀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
②聯繫具有普遍性。其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繫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繫之中;其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世界的普遍聯繫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
③聯繫具有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樣的,事物的聯繫也是多樣的。
④聯繫具有條件性。其一,條件對事物發展和人的活動具有支持或制約作用;其二,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人們經過努力可以創造出事物發展所需要的條件;其三,改變和創造條件不是任意的,必須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3)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繫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繫,確立整體性、開放性的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繫。
2.永恆發展
(1)聯繫與運動、變化、發展
事物的相互聯繫包含著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個別的事物變化稱為變化;全部事物的變化稱為運動;向上的運動稱為發展。
(2)發展的實質
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
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係而言,新事物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
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揚棄」。這兩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質上優越於舊事物,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事物是社會上先進的、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創造性活動的產物,它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因而必然戰勝舊事物。
(3)發展、過程、歷史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
堅持事物發展是過程的思想,就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把一切事物如實地看作是變化、發展的過程,既要了解它們的過去、觀察它們的現在,又要預見它們的未來。
【考點二】聯繫和發展的基本環節
1.原因和結果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範疇。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而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辯證的:①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②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原因產生結果,結果反過來影響原因,互為因果;③原因和結果互相滲透,結果存在於原因之中,原因表現在結果之中;④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複雜多樣的,有一因多果、同因異果、一果多因、異因同果、多因多果、複合因果。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繫是自覺的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
方法論意義:辯證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係,可以增強人們活動的自覺性、預測性和調控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範疇。
必然性: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
偶然性: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一方面,二者是有區別的:①它們產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產生於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產生於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②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時空上比較確定,是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發展趨勢,偶然性則是不穩定的、暫時的、不確定的,是事物發展中的個別表現;③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中居於支配地位,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對發展的必然過程起促進或延緩作用,使發展的確定趨勢帶有一定的特點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一的: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並為自己開闢道路;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方法論意義:要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又要善於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於事物發展的機遇。
3.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係的範疇。
現實性:已經產生出來的具有內在根據、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並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區分①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現實中是否有根據和條件);②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根據和條件是否充分);③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是否對人有利)。
現實性和可能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沒有現實就沒有可能,反過來,沒有可能就沒有現實,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意義:立足現實,展望未來,注意分析事物發展的各種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應對不利情況的準備,爭取實現好的可能。
4.現象和本質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繫相互關係的範疇。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人們可通過感官感知(個別的、具體的、生動的、豐富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繫和根本性質,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共同的、一般的、穩定的)。
現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與錯覺不是一回事(假象是客觀的,錯覺是主觀的)。
任何本質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任何現象都從一定的方面表現著本質,即使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方法論意義:人們不能停留於現象而必須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5.內容和形式
內容與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關係範疇。任何事物的內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內容。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
方法論意義:既要重視內容,根據內容的需要決定形式的取捨、改造和創新;又要善於運用形式,發揮其積極作用,利用和創造必要的形式,適時地拋棄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形式。
【考點三】對立統一規律
1.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實質和核心。原因在於:①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②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的中心線索;③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④是否承認對立統一學說是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對立的實質。
2.矛盾的基本屬性
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
(1)同一性和鬥爭性的辯證關係
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不能把鬥爭性歸結為一種形式,也不能鬥爭形式的改變誤認為鬥爭的消失。對於多種多樣的鬥爭形式,可以區分為對抗性和非對抗性兩種基本形式。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同一性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一分為二、全面地看問題。
(2)同一性和鬥爭性的作用
同一性對於事物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條件,矛盾雙方可以利用對方的發展使自己獲得發展;
②由於矛盾雙方相互包含,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
③由於矛盾雙方彼此相通,矛盾雙方可以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而得到發展,並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
鬥爭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鬥爭推動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造成事物的量變;
②鬥爭促使矛盾雙方地位或性質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
和諧作為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並不意味著絕對同一。和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說明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
矛盾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正視矛盾,勇於解決矛盾,堅持矛盾分析法,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具體表現為三種情形:①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②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③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用適當的方式解決不同的矛盾。
矛盾解決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雙方同歸於盡;③矛盾雙方形成協同運動的新形式;④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矛盾的特殊性即個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就是由認識個別上升認識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
【考點四】質量互變規律
1.質、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質: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殊規定性。
量: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質和量的統一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2.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誌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度。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考點五】否定之否定規律
1.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事物內部都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現存事物滅亡的因素。
2.辯證否定觀和形上學否定觀
(1)辯證否定觀
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2)形上學否定觀
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這就既割斷了事物的聯繫,又使發展中斷。
3.否定之否定規律及其意義
事物的辯證發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個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階段仿佛是向原來出發點的「回復」,但這是在更高階段的「回復」,是「揚棄」的結果。事物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從內容上看,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方向是前進上升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體現了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重要的事情講三遍】
文字版給你一份高頻核心考點講義,讓你在繁雜的知識點當中了解各科的重點,通過高頻考點展開針對性複習。但是更為重要的還是需要大家將考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簡
單的死記硬背。我們需要了解考點更需要了解考點的出題方式。
附件:馬哲高頻考點匯總第一期pdf列印版
幫幫友情連結:【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高頻考點大匯總
註:本文為考研幫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實習小編:咕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