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譚村居民精於木雕工藝,卓也小屋裡有很多工作人員親手打造的「小景」。 |
■臺灣鄉村遊手記②
□ 文/圖 本報記者 付玉婷
有保育林,有山泉,有視野氣氛都很好的梯田;跨入爬滿小黃紫花的天井玄關,滿園的水生植物和四季花草,讓人感覺仿佛走進了熱帶雨林和古典書畫中的小橋流水庭院。位於臺灣苗慄縣三義鄉的卓也小屋,是一家以客家聚落及文化生活為主調的特色民宿。
但它廣為人知的一面在於,通過發展休閒農業,古老的藍染工藝得以復興,現在全臺灣有四分之一的藍染產量來自這裡。這種從土地出發走向文化創意,進而找回一個產業的過程,被卓也小屋的女主人鄭美淑稱作「青出於藍」。
卓也小屋所在的雙譚村地處關刀山山系,從200到800米的不同海拔高度,分布著幾十家果園、農場。以傳統眼光看待這一地區的農業發展,很難說有什麼優勢。「產量太少,僅靠產品銷售幾乎無法實現生活改善。」鄭美淑解釋道。
但與此同時,作為客家莊,因對祖先留下的土地保有相當深厚的眷戀之情,當地的生態資源始終保護良好,有油桐花、螢火蟲、低海拔雲海等臺灣別處不多見的自然景觀和斷橋、鐵道等人文景觀;這裡的居民還普遍掌握著木雕工藝。考慮到這些因素,幾年前,鄭美淑聯合有意向作出改變的其餘40多家農戶,試圖從普通農業轉向發展自產、自銷、自用形式的休閒農業。
轉做休閒農業,成立相應的休閒農業區,在臺灣需要經過一套嚴格的評鑑程序。據臺灣鄉村旅遊協會秘書長林劭潔介紹,首先得由農戶們成立推動管理委員會這樣的組織,向「農委會」、「觀光局」等相關部門提交申請。之後,有5-10人的專家團隊實地考察,進行可行性評估。這種評鑑活動每兩年舉行一次,評鑑結果分為甲、乙、丙三等,最高可獲得一筆三百萬臺幣的區域補助。評鑑不合格,就只能繼續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已批准成立的農業區也參加評鑑,不合格的話,有可能被撤銷資格。
參照協會給出的數據,截至2012年,臺灣已劃分出包含477家農場的71處休閒農業區。雙譚在2008年被核定為甲等農業區,定位「森+果+匠」:「森」,即林產展示、解說、體驗;「果」,是採摘、加工、入菜、伴手禮;「匠」,是工藝表演、展示、製作體驗。從這時開始,休閒農業對於景觀、生態、設施、活動等有別於傳統農業的特殊要求逐漸發展成為40多家農戶日常生產、經營的基本原則。
「產量不高,因此轉型關鍵在於對各種資源進行淋漓盡致的利用。」鄭美淑表示,正是這條原則促成卓也小屋在供應養生美食和山居民宿之外,還發展出了獨特的體驗項目——以藍草製作藍靛。
卓也小屋處在關刀山的中海拔區域,適合藍草生長。在過去,藍草只被用作觀賞或藥用。轉做休閒農業後,經過反覆試驗,從栽種藍草,到採藍、打藍、培養菌株、建染缸到染布,卓也小屋都採取最原始的方式,即古法藍染。目前,這裡的「桐顏草木染工坊」成為遊客和戶外教學最喜愛的場所。近兩年,一些生產力中心和學術單位也開始來卓也小屋進行了解和調查,試圖為古法藍染找到更有效率的生產行銷方式。古老的藍染工藝,有了進一步煥發生機的可能。
所謂「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古語,更貼切地表現了從普通農業到休閒農業轉變的實質。據鄭美淑介紹,不只是卓也小屋,農業區中還包含臉譜、木雕、陶器製作等好幾家DIY藝術教學教室。有個彩繪木鴨的教室,之前是生產歐美誘獵雁鴨工具的代工廠,環保理念興起後一度沒落。通過這一區域休閒農業的帶動,工廠轉型,教小朋友們彩繪木鴨,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卓也小屋的收入中,有50%來源於餐飲,30%來源於住宿,與前兩者在人力成本方面不相上下的DIY項目(主要是藍染體驗),還只能提供20%的收入。但鄭美淑認為,正是這一項目發揮著「廣而告之」、聚攬人氣的作用,才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來這裡休閒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