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8月2日,我來到了位於新榮區的得勝堡村,從市區出發來到這裡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得勝堡村位於山西和內蒙的交界處,沿路看見許多莊家田地,種著高粱、油麻等作物,有農民在路邊賣新鮮的蜂蜜。我們開車進入村子的時候,姐姐說這裡已經靠近內蒙古管轄的豐鎮了。
進入這個村子有兩條路,第一條路不允許車子進入,只能從後面繞路進入村子,這個村子和之後調查的助馬堡村有所不同,這裡明顯經濟發展比較好,路上經常看見有牆上白底紅字寫著賣房子,冰箱的廣告,駕駛進入村子之後,眼前是開闊的水泥地,左手邊村委會大門前,蓋著嶄新的健身器設施,也有新建設的廁所,貼滿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語的宣傳欄。這片開闊的空地上停著許多車輛,顯示這裡經濟發展狀況的良好。右手邊與左手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距,還保留著原來的風貌,有高高低低的黃土築城的城牆,非常壯觀,我們走到那座高高大大的城門面前,這裡堆放著好多碾子,圓柱的,方形的,奇形怪狀,後來聽一位老人說那些是為了守住城牆擺放的,只要敵人一來,就把碾子推下來趕走敵人。
城門前坐著一些老人,我們在此進行了一些詢問,了解該村的基本情況。一個穿著比較入時乾淨的女人回答了我們的一系列問題,她說,她小時候就住在城牆裡面,小時候家境困難,很小就要開始勞動,比如劈柴,由於村民都住在我身後的城牆圍著的城裡,所以劈柴就要出去野地,有時候他們因為玩耍回來晚了,城門就會關住,管著城門的人就會把這裡上鎖,這些孩子們就不得不用力敲打鐵門進去。這位女人還說,城牆門上原來是有非常多花紋雕飾的,只是由於文革的破壞,這些精美的花紋毀於一旦,再不重現。我們向她道了謝,感謝她接受採訪之後走進了城門內。
一進城門,就是一個鬥拱狀的高大走廊,裡面有些昏暗,人走在青石磚鋪的地上,會發出登登的聲音,而這個聲音會在這寬大的走廊裡久久不會散去。值得一提的是,牆壁上還有文革時候留下的「毛主席萬歲」的標語,還有毛主席的畫像。走過這個走廊,陽光充足了起來,看見一個高大的洞門,一進去就是老城了,左右建築以中間的大路為對稱軸分布,十分規律,左邊是面朝路的一排窯洞,鑲著雕花欄杆,右邊是一條一條的小巷子,走進巷子就能看見錯落有致分布的院落,這些院子的大門都保留著古代的樣式,我拍了照片為證。主街不是很長,很快走到了盡頭 ,盡頭就是另一邊城門,調查在這裡就結束了。
得勝堡是明長城的重要軍事邊堡,也是蒙漢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節點,據說這裡是過去人進行商業交易的重要地點。不僅軍旅文化、邊塞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為豐厚,對於研究古代山西民俗文化文化有重要的幫助。
我們在新榮區的第二個目的地是助馬堡村,這個村子相比於之前的得勝堡村比較落後,位置也很偏僻,這裡很多路都沒有修繕好,我聽父親說,他的朋友家鄉就是這個村子,他在朋友結婚的時候來過一次,是二十多年前了,那時的路況就非常糟糕,滿地的泥水濺了他一身,這麼多年過去了,改觀很小.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這是對這個曾經的軍事邊塞驛站的真實寫照。一段段高大的殘牆,一個堡門,走進古堡,可以看見成片的有些破落的高門大院,上面刻著精美木雕,門廊裡有各種圖案的磚雕。行走在村中,看見五道廟已經成了一個空殼。城隍廟前的一對旗杆還在直立著,但城隍廟早已不見了,舊房子已經沒人住了。戲臺也廢棄了,但骨架依然結實。村裡有許多殘存的堡子牆、堡子門等。我們根據這些遺存,可以想見助馬堡往昔曾經的輝煌,村裡廟宇諸多,一派繁華的集鎮景象,怪不得聽村民說有「金得勝、銀助馬」這樣的俗語,恰巧的是,我剛參觀的就是得勝堡,他們兩個都是昔日繁華的市鎮,見證著古代山西文明的輝煌。
助馬堡的主要農作物包括黍、稷、稻、高粱等五穀雜糧,人們食用多以粟為主,在加上蕎麥、燕麥等。因為大同地勢比較高,氣候寒冷,而且霜凍嚴重,作物種植結構單一,基本不能種植水稻。比較吸引人的是當地的飲食習俗,他們過年過節按照一定的習俗吃點花樣,這是人們的一大樂趣。農曆正月十五,除了看燈之外,還有吃元宵,驚蟄吃梨,端午節吃粽子、涼糕,用艾蒿還有彩色有光澤的紙做成符貼在門上闢邪,用花布和絲線做成香包,掛在脖子上。清明節帶著香火和饃饃去祖墳祭祀,還用白面捏成小鳥、魚,把小鳥插在樹枝上,這些東西可以給孩子們玩,面魚還可以拿去送禮。有一段有趣的諺語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嚴寒到春暖的氣候變化特徵,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呵開,八九燕來,九九黎牛遍地走,農曆臘八,到河裡打刨冰,一是人吃,二是放在糞堆上,祈求來年五穀豐登,農曆二十四小年,吃灶糖。
助馬堡堡內住宅按照井字形狀排列,比較規整,有黃泥抹牆的破爛窯洞,也有高樓大院的氣派宅邸,其中據說邊姓的宅邸規模最為宏大,雕花欄杆,飛簷鬥拱,瓦頂設有脊安獸,還有精美的石雕,大門前的巷口佇立著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的青石頭——擋馬石,據說,有這塊石頭在這裡,再高級別的官員都得下馬下轎子,步走前進 。這裡還很大程度上的保留著家族興盛時候的樣子。
助馬堡比較壯觀的應該就是它的杏花景觀了,我們去的不是時候,沒有看見粉白杏花飄落的壯觀景象,但是聽說在杏花盛開的時節,大同市在這裡舉辦過為期兩天的隆重民族文化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該地對民俗文化的保護重視。
作 者 簡 介
李越青,山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180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