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美的星期二聚會」紀念德彪西逝世100周年圓桌論壇在京舉行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張希焱):一個世紀前,法國著名作曲家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在巴黎逝世。日前,為了向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和作曲家致敬,一場名為「馬拉美的星期二聚會」的圓桌論壇在北京法國文化中心舉行。
德彪西曾是法國詩人斯特凡馬拉美舉辦的文學沙龍的常客,該沙龍定期於每周二舉行。為了向這場19世紀的文藝活動致意,同時也為了延續這項傳統,中法兩國多位對德彪西頗有研究的文化人士齊聚一堂,與公眾分享他們對這位音樂家的喜愛、研究與思考。
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楊通八認為,德彪西的作品經得起歷史考驗,是劃時代的經典之作,他在音樂語言和作曲技術上做出了創新,「他的音樂好聽,賞心悅耳,不是流行歌曲的朗朗上口,而是讓人很容易進入他的意境當中;他的音樂也非常有個性,使用的音樂語言、表現形式、和聲、曲式、配器等都非常獨特,也可以說他是不可複製的、不可模仿的;同時,他的音樂還是充滿詩意的」。
法國作家阿麗亞娜沙朗東是《德彪西傳》的作者,該書於2012年由法國伽利瑪出版社出版。阿麗亞娜說,在馬拉美的文藝聚會上,德彪西結識了眾多同時代的詩人和畫家,他從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中獲得了創作的養分。此外,來自東方文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的小島嶼文明也對德彪西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阿麗亞娜說德彪西在一封信件中曾經寫道「儘管現代文明混亂無序,但是在那些迷人的小島嶼上仍然有一些居民演奏的音樂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他們學習音樂的學校是大海湧動的波浪,他們專心地聆聽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阿麗亞娜認為,德彪西自己選擇了他的聽眾,他希望他的音樂能夠被知識分子和研究音樂的學者所了解,「他不追求通俗,注重的是音樂精英主義」。
青年鋼琴家陳薩在2017年出版了獨奏專輯《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並在中國和全球巡迴演出這套曲目。陳薩說,在學習和演奏德彪西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她一直「如同沉浸在水底,完全浸潤到作品中」,好讓自己更好地體會到德彪西在其中著重描繪的某種抽象的美。「他的音樂形散而神不散,有一種對原始本真的風景、生命和音樂的追求和摯愛。看到不同的文化之後,他把它們都收納在自己的音樂中,這些在24首前奏曲裡也有體現。」陳薩認為,繪畫藝術的薰陶滲透在德彪西的血液裡,使他的音樂具有很強的視覺感和通感。「24首前奏曲中有一首是《飄蕩在晚風中的聲音和香味》,這首樂曲會讓你的氣孔都完全打開,進入到一種特別自由的狀態,身體和自然一起自由地呼吸。和他的音樂在一起的時刻讓我得到了巨大的滿足和享受」,陳薩如是說。
德彪西的音樂作品也對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影響,作曲家馬思聰和冼星海都曾受到他的影響。在不久前,青年漫畫家高佬以其最新作品《幻想曲》向德彪西致意。在少年時代,高佬就開始聆聽德彪西的《月光》、《阿拉伯風格曲》等作品,並且一直聽到現在,「從CD、MD、MP3到IPhone,我的播放器裡一直都有這些曲子,總是帶給我很有趣的啟發」。德彪西的同名樂曲給高佬在《幻想曲》的創作中帶來很多靈感, 「男主角戴著耳機在巴士上開始聽這首曲子的部分在書中的跨度大概有十頁左右,我是按照幻想曲的節奏來畫的。如果聽著這首鋼琴曲來翻看這幾頁書的話,可能你會找到一種奇妙的感覺:當你翻完這幾頁,這首歌也跟著慢慢地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