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訊 近日,德國非政府組織「德國觀察」發布了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報告。報告分析了1996年至2015年各國受風暴、洪水、高溫的影響大小。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
「德國觀察」開發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利用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數據,量化分析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報告分析了4個指標,一是死亡人數,二是每10萬居民中的死亡人數,三是購買力平價損失總和,四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損失。每個國家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得分是由其在這4個指標中的平均排名綜合計算得出的,並且4個指標所佔權重不同。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可以看作是一個警示標誌,排名越靠前,表示其或遭受頻發的天氣氣候事件侵襲,或遭受罕見但異常強烈的極端災害侵襲,或同時遭受二者侵襲。
該報告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不發達國家所受影響更大。在1996年至2015年受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的前十個國家中,9個均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受氣候變化影響,那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或日益加重的地區,未來氣候脆弱性將進一步增加。
2015年造成重大損失的主要天氣氣候事件為降水、洪澇和山體滑坡。極端降水事件不斷增加,這證實了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加速的科學預測結果。
非洲大陸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在2015年所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前10個國家中,非洲就佔4個:莫三比克(第一)、馬拉威(第三)、加納和馬達加斯加(並列第八)。
非洲東南部的強烈季風導致暴雨事件頻發,從2014年12月開始一直持續到2015年1月,暴雨對基礎設施、農業和糧食安全產生了災害性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16年適應差距報告》指出,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不斷加大,全球氣候變化適應成本很可能會比當前預測的高很多:到2030年可能高出2至3倍,到2050年可能高出4至5倍。因此,加強減緩行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2℃以內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減少極端事件帶來的損失。
「德國觀察」是一個致力於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獨立環保機構,其總部設在德國波恩。該機構致力於促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公平貿易和環境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在糧食和農業政策、氣候變化和企業責任方面。憑藉其在德國、歐洲以及國際層面上超過20年的能源和氣候政策經驗,「德國觀察」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資源整合能力。
(來源:Germanwatch 編譯:吳鵬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