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國新說唱》我學會了說唱,看了《潮流合伙人》我能成為潮人嗎?」
在知道《潮流合伙人》這檔節目之前,我並不看好它,單從陣容上來說,感覺就不像是特別專業的亞子,就…僅供娛樂吧。
節目邀請的明星:潘瑋柏有自己的潮牌集合店NPC(可惜生意不太行),而吳亦凡身為多個品牌(比如LV)的代言人,時尚資源和流量是沒話說;每次看到AB都會很跳戲,感覺像是在服裝店裡拍《奔跑吧兄弟》,這組藝人的潮流擔當真的不在女子組裡,甚至覺得她倆的存在有點雞肋。幾個藝人加起來,除了有能給贊助商、金主爸爸們帶流量吸引消費之外,其實也沒有特別大的作用。
耐著性子把這檔節目從頭追到更新,也就那麼回事,如果不是為了寫文章的話誰願意看。
吳亦凡和潘瑋柏坐鎮的愛奇藝另一檔節目《中國新說唱》(《中國有嘻哈》),帶來了「全民說唱」的現象,那麼《潮流合伙人》能帶動全民潮流意識嗎?
帶不動!
首先,這個節目的內容和主題契合度不高,有很多時候都在跑題,明星們聚在一起做飯、吃飯,打遊戲、聊天佔據了大半的時間,所以,這到底是「潮流合伙人」還是吳亦凡領銜的「與吳戴珊一家同行」?
我們是來見識什麼叫「潮流合伙人」的,不是來跟明星學做菜,看明星打遊戲的!
《潮流合伙人》看起來是圍繞吳亦凡等人如何在日本經營一家潮流集合店or買手店,工作日常內容展開,感覺就像是在「過家家」。至於節目中的營業額是真實數據還是做假,客人是真實吸引還是群眾演員,這不得而知。
這檔節目的無聊程度從它的熱度和收視率上就已經反映了,這是真的想好好推廣潮流文化還是做樣子鬧著玩?或者就是吸引贊助,互相引流圈錢,忽悠人傻錢多的小年輕兒?
其次,節目的時尚度和專業度都不足以起到帶動潮流文化的作用。
最多只能增加在節目中出現的服飾及品牌的知名度和銷量,相當於每周2段長達3小時的廣告,最終受益的只有贊助商,而並不是潮流文化。
相比較《新說唱》和《有嘻哈》,節目組會專門標示說唱相關知識點,字幕君計數的韻腳和普及的小知識,使得很多看過節目的「說唱文盲」對於說唱文化都會有那麼一星半點的了解,甚至自學成才以說唱歌手的身份自居,「滿滿的正能量」。
而《潮流合伙人》這檔節目看下來,觀眾不會有特別實際的收穫,頂多知道一兩個牌子,或者種草一兩件潮流單品。縱觀節目裡給到潮流單品的鏡頭,很少會有特別標註品牌和購買途徑,鏡頭時間也是一閃而過。可以看到明顯標示和足夠時長可以看清款式的,就是贊助商們的衣服,比如馬克華菲,就有很多人看過之後很疑惑:「我爸去商場買西裝的牌子居然也能上《潮流合伙人》?!」
最開始很多人對於這檔節目的期待是,「看了是不是可以讓我也變潮變酷?」,至今節目已經播出了8期,每一期都看下來的你,有什麼潮流心得收穫嗎?
沒有吧!
BTW,友情提醒:不要模仿他們節目中的穿衣,如果沒有人家的顏值根本穿不出人家的效果,不建議輕易嘗試。
世界上根本沒有挑人的衣服,只有挑衣服的人,好看的人給個麻袋套上都好看,反之……你品,細品!
最想吐槽的,莫過於《潮流合伙人》節目的時尚專業度真的是…嘖嘖嘖,如果店員不是明星,她們日常對話放在日常裡,基本上就是萬達裡面太平鳥或者傑克瓊斯的日常再現,完全沒有高大上的感覺!親民也親民過頭了吧,甚至有時候會覺得有那麼一丟丟的Low…
本來這套「開店接客」的服裝店基本操作毛病不大,但這麼樣全明星陣容的一家店,看客們肯定會提高期待值,以這個角度去評價的話,就會有失望的感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不過不得不說,老吳在《潮流合伙人》裡面的人設真的很討喜,頭腦冷靜,銷售能力強,對待顧客親和可愛,對待店員關愛和培養兼備,是一個非常合格的主理人。
畢竟人家混跡時尚圈這麼多年,又是給Burberry走秀又是給LV代言,前前後後看過的秀也不少,人長得帥,流量頂級能帶貨,每次出席活動的穿搭也有模有樣,私底下把VANS當拖鞋踏的畫面就自動屏蔽掉吧。
《潮流合伙人》唯一對於潮流文化推動的作用,就是讓更多人看到了買手店這一形式是如何運作的。
節目裡他們經營的這個店呢,科普一下,其實就是一家潮流品牌為主的買手店,或者叫做集合店也可。
度娘百科:買手店是一種由歐洲人開發的商業模式,也被稱為買手式經營。意思是指以目標顧客獨特的時尚觀念和趣味為基準,挑選不同品牌的時裝、飾品、珠寶、皮包、鞋子以及化妝品等商品,融合在一起的店面。在我國,這種店鋪大多位於商場內,是一間獨立的店中店。在歐美,這種店鋪以街鋪形式為主,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買手店在國內普及的程度並不高,而且總有一些魚目混珠的存在,讓很多人對於買手店這個概念並不是很明確。
在北上廣,專業買手店發展的算是比較成熟了,有如北京SKP、上海連卡佛這樣的「買手制商場「,也有像在上海的巨鹿路、長樂路、富民路上的很多各具特色的獨立門面買手店。而在其他城市,買手店才剛剛起步,零零星星甚至根本沒有。
而很多地方所謂的「買手店」,僅僅只是叫買手店而已,可能覺得這個名字比較新鮮就拿來唬人,打著買手店的旗號,賣的其實就是幾十倍進價的批發市場檔口貨罷了。
作為消費者,如何擦亮眼睛拆穿「真買手店」和「掛羊頭賣狗肉的檔口貨買手店「呢?
第一步,觀察品牌風格是否有相對的統一。過分近似或者風馬牛不相及就可能有問題。
第二步,簡單詢問店內品牌,如果店員能準確的回答店內品牌的來歷和風格,或者底氣十足的拿出資料等來介紹店內每個品牌,就是真買手店。沒有來得及問或者不好意思問的話,就看這家「買手店」的客服或官微日常有沒有對於店內合作品牌的介紹,你就知道了。如果都是來路不明身份含糊不清,無從考證的品牌,就是假買手店的概率很大。
也有一些服裝品牌,自己旗下有幾個支線品牌,集合在一起售賣,也稱之為買手店(就是為了新穎點有噱頭罷了),其實本是同根生,這一點從官網途徑了解就能區分。
當然,還有這樣一類買手店,是以能叫得上名字的奢侈品、潮牌為主的,要小心區分是真買手店還是A貨高仿的冒牌貨店,這個的區分難度就有點大了,你得會鑑定正品才有辦法區別。
《潮流合伙人》裡這家買手店,有一個大的貨品倉庫,由明星們選擇款式給店裡挑款進貨,這一過程就很像是買手店的買手們給店裡訂貨的過程。而日常的陳列、銷售、顧客接待、業績總結、盤點等,就是一家服裝店或者說買手店的日常,還是比較真實還原的。
對於從事服裝行業的人來講,這檔節目看著就像是在看過家家,也是一些店鋪日常的縮影,會覺得有點親切。也許會有人受到啟發,有樣學樣,模仿著也開起了買手店。不過全民開買手店門檻有點高,不像「全民說唱」那麼簡單易學。
除了衝著自家愛豆追更的觀眾,更多的人看《潮流合伙人》基本上沒什麼實際的收穫,就是看個熱鬧。如果聽這個節目的名字以為自己看完可以學上一招半式的成為潮人,那就別想了!看完《潮流合伙人》也想開店?把自己勸一下,就不要爭當「潮流禍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