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6日消息(記者賈立梁 寶音)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每到農曆新年,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貼年畫,辭舊迎新,忽然想起那首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日符」通常這麼做都是寄予對於新年的期望與祝福。年輕一代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也在注重如何求新求變,力求在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能夠大膽加入一些時尚和現代的元素,設計出比較時尚感強、同時又充滿活力的一些年俗的產品。
富貴有魚、九子喜圖、五子奪蓮、連年有餘、金玉滿堂、福壽三多......走進中國年畫的代表地天津楊柳青,紅彤彤的吊錢、金燦燦的福字讓這裡的年味撲面而來。在王洪國的年畫店裡,掛滿了各種題材的年畫。每一張年畫依舊秉承著作畫的傳統技藝,勾、刻、印、畫、裱五大工序,嚴謹、講究。但傳統題材和表現手法不符合年輕人的口味,80、90後的家中不願再掛上意求「多子多福」、「吉祥有餘」這樣的傳統年畫了。
王洪國說,小時候家中都有大水缸,水缸旁邊掛上鯉魚,就是楊柳青的代表作之一。現在水缸都沒有了,家家戶戶都是自來水,這個風俗自然也就沒有了。針對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消費習慣,王洪國開始在內容上做改變,他瞄準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將年畫元素嵌入工業製造品、日常生活用品中。比如,鬧錶上畫著萬象更新的圖案、餐盤上套印著五穀豐登的年畫。王洪國看來,這些嘗試加深了年輕人對春節傳統習俗的認識,也是對楊柳青年畫的傳承和發展。
不同於以往紅紙上黑色或金色文字的簡單春聯,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個年輕人團隊,將卡通、手繪、年謠等元素融入其中,創作出了手繪春聯。春聯上猴子的卡通圖案淘氣可愛,裡面融入了牡丹、祥雲、魚、荷花等傳統吉祥元素。上面還印著臘月年俗歌謠,從「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接玉帝;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一直到年三十,掛燈籠。」 每一句兒歌都有對應的手繪圖,活靈活現地講述了中國傳統年俗故事。
負責手繪的女孩,叫楊靜,也被大家稱為「熊貓大嬸」,這位「大嬸」因為每年採購年貨對市場上的春聯感到不滿意,就想自己畫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春聯。裡面的元素既跟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又有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時尚元素,傳統和現代在春臉上得到了結合。
「熊貓大嬸」的姐姐楊虹,負責手繪春聯的推廣和宣傳。楊虹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訊方便了,年味卻越來越淡了。他們希望能用這種新鮮的方式,讓傳統的年俗不被人們遺忘,更好的被年輕人和孩子們接受。 楊虹介紹,有些春聯上畫了小孩放鞭炮嚇走年獸,體現了中國春節的習俗由來,這些年俗知識通過春聯得到了普及,希望能夠提升人們對過年的儀式感,重拾過年的喜慶感覺。
現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融入到了中國過年的喜慶中來。在安徽省,就出現了針對這些外國朋友私人訂製的英文春聯——市民陶正正親手給外國友人eric貼上春聯,這個春聯上寫得確是英文。上聯是study hard work hard make money more and more。就是說讓大家學習努力工作,努力賺更多的錢;下聯是eat well sleep well have fun day by day,意思就是說吃得好,睡得好,天天開心。橫批用了gelivable(給力),希望大家來年再接再厲。
這樣的一幅對聯,是陶正從淘寶網淘來的,售假55元人民幣,陶正說,陶正說就衝著這手寫,私人訂製的份兒,每一副春聯都是獨此一份,這價格,絕對值了:「因為我本身是外語專業的嘛,平時在外面的那個工作結交圈子,也有外國的一些朋友,他們過年就不能回自己的這個家鄉,那就在我們這過年。我說,怎麼辦呢?怎麼給他們過一個喜慶年,然後又加上他們自己外國的文化,在網上一搜,就找了一個定製這個外語春聯的這一家小店,他們就覺得很新穎。 」
有創意有新意的春聯,既可以看的懂,而且又有新年的味道,對很多外國友人來說,這是入鄉隨俗的新年味兒。外國友人eric對記者說:「在中國過年,貼對聯,很有意思!猴年大吉,恭喜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