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杭州兩萬多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馬上就要為一種「神秘小動物」集體發狂。這一神秘動物就是蠶寶寶,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有一項規定動作就是要孩子們養蠶,觀察蠶的一生。這項作業對家長的難度就是要在全城搜索蠶寶寶的口糧「桑葉」。
桑樹的嫩芽 剛吐出就被摘光了
黃女士的女兒,今年讀三年級,這個學期,學校科學老師給她女兒發了鳳仙花、蠶豆、綠豆的種子,另外還有一張紙,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蠶寶寶卵。黃女士像藏寶一樣的,把蠶寶寶放在了冰箱裡。天氣冷,暫時還不能把蠶寶寶孵化出來。黃女士和同學家長商量了,等天暖和再說。
「蠶寶寶的卵一發下來,家長群裡就有人在擔心桑葉了。杭州主城區三年級學生有兩萬多,這麼多人養蠶寶寶,桑葉會很缺,去年小區邊上有一株桑樹,嫩芽稍微吐出一點,立刻就被摘光了。」黃女士說。
昨天,我們問了7位三四年級小學生家長,他們都說孩子接到了養蠶寶寶的任務。而一位小學四年級孩子媽媽,更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吐槽——「杭州人,只要家有孩子讀過三年級,誰家會沒養過蠶寶寶呢?說起蠶寶寶,誰家沒點瘋狂的往事啊。」
這位媽媽說,他們家養蠶寶寶是去年4月份,女兒的作業。剛孵化出來的蠶寶寶,就像針尖大小,用牙籤或者羽毛轉移蠶寶寶的時候,稍微不小心就被戳死了。
慢慢地,蠶寶寶長大之後,就要開始為「口糧」發愁。「我們學校老師還好,發了蠶寶寶的卵後,定期會給學生發一些桑葉,我們女兒每次都會小心翼翼擦乾,然後放進保鮮袋裡,保存在冰箱中。擦乾是為了保存得更好一點,蠶寶寶吃了也不會拉肚子。
「不過,老師給的口糧也是很有限的,蠶寶寶大起來後,吃起桑葉胃口很好,都有沙沙聲,所以自己還要想辦法。家附近的一個小區有棵桑樹,爺爺奶奶經常去薅羊毛——其實就是去偷桑葉了。後來我們還通過萬能的某網購平臺買桑葉,不過,也是有點不放心,桑葉都不大新鮮,班裡還有同學的蠶寶寶吃了網上買來的桑葉,遭遇『滅門慘案』的。所以我們買了桑葉之後,都要洗過,然後晾乾,再保存起來。桑葉價格倒是不貴,20多塊錢有一千克左右吧。買來之後,幾個同學可以分一下。
「那時候為了找新鮮桑葉,真的是兩眼放光啊。三八節出去搞活動,看到野外的一棵桑樹,恨不得撲上去立刻採。還有家長,打車去石橋路上的農科院,偷偷採摘桑葉。」
找桑葉雖然苦 但收穫更大
吐槽之外,收穫也不少。幾位家長說,養蠶寶寶,不僅是一個科學觀察,也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生命教育。
有位家長講了個小故事——女兒餵養蠶寶寶時,把一隻蠶寶寶落在了紙盒外面,不小心踩死了,孩子人生中第一次面對了生命的消失,害怕、自責了好長時間,哭了好久。
「幸虧前兩天剛看過《生和死》,我解釋了蠶寶寶會在她心裡活很久,再教她餵養蠶寶寶要更加細心,引申到爸爸媽媽把她養大不容易,女兒終於淚止。這個教育的過程對我們也很有觸動。」
胡先生家的女兒,今年讀三年級,也收到了老師發的蠶寶寶卵,去年,他已經讓女兒養過蠶寶寶。「女兒挺喜歡,平時我們主要是靠女兒自己照料蠶寶寶,寫觀察日記,這也是培養她的責任心,對女兒也是一種鍛鍊。今年打算繼續好好養,為了養好蠶寶寶,我還在院子裡種了一棵桑樹,不會再為缺少桑葉擔心。」
三年級下還要種鳳仙花
除了養蠶寶寶,三年級下學期的同學們,科學作業還要種鳳仙花。
昨天,杭州一民辦小學的學生家長「快樂媽媽」說,今年開學,除了蠶卵,學校老師還發了鳳仙花、花生、綠豆、蠶豆的種子。老師規定,鳳仙花和蠶寶寶是必須得做的作業。我們的蠶卵不小心丟了,這兩天我們在淘寶上買了蠶卵,還是五彩的蠶,女兒很期待。不過最近天氣冷,蠶卵還在冰箱冷藏著。
「快樂媽媽」說,這個學期,科學實驗多了很多,但女兒還是很開心的,她拿來了花盆、玻璃碗,分門別類地種了下去,一顆種子也不肯浪費。3月8日,鳳仙花種子種下去,到了3月17日,也就是上周六清早,鳳仙花冒出了小小綠芽,女兒興奮得不得了。「她爸爸好不容易周末可以睡會懶覺,都被孩子狠狠地搖醒了,就為了宣布鳳仙花發芽了,她爸爸一臉的敢怒不敢言,我在旁邊看得笑死。」
昨天,「快樂媽媽」還給我們看了她女兒的其他成果。一隻玻璃碗裡,幾張餐巾紙吸滿了水,幾顆花生在上面,已發芽,長出了三四釐米的葉子。
另一團溼潤的餐巾紙上,四五顆蠶豆已經發芽,長出了綠色的葉子。這段時間,女兒每天都按照科學書本上的要求,記錄生長的數據。
「我們女兒從小就喜歡做些小實驗。這些植物種子大部分是女兒自己完成,我有時候也會動手幫忙,也是補點童年樂趣。我們儘量讓孩子自己動手,有時候不太完美的作業我們也交上去了。」
抓來的蝌蚪都變成了癩蛤蟆
春天除了養蠶寶寶,種鳳仙花,很多小學生還喜歡養蝌蚪。「這只是拓展性作業,不硬性規定,但是孩子們的勁頭都很大。」一位家長說。
昨天,汪女士給我們看了她兒子剛抓來的蝌蚪,烏黑的蝌蚪,放在一個藍色大水桶裡。汪女士無奈地說,別看蝌蚪現在看上去萌萌的,但其實這些都是癩蛤蟆。
「去年兒子也到小區附近的溝裡抓過蝌蚪,10多個蝌蚪,放在小魚缸裡,兒子當個寶一樣。慢慢地,蝌蚪長出了後腿,身體的顏色也變了。我的天啊,這哪裡是什麼蝌蚪,都是癩蛤蟆。我在朋友圈裡發了,大家都說,看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但兒子死也不肯把這些蝌蚪放掉。最後,蝌蚪變成了小癩蛤蟆在家裡蹦來蹦去。」
吳女士也給兒子養過蝌蚪,她說,身邊很多朋友孩子在養蝌蚪,我突發奇想也給兒子養一個。還是回湖州老家時,才抓到了一個蝌蚪,像個寶一樣裝在礦泉水瓶子裡,帶回杭州。過了10多天,突然發現,蝌蚪身體顏色變了,還長出了腿來,原來是癩蛤蟆,馬上就扔掉了。
九蓮小學科學老師鄭海華說:「以前也有學生抓來過蝌蚪,我們不提倡同學們去養蝌蚪,因為蝌蚪是比較難養的,自來水氧氣少,養不活,蝌蚪不同時期吃不同的食物,小學生也搞不清楚,最後很容易養死掉。很多家長和同學搞不清楚癩蛤蟆蝌蚪和青蛙蝌蚪的區別。其實我們見到的純黑色的蝌蚪,長大後都變成癩蛤蟆。而比較少見的身體偏灰色的蝌蚪,以後才會長成青蛙。」
三年級開始
學生要親眼看看動植物的一生
長江實驗科學科目的胡老師說,三年級開始孩子確實要觀察很多動植物。比如養蠶寶寶,是三年級下學期科學課第二單元的作業,從卵孵化開始,到一齡蠶,不斷蛻皮,不斷成長,最後變成蠶蛾的過程,全過程要60天左右。這是要讓同學們能直觀看到動物的一生。相應的,第一單元,要同學們種鳳仙花,是要記錄植物從種子到發芽,到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
「三年級上學期,同學們都學過了動植物的一生,知道會出生、發育、死亡。三年級下學期是讓同學們親眼能看到動植物一生的變化。相當於植物選了鳳仙花作代表、動物選了蠶作代表。這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同時也是在鍛鍊孩子的觀察探究、動手能力。」
胡老師說,至於觀察蝌蚪,三年級課後作業有涉及,學生自己有興趣可以去觀察,沒有硬性要求。包括種蠶豆,也是選擇性的項目,同學們可以按自己興趣來決定做不做。
「等氣溫達到15攝氏度到20多攝氏度,就可以養蠶了。至於蠶寶寶口糧『桑葉』的問題,據我所知,大家都是相互分享自己的桑葉。桑葉有的是網上買來的,有的是小區附近採摘到的。總之,對於養蠶,同學們都還是非常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