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外寒風陣陣,棚內溫暖如春。初冬時節,走進位於祥符區西姜寨鄉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園三片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嶄新的農文旅融合新畫卷——
愛思嘉魚菜共生產業園大棚內,一個個盛滿水的魚屯排列整齊,鱸魚、石斑魚在魚屯中遊弋,淺水池中種植槽內的各類蔬菜長勢喜人,魚在菜中長,菜在水中生;智慧農業大棚裡,綠色秧苗茂盛茁壯,多彩番茄碩果纍纍,荷蘭黃瓜滿目蒼翠,可升降軌道車穿行其中;愛思嘉嘉年華主題場館內,慕名前來參觀的遊客在一步一景中感受鄉村振興成果,領略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
兩年來,作為我市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的主戰場,祥符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堅持規劃先行,持續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大力推進「三產融合」「三鏈同構」,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和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切實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做好「六穩」「六保」提供堅實支撐,為實現鄉村振興夯實基礎,探索出了可複製可借鑑可推廣的鄉村振興「開封經驗」。
西姜寨農民豐收節。
農文旅融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9月22日,全省乃至全國聚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活動在西姜寨鄉西姜寨村拉開帷幕。一場彰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三農」盛會,既全方位展示了我市以西姜寨現代農業為代表的鄉村振興豐碩成果,更催生了我市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匹「黑馬」——
愛思嘉農業嘉年華項目,從開工到運營不到180天,從3A景區授牌到正式營業僅用了8天,國慶中秋假期接待遊客量突破15萬人次,實現了300萬元的旅遊收入,創造了轟動業界讓人為之驚嘆的奇蹟。
作為我市產業融合的示範和農文旅研結合的典範,愛思嘉農業嘉年華項目的異軍突起,充分說明農業更需要科技賦能,現代農業高科技的吸引力和「吸金」能力由此可見一斑。蔬匯高科、汴州糧倉、花開盛世、扶正本草、果趣農樂、汴都水韻6座主題場館,一路走來,足以讓遊客充分領略13條現代農業產業鏈的融合,目睹或體驗到2000餘種現代農產品、300餘項高新農業技術、200餘項產業模式、100餘項先進農業裝備帶來的獨特魅力,很多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就連幹了一輩子農活兒的農民都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西姜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成功實踐,得益於祥符區牢牢抓住了我市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的歷史機遇。
2018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先行先試,開啟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探索鄉村振興「開封路徑」。開封鄉村振興「1+6」示範帶位於開港經濟帶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和鄭汴港協同發展核心區,包含朱仙鎮鎮區和15個村,佔地56.69平方公裡,覆蓋人口3.68萬人。僅祥符區境內就涉及1鎮11村,佔地46平方公裡,祥符區成了當之無愧的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主戰場。
所謂「1+6」,即「1個戰略,6個示範」。「1」是指堅持1個戰略,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和城鄉融合的制度保障體系,堅持五個振興。「6」是指推進6個方面的示範探索,即規劃引領示範、產業融合示範、環境整治示範、文化振興示範、鄉村治理示範、改革創新示範。
作為傳統的平原農業區的祥符區,如何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祥符區三面環抱開封主城區,位於開封市中心城區南邊,距開封市中心僅7公裡,古稱祥符縣,自秦置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廣闊的農村地區資源豐富,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村集體建設用地可盤活利用的空間較大。優良的鄉村歷史文化再加上離主城區較近的地理位置,使其發展休閒農業和文創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祥符區因地制宜,以促進產業融合、產業興旺為重點,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出祥符區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徑。
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祥符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產業融合示範」這個定位,抓牢「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做足「農」的文章,深挖盤活「文」的資源,培育「旅」的品牌,強化科技支撐,發展研學體驗,形成了「農業+文化+旅遊+科技+研學」的融合發展格局。
初冬時節,按照慣例已經是旅遊淡季,但朱仙鎮啟封故園內卻是另一番景象,前來研學的中小學生旅行團隊絡繹不絕。朱仙鎮啟封故園以木版年畫、古法造紙、毛筆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體驗為載體,充分挖掘歷史和文化資源,打造開封獨具特色的研學品牌。在暑期研學高峰期,朱仙鎮啟封故園迎來的規模最大的研學旅行團人數多達2000人,成功入選「全國十大研學基地」。
盤活文化和農旅資源,留住美麗鄉愁。祥符區充分挖掘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特色,搜集、整理開封特色農產品相關農事體驗、歷史典故、傳說等,進一步激活文化記憶,讓人們能夠望山見水、鄉愁可寄。精心建設的朱仙古鎮、西姜寨「好人街」、精品民宿群、體驗農業、鄉村樂園、建業大食堂等,深深吸引了八方賓客的目光。
7月25日,2020中國三農發展大會暨三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市委副書記秦保強以《堅持五大振興 突出農文旅融合》為題,圍繞開封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作了典型發言。他指出,兩年多來,開封持續推進五大振興,突出農文旅融合,大膽探索實踐,鄉村振興「1+6」示範帶已成為全市「三農」優先發展引領區、全市鄉村振興示範區和全市產業扶貧基地。
祥符區新園五色草花木有限公司種植基地。
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主體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受益者。「我們在鄉村振興模式探索中,注重規劃引領,堅持頂層設計和底層突破同步。」祥符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彥濤說。
祥符區依託農道聯眾、河南大學等國內一流規劃團隊做整體規劃。做好規劃,不急於全面鋪開,而是先在村裡搞試點,讓農戶來評判這個規劃是否符合區域的人文歷史和生產生活方式等風俗習慣,讓鄉村振興規劃更有人文關懷,更加「接地氣、聚人氣、可操作」。
乘著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的東風,祥符區以資源為「新郎」、資本為「新娘」,讓「資本下鄉」參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通過政府、企業、群眾「大合唱」的方式,聚集各方力量,推動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在鄉村匯聚。
祥符區探索採取「政府獎補、企業租賃、合作投資、參股分紅」等方式,實施精品民宿打造、美好住家戶建設、美麗庭院改造三項工程,廣泛吸納群眾參與。如,精品民宿採取租賃模式,由收儲企業一次性付清,房屋收儲改造後交由運營公司統一管理和運營,運營收益由運營公司和收儲企業共同分配,租賃到期後房屋無償退還農民,也可根據農民意願,繼續籤約合作。
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中,祥符區始終堅持農民主體,通過實施民宿改造、農業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帶動等,讓農民有資產收益、勞動報酬、租金收入、共同經營收入、集體分紅收入等,實現增收,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
祥符區探索採取「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財政扶貧資金項目+農業龍頭企業+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等模式,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愛思嘉魚菜共生產業園利用周邊31個貧困村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專項資金610萬元建設高效農業大棚,大棚建成後按照總投入資金的12%作為租金支付給31個貧困村。園區全部建成後,能夠帶動周邊650戶貧困戶約2000人就業,同時,群眾還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多種方式實現增收。
如今,藉助開封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機遇,祥符區農村產業煥發勃勃生機,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開封經驗」(開封鄉村振興「1+6」示範帶建設)榮獲2019年中國「三農」創新榜大獎。
祥符區劉店鄉的「萬畝菊花扶貧基地」工人們正在採摘萬壽菊。通訊員 譚豫增 攝
種下「風景」贏來「錢景」
你吃過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種出的荷蘭黃瓜嗎?
在西姜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大棚,一幕「現代化十足的」場景格外吸引眼球——個頭幾乎沒有差別的小黃瓜掛滿瓜藤,澆水施肥僅靠一臺環控電腦控制。「一平方米可以採摘30公斤小黃瓜,脆爽不澀口,在我市大超市賣到16元1公斤。3座棚年產350萬公斤,一年就一茬,終年生產,從種到收30天,夏天一棵藤上最快3天就能摘一個。」愛思嘉農旅公司副總裁付娟如數家珍地說。
據介紹,目前該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建成文洛式玻璃溫室智慧農業大棚3座,大棚內的傳感器實時搜集溫溼度、土壤水分等各種數據,並傳輸到控制室電腦系統中。對比此前人工預設的蔬菜最佳生長參數,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就能自動調節大棚內的溫、光、水、氣、肥等,滿足植物用養分的最大需求,保證蔬菜始終處於最佳生長狀態,實現了標準化、流水線式生產綠色高效農產品,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工廠」。
大棚內,定植的番茄苗長勢喜人,成串的多彩番茄掛滿枝頭,煞是喜人。種菜的工人均來自周邊村莊,經過專業培訓後上崗。「冬天地閒人不閒,在大棚裡幹活兒不冷不熱,也不耽誤回家做飯。秋後就來這裡上班了,幹了三個月,一個月能拿2300元工資,在家門口工作的感覺太好了!」正在給多彩番茄盤繩頭的西姜寨鄉武拐村村民霧金鳳告訴記者。
誰說搞農業不掙錢?乘勢而上,借船出海,思路一新天地寬。
推動「三產融合」「三鏈同構」,提升農業附加值和競爭力。祥符區西姜寨鄉依託「開封縣花生」這一農產品地理標誌,建設花生現代農業產業園,延伸產業鏈,憑藉把花生從果到殼「吃幹榨盡」,祥符區以100%的綜合利用率打造了「秸稈、花生殼、花生衣、花生葉、花生蛋白、花生肽」一條龍的百億級產業集群。提升價值鏈,拿出1000畝土地在西姜寨鄉進行國家高油酸花生基地建設。去年9月6日,農業農村部農技推廣中心全國高油酸花生基地現場觀摩會在園區內舉行。打造供應鏈,推進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批發市場、電商企業、大型超市等市場主體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使「小生產」對接「大市場」。
依託「十鏈百園千基地」,將產業扶貧基地打造成為產業興旺高地。在祥符區劉店鄉,萬畝菊花扶貧基地採用「銀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新型模式流轉土地1.2 萬畝,依託劉店鄉44個專業合作社,通過「優質品種的培育+苗圃銷售+精深加工+扶貧基地+貧困戶+生態旅遊+菊文化」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吸納普通農戶和貧困戶入社,以土地流轉、育苗、種植、採摘、加工等,帶動1409戶貧困群眾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種莊稼」與「種風景」相結合,逛產區如同逛景區,逛田園等於逛公園。祥符區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著力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實現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全媒體記者:焦宇煒
圖片:開報集團全媒體
原標題:《【「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這樣走過】祥符區:走出鄉村振興「開封路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