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智美圈」,專注美容整形
學習,從「智美圈」開始
吸脂術第一次引進歐洲是在18世紀70年代中期,其引進者為羅馬的Fischer和巴黎的Illouz。1981年,Teimourian成為描述其吸脂手術經驗的第一個美國人。當時的吸脂術是與乾燥技術聯合使用的,那時還沒有腎上腺素稀釋溶液或利多卡因皮下局部浸潤麻醉技術。應用乾燥技術時術中失血量很大,而且只有少量脂肪可以被安全地吸引出來。1987年,Klein描述了腫脹技術,在皮下組織中注射大量利多卡因和腎上腺素,而後再進行負壓吸脂。利多卡因使用之後即可在局麻下行吸脂術。腎上腺素具有收縮血管的藥理作用,不僅可以加快吸脂速度,而且可有效控制出血量。超聲吸脂術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引進,這一技術促進皮下脂肪的液化並加速大塊脂肪的去除,包括纖維化程度較高的脂肪也可以被吸收。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電吸脂術開始發展起來。此技術與超聲吸脂術優點相似,但由低電流所引起的副作用更小、併發症更少。雷射吸脂術在2005年發展起來,而且可以用於緊膚治療。關於雷射吸脂的相關結論仍然需要更多證據加以支持。
在1990年後,進行吸脂術的患者數量劇增,該術式也成為美國最為普遍的整形手術。但是當時對於該手術操作的生理學基礎的理解並不透徹,手術例數及術中吸脂量的增加導致了吸脂術的早期死亡率和術後併發症發生率的增高。美國整形醫師學會患者安全委員會針對此問題發布了2004年吸脂手術操作指南。隨著我們對於吸脂術相關的生理學和安全性理解的加深,吸脂術成為各項大型整形手術中併發症發生率最低的術式。吸脂術常與腹壁成形術和隆乳術聯合施行,而且由於腫脹技術的出現大大增加了聯合手術的安全性。
·仔細詢問病史,包括體重變化,懷孕史和飲食紊亂情況。
·評估骨骼肌肉系統,判斷其體態、脊柱有無側突、整個身體線條、體型。注意身體有無不對稱之處,若存在不對稱,需要向患者指出來。
·判斷脂肪堆積最為嚴重和脂肪分布不均之處。局部脂肪過度堆積以及分布不均勻可增加吸脂效果的顯著性。相反,無論患者肥胖與否,只要出現脂肪分布過於彌散的情況,就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評估皮膚張力及彈性,檢查有無皮膚鬆弛、皮膚細紋及凹陷、脂肪球以及皮膚皺褶。在所有可能接受治療的區域評估脂肪厚度,使用的方法是指捏法,患者可以有意識繃緊測試區下方的肌肉,也可以在肌肉鬆弛狀態下進行。
·評估治療區域的吸脂量。
·計算確保手術安全以及術後穩定恢復的吸脂量。
·囑患者取立位及水平位,評估患者腹部肌肉是否存在薄弱處,是否存在腹壁疝。
·評估患者的期望值。目標是改善體型而不是使體型完美無缺。需要告知患者:吸脂術是改變身體比例的較為理想的塑形技術,但不能有效地減輕體重,也不能代替健康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
皮下脂肪可分為淺層和深層組織,如髂峰等組織附著區,可將脂肪組織分為脂肪球。當腫脹技術應用到吸脂術中時,將液體灌注到皮下間隙,在皮膚和肌肉組織之間創造了一個吸脂術的安全操作空間。皮下間隙內不連續負壓吸引可以吸出附著較鬆散的脂肪,只留下細小的神經血管束及皮膚筋膜與肌肉的連接。真皮的彈性及真皮下筋膜的連接性決定了重塑皮下組織形態後皮膚的緊緻程度。沒有證據能夠顯示皮膚的緊緻程度與某種特定的塑形吸脂方法有關(單純吸引式吸脂術,超聲吸脂術或雷射吸脂術)。手術效果取決於術者的手術技巧及患者的組織彈性,而非技術本身。
圖59.1A~C,皮下脂肪的藝術性表現。A,皮下淺表和深層的脂肪被包含血管神經束的索條貫穿。B,吸管抽吸部分脂肪後的皮下空隙。注意管道的形成和血管神經束的保留。C,癒合後空隙塌陷,外形縮小。(Redrawn with permission from Pitman GH.
Liposuction and aesthetic surgery.St.Louis: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1993,p.60.)
為了獲得滿意的手術效果,需要研究身體美學的解剖學,這點至關重要。性別不同,解剖結構也大不一樣。年輕女性呈現沙漏式曲線,臀肩比例均稱,腰圍小於臀圍,雙大腿內側分別有可見略微凸起的曲線,兩大腿之間的接觸面很小。雙大腿外側也有一曲線,並與臀部的曲線相延續。而年輕男性的最小腰圍也小於臀圍,但其臀腰差小於女性。
吸脂術的核心就是真空負壓吸引脂肪。吸脂術利用脂肪組織的相對低密度這一特點,在真空吸引時脂肪先被吸走,而韌性度高的纖維基質(包括神經血管束)則完好無損。神經血管束的網狀結構可以繼續為上層皮膚及相關的皮膚附屬物供血、供氧。
單純吸脂術主要依靠術者手臂做活塞式運動,使空心管在皮下脂肪內穿梭。空心管與消毒的活動管相連,進一步與吸引裝置相接。脂肪組織經空心管近管頭處的開孔而被吸走。而空心管本身的穿梭活動也對脂肪組織進行剝離,經真空吸脂管將組織吸入收集容器中。
抽吸器要提供29mmHg的負壓。這種程度的負壓足以將水汽化為水蒸氣。水蒸氣的流動速度比液態水快,能夠加快有效吸脂的速度。收集容器應該配有刻度,以測量每個部位的吸脂量。
我們習慣使用電動吸脂的模式,但是用其他吸脂模式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電動吸脂是以電動機或氣動機給吸脂管提供振動。吸脂管管頭以3000次/分的頻率往復振動,其振幅為2~3mm。這一低能耗系統是無具損傷性的,可以加速吸脂管穿過組織,其阻力更小、準確性更高。該系統的缺點是它比傳統儀器笨拙,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振動和噪聲可能會比較煩人。
我們已經開始使用高能超聲系統和高能雷射系統對脂肪細胞進行處理,然後再進行吸脂。但是我們發現這些儀器並沒有什麼顯著優點,反而延長了操作時間,並增加了手術風險。
現有多種吸脂管管頭配置。我們使用的是鈍式三孔管(Mercedes),單排或雙排配置。管腔直徑為2.4~5mm,分別用於軀幹和四肢的吸脂。管腔直徑越大,造成皮膚外形輪廓畸形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吸脂的時間會加長,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組織創傷。一般管的長度為15~30cm。長度越短,越容易操作,可控性越好,吸引速度也越快,而且在彎曲度較大的區域也能更好地避免誤入深層組織(如軟骨),避免管頭損傷皮膚的內表面。長管適合於長直區域的吸脂,如手臂及大腿前側。由於長管的可控制性較差,術者一定要時刻感覺或看到管頭的位置。
對於面部和頸部,需要使用小號套管將外形輪廓畸形的可能性將至最低。常使用直徑為1.8~2.4mm,長度為12~15cm的套管。
術者應在患者皮膚上做好表面標記,筆跡應持續較長時間,勾畫出脂肪團塊的位置和範圍。在皮膚上畫出吸脂量,這直接利於術中操作。在位置不顯著的區域還要標記出切口的位置:或位於身體自然紋理線內,或為朗格線,或一般為衣服遮擋的區域。為了獲得曲線平緩的自然塑形效果,切口宜位於吸脂區域的邊緣,而非該區域之內。
圖59.2A和B,健康、年輕女性的恰當比例。A,正面觀,注意腰部曲線明顯並逐漸光滑地過渡到上至肋骨,下至髂骨的隆起處。
B,後面觀,大腿中上部豐滿而不相觸,臀下皺壁止於中外大腿邊緣。一條短的臀下皺鞭是年輕、健康的重要標準。
圖59.3A和B,健康、年輕男性舉重運動員的恰當比例。A,正面觀,腹直肌可透過薄薄的皮下脂肪看出來。大片肌肉附著於髂峰使得這一區域很豐滿。腰部凹陷存在,但沒有女性明顯。B,後面觀,上半身相對更大些,主要是因為背闊肌發達,骨盆相對女性較小。臀部脂肪較女性少。
圖59.6A-C,等高線標記軀幹下部,大腿內、外側。軀幹後外側的設計標記是為了去除臀部多餘脂肪後,可以突出腰部凹陷。數字表示每個區域的估計吸脂量。
圖59.7患者在手術臺上,環周準備後。小腿的間歇壓力靴(ICB)被套在無菌單內,ICB管也被包在無菌單內並垂下手術臺。
圖59.8A,患者取仰臥位,注意患者身下的無菌單;B,患者取側臥位,治療側腰和(或)臀部。
圖59.9患者仰臥並旋轉骨盆以治療側腰和(或)臀部。如果需要更多的旋轉,助手可站在術者對面,左手放在患者右膝,右手放在患者背部中間,並輕柔地轉動患者身體下部以暴露後部區域。麻醉師也可將患者右臂放在胸前以避免造成右側臂叢牽拉傷。
術中檢測中心體溫,維持在36.0℃(96.8F)。手術開始時,手術室溫度宜偏高,以減少患者熱量損耗。身體上下的發熱毯(Bair Hugger,www.bairhugger.com)可以保持患者體溫正常。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宜術前給予預防措施。
局麻或全麻均可。著者的習慣是,對於小面積吸脂的患者採用局麻,同時要求患者能夠清醒地耐受手術室環境。對於緊張或大面積吸脂的患者,還是推薦使用全麻。
對於多治療區的患者,使用聚維酮碘進行圓形消毒1次,面積要達到所有治療區。單次消毒比術中多次調整體位、多次消毒、多次鋪單的方法要高效。依術者習慣,可以從下述兩種圓周消毒方法中選擇其一。
以消毒單覆蓋手術臺,將患者帶至手術室。手術臺足端再放置一消毒單,將患者的雙腳裹起來。患者清醒時,囑其站在手術臺旁,並用聚維酮碘進行消毒,方式為圓周形。之後助患者平躺於手術臺上。以無菌單蓋在患者之上。雙腳及小腿均用無菌巾包裹。之後準備行麻醉。
消毒並鋪單,患者麻醉後還要將患者翻身,將身體另一面進行對應的消毒。
為了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穿彈力襪或氣壓靴。但消毒時應將下肢和靴、襪一併進行包裹防止其汙染無菌區。
資深作者(GHP)使用的局麻下腫脹液包括:
這個配置的液體每升含有400mg利多卡因。將溶液加熱至體溫,再進行注射,以保證患者體溫正常。對於進行全麻下吸脂術的患者,0.04%利多卡因在術前都有很強的鎮痛作用。術後全身麻醉藥的濃度會逐漸降低,術後給麻醉藥的必要性也會減少。清醒患者局麻時只給予0.04%利多卡因是不夠的。利多卡因的濃度需要更高,達到0.05%~0.08%,才能給清醒患者提供足夠的麻醉效果。最高濃度的利多卡因用於瘢痕區或纖維結締組織區域。注射完成後再等20min,這樣能保證最好的麻醉及血管收縮效果。
組織腫脹擴張時所使用的利多卡因的最高安全濃度為35mg/kg。這個推薦值可信的前提是腎上腺素與其共存。儘管其可靠性已被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但仍未經正式批准。醫藥製造商的說明中依然強調高的安全使用濃度為7mg/kg。低濃度利多卡因適用於全麻及大面積吸脂的情況。
吸脂術所用的腫脹液一般為2~4L。對於小面積吸脂術,注入液與吸出液之比約為2:1。對於大面積吸脂術(吸出3L以上),腫脹液會深入治療區域周圍,所以注入液與吸出液之比接近1:1。
一般不給術中靜脈補液治療,除非需要全身給藥或者血流動力不穩定。患者術中補液一般不超過500ml鹽溶液。n.p.o.超過12h或聯合其他手術者,可能需要在麻醉師和醫師的指導下給予額外補液。大多患者無需補液搶救治療。術後2~10h一般可恢復排尿。
設計患者體位時要達到的目的是要充分暴露手術區域,有利於術中對塑形區域的操作。資深作者(GHP)採用右側或左側臥位以及平臥位來充分暴露各個手術區。位於患者身體之下的無菌Mayo墊料可以用來使患者翻身。為防止頸部以及上肢的損傷,翻身過程應該有麻醉師參與。對於過於肥胖或者急需治療身體背側的患者,取俯臥位或仰臥位更易操作。
年輕作者(DAS)使用的是以下的技術。患者取水平仰臥位,助手將要做手術的臀部和膝部屈曲90°。患者將身體同側骨盆抬離手術臺並將其旋轉約60°以暴露側腹部和背部。助手抬患者臀部,這樣術中患者才可完成骨盆位置的變化。儘量不要對膝部施加壓力,以避免坐骨神經損傷或臀部各個關節的損害。伴有骨創傷的患者,要在清醒時變動體位,並確保患者取舒適的體位。
圖59.10外側大腿標記,相鄰區域以紅色標記切口入路。有箭頭的線表示吸管的走行路徑形成的隧道。隧道密度會在切口區域(紅色)增大,術者應減少吸管頭經過這一區域的次數,以避免接近切口的區域吸脂過度。
圖59.11當在隆起部位吸脂時,術者在前行時應抬高手柄以避
免太深而穿通肌肉或太淺而碰到皮膚。(Redrawn with permission from Pitman GH.Liposuction&Aethetic Surgery.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St Louis,MO.1993:60-62.)
大多脂肪宜從淺筋膜的深層開始去除。若術者希望在淺層操作,則只能用直徑較小的管。將吸脂區域邊緣修薄可以得到過渡區更自然的效果。術者操作吸脂管的幅度要小,動作要輕柔,以活塞活動的方式進行,先拔管再更換吸脂管方向。為避免切口凹陷,術者應儘可能不讓吸脂管管頭碰到切口附近區域。在曲度較大的區域,抬起吸脂管手柄並向前穿入組織,抬起的目的是使管頭在預設的深層平面內,避免皮膚內表面受到管頭損傷。
按照操作慣例,切口的長度為吸脂管直徑的1.5倍。儘管切口越小越好,但是如果切口與吸脂管貼附太緊,吸脂管的來回穿梭也會造成嚴重的摩擦創傷。這種摩擦創傷最終可致組織壞死和切口凹陷,以及色素沉著性瘢痕的形成。必要時可以做輔助切口,以便整個吸脂區域的操作都具有安全性和可控性。
應同時運用若干技術方法來確定每個治療區域的最佳吸脂量。術者應通過術前檢查來對每個區域的吸脂量進行初步估計。吸脂系統本身帶有刻度,故可以將吸脂過程量化,增加吸脂的可控性。當吸脂量達到估計值的一半時,術者應目測並指捏檢測吸脂終點。如果吸出來的組織為血性,則應換到其他吸脂區。吸脂量寧缺勿過,否則手術治療性的凹陷很難再通過治療矯正。
圖59.12下腹部的夾捏試驗。患者左側比右側吸脂量更多些。
吸脂結束後,用5-0尼龍縫線縫合切口,以無菌可吸收棉覆蓋。患者著緊身衣。術後1h,攙扶患者輕輕行走。術後5天拆線,術後3周恢復運動。囑患者在術後恢復期低能量飲食。為減輕水腫,建議低鹽飲食,每日鈉攝入量為500~1000mg,從術前開始,堅持1個月。
併發症分為整形效果欠佳以及醫療和(或)手術併發症。
整形效果欠佳表現最為常見的是脂肪抽吸過度,進一步導致皮膚凹陷和(或)皮膚形態不規則。針對這個問題,有以下預防措施:
·使用直徑較小的吸脂管。
·吸脂量寧可偏少。
·時刻通過視、觸、體積估測法來確定吸脂終點。皮膚表面輪廓不規則可能是由於皮膚彈性差、吸脂層面較淺、脂肪切除過度導致的。
按照上述的「腫脹組織擴張和補液治療」章節中關於補液的現行標準進行操作後,發生補液過量的機率已大大降低。術後即刻發生低血壓的情況並不多見,如果發生則提示補液不足或出血量過大。這種情況需要仔細檢查低血壓原因並積極治療。
局部水腫及瘀斑提示可能有血腫。大塊血腫雖然不常見,一旦發現則要切開並充分引流。持續的活動性出血以及出血量較大時,需要探查傷口並控制出血。
術後感染表現為術後3~4天組織紅、腫,抗生素治療有效。除紅、腫外,伴隨劇痛者提示壞死性筋膜炎,需要早期積極清創處理。
過度吸脂,尤其是在皮膚淺層,可導致局部皮膚壞死。增加對局部解剖結構的認識、仔細設計切口以及手術操作輕柔等,都可以避免深部器官穿孔或神經、血管結構的破壞。
利多卡因有輕度毒性作用(其血清濃度為3~5g/ml),起初表現為焦急、眩暈、疲倦以及皮膚感覺異常。利多卡因血清濃度較高時(5~8g/ml),患者可有視物模糊、噁心、嘔吐、耳鳴、震顫;血清濃度高於8g/ml後可有抽搐、呼吸困難、心律失常及低血壓等表現。治療包括增氧氣通氣量、靜脈給予地西泮、保持血容量、血管收縮藥以及正性肌力藥,視患者的情況而定。
圖59.13A~D,55歲女性,經過吸脂並遺留大腿和臀部側面凹陷。顯示雙側上臀部、腹部和側腹吸脂術及外側大腿、外側下臀部脂肪移植術之前(A,B)和之後(C,D)。
3年經3次手術共移植1100ml脂肪。圖中顯示的是她最後一次移植手術後6個月。
臀部已被移植物提高,雖然小些。臀下皺鞭向外側的擴展範圍減小。
圖59.15吸脂術前(A~C)和術後7個月(D~F)(腹部吸出150ml,側腹和臀部每側吸出500ml,大腿外側每側吸出200ml,大腿上內側每側吸出100ml)。
給自己一個機會,遇見最美的自己!
上帝欠你的美麗,由微整形還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