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馬桶5000元,補漏5000元,這些「江湖騙局」你遇到過幾個?
喬志峰
一次近5000元?女子在網上找人通廁所遇天價收費。
在大家的印象中,家裡疏通一個馬桶的費用,一般也就是一、兩百塊錢吧。但最近,有廣州的街坊在網上找人通廁所,疏通一次居然要收了近五千塊錢,怎麼會這麼貴呢?
前幾天,廣州街坊王女士,在58同城APP的「家政」板塊裡面,預約了馬桶疏通服務。
誰知,師傅上門查看後表示,這個馬桶需要出動藥水和高壓槍才能通得了。於是就直接倒了6瓶藥水進去,最終收了王女士共計4800元錢。
事件曝光後,又有一位徐女士報料說,自己也有同樣的高價通廁所遭遇,提供服務的商家也是從58同城平臺上找的。
而58同城平臺方面就表示,涉事的商家確實存在收費過高的情況,平臺將對其進行相應處罰。(9月13日央廣網)
通個馬桶,一次居然要收5000元,很顯然有悖常識,有欺詐甚至訛詐之嫌。
其實,借通馬桶坑錢,甚至將其策劃成一套成熟的「江湖騙局」,早已有之。很久之前,就聽說過有類似的「坑爹」現象。只不過,以前小廣告貼在電線桿子上或小區的樓道裡,誰打電話誰上當。現如今有了網絡,小廣告搖身一變成了「網絡信息」,出現在了某些有一定知名度的網絡平臺上。
由於網絡傳播的便利性,小廣告傳播的範圍更廣,更容易誘人上鉤了,坑的人更多了。在兩位當事人的收據上,都發現了「廣州天天上門服務有限公司」的印章。但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卻無法查詢到該公司的任何工商登記註冊信息。平臺是如何審核的呢?同一個網絡平臺,反覆出現此類問題,到底是什麼情況?是平臺把關不嚴,還是原本便是「合作關係」?
有律師表示,對於這種亂收費的情況,如果消費者權益受損後,確實無法找到服務提供商家,完全可以要求網絡平臺承擔相應責任,並退還款項。退還款項是必須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追究為騙子提供便利的平臺的法律責任。
類似的「江湖騙局」,還有補漏,也就是維修房間漏水、做防水。
幾年前,就有某南方城市的網友向我訴苦:家裡衛生間漏水,在街上看到開麵包車打著「專業補漏」招牌的工人,問了價格,說是一百多元,就請去家裡維修。可等工人三下五除二操作一番,報出的價格卻是將近5000元。
為什麼會要這麼多?別急,再看一個例子。
去年,有位老同學深夜給我發來微信:被人訛了,廁所地漏處漏水一人上門修,修好了說用了四十多斤材料,單價一百三,要五千元。
知道了吧?你問維修工「多少錢」,他回答「一百多元吧」,聽起來價格很公道,其實暗藏陷阱。你指的是修好一共多少錢,可等修過了,他卻說所用材料是一斤一百多元。這計價陷阱,就跟曾經轟動一時的「青島大蝦」相似。如此這般,可不就成了幾千塊嘛。
同學問我怎麼辦,我只能很無奈地告訴他:要麼跟維修工繼續協商,要麼報警。但通常情況下,警察也會將事情定性為普通糾紛,也是協商調解。
同學於是報了警,果然跟我說的情況一樣。所幸的是,出警的警察非常負責任,認真進行了調解,維修工最終要了1000元了事。1000元,他都有得賺,更何況開始一張嘴就是5000元!
我將此事發到網上,不少網友留言,說曾經遇到過類似陷阱。有網友還指出,做街頭房屋補漏生意的,好多都來自某省某地,他們或者親戚朋友一起,或者同村出動,成幫成夥,操著同樣的口音,玩著同樣的套路,成為臭名昭著的「XX補漏幫」。
很多「江湖騙局」,都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往往是一人發財,便帶動一窩,呼朋引伴、親戚熟人齊上陣,共同富裕,大掙昧心錢。假如你突然看到所在城市出現了一大群麵包車,上邊都打著「屋漏、防水工程」的牌子招搖過市,司機的口音是同一個地方的人,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見識到了「XX補漏幫」的強大了。
類似的「江湖騙局」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無非是兩般伎倆,一是刻意隱瞞價格信息,待生米煮成熟飯再獅子大開口;二是耍無賴,你不乖乖掏錢,他就賴在你家裡不走,甚至呼朋引伴,一個電話叫來一大群同夥,給你實施心理壓力,讓你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破財消災。
而類似的「江湖騙局」之所以大行其道、屢試不爽,還在於騙子非常狡猾,遊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鑽了法律的空子。由於他拿雙方對價格的不同理解來扯皮,即便報警,往往也只能按照經濟糾紛來調解。他們對此已經輕車熟路,甚至歡迎事主報警,讓其喪失最後一點希望。
通馬桶5000元,補漏5000元,這些「江湖騙局」你遇到過幾個?說不定,有的倒黴蛋兒,不光這兩個遇到過,還領教過諸如「上門清洗油煙機」之類的騙局。
由此折射的,不僅是某些人素質的低下和誠信的缺失,還暴露了法律的漏洞和盲區。面對「XX補漏幫」、「馬桶幫」們的日益猖獗,司法部門是否應當在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此類行為進行更明確的定性,拿出相應的管理和打擊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