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萬綠園增加三分之一活動空間
椰林、綠地、花園、海岸——植被茂盛、風景秀麗的萬綠園一直被譽為海口的「城市客廳」。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公園出現了生態功能退化、道路設置不合理、休憩設施不足等問題。
去年啟動的萬綠園改造工程,目前第一階段改造已接近尾聲。海口採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重點通過構建生態駁岸、打造園區海綿系統、盤活閒置用地、完善綜合性服務設施等措施,不僅對園區進行了生態化改造,還增加遊覽面積321畝,為市民拓展了三分之一的活動空間。
生態修復:
「透水」道路園區全覆蓋
海口市園林局風景園林工程師王德廣介紹,為改善內湖水體環境,萬綠園採用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
首先,將園區現有排汙點覆蓋汙水管網,規劃新建的排汙系統也全部接入市政管網。其次,將毛石砌築硬質駁岸進行軟化處理,在濱水區域種植紅樹及伴生植物等,為浮遊生物和淺水魚群提供生存環境。「改造後,水質好轉,魚類增加,白鷺回歸。」王德廣說。
另外,改造中,園區採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對道路進行透水化改造,增強硬質區域的透水能力,有效補充城市地下水資源。同時,利用大面積的綠地空間構建海綿城市體系,通過核心大草坪區域和現狀低洼地形成雨水花園收集雨水、續存滲透。
功能修補:
321畝閒置地成活動區
穿過林蔭道,來到公園改造過程中新增的活動區域——兒童活動樂園。這裡色彩鮮豔的「小土丘」、創意沙池以及休憩長椅,為園區增添了活潑的色彩。在園區內湖,親水平臺已經建成,每天都有家長帶著孩子在這裡觀賞湖內的魚和岸邊的鷺鳥。
據介紹,過去在萬綠園西側有臨時苗圃用地321畝,但由於功能配套及道路交通體系不完善,一直用作苗木、花卉種植區,但這也導致了公園內群眾活動場所不足。
在此次萬綠園環境和景觀的全面改造過程中,海口將閒置空間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人群活動特點增設特色場地,如兒童活動樂園、健身活動區、休閒廣場和慢行系統等,全面回歸公園的公共屬性,真正做到還公園於民。
海口市園林局負責人介紹,園區內除了加強基礎照明外,還將打造通海廊道螢光路、觀海廊架燈光秀、落葉燈光谷、內湖駁岸燈光、西入口序列棕櫚燈光路等特色夜間景觀。
「萬綠園的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是在原有基礎上對園區的設施、景觀、生態系統進行重新梳理。」海口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剛表示,此次萬綠園的改造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結合。
目前,包括兒童樂園、中心大草坪及親水平臺在內第一階段改造工程已接近尾聲,計劃今年春節前全面完工。包括瓊北民居院落、熱帶植物園、地下停車場在內的第二階段工程也將在春節後開始,預計2018年底完工。(本報海口1月23日訊)
海口萬綠園增設親水平臺等項目 第一階段生態修復工程春節前完成
近日,記者從海口市園林管理局獲悉,海口市萬綠園第一階段生態修復工程將於春節前完成。1月23日,南海網記者前往海口市萬綠園了解發現,萬綠園中心大草坪、親水平臺、生態駁岸生態木樁已完成。另外,該修復工程第二階段施工計劃春節後開展施工工作,施工範圍涉及瓊北民居院落、熱帶植物園、地下停車場等領域,預計2018年年底完工。
萬綠園園區內增設憩息座位,增強公共性。南海網記者胡麗齊 攝
萬綠園是海口市民休閒度假的主要場所,被譽為海口的「城市客廳」。「之前園區內河水質惡化、中心城區本地動植物減少、硬質擋牆阻礙使用功能等生態與功能方面的問題,影響了公園的品質和形象。因此,根據市民反映的情況,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萬綠園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內容。」海口市園林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萬綠園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改造工程以《2011年批覆的海口市萬綠園規劃設計方案》及為依據,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綜合性服務設施,深入推進城市中心公園五化建設。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此次改造工程,共計增加遊覽面積21.4公頃,佔總面積比例約30%。
改造後的兒童活動樂園場地吸引了市民的遊玩。南海網記者胡麗齊 攝
當天上午,記者在萬綠園看到,經過改造後,萬綠園閒置的空間被充分利用起來。根據不同人群活動特點增設特色場地,如兒童活動樂園、健身活動區、休閒廣場和慢行系統等,全面回歸公園的公共屬性,更好地服務廣大市民,真正做到還公園於民。目前在萬綠園西南角還保留有約10畝地的開放式種植苗圃,主要用於園區綠植擺花的培育,同時也對市民開放,供市民遊客參觀欣賞。
改造後的萬綠園內湖。南海網記者胡麗齊 攝
市民陳女士對改造後的萬綠園的規劃布局表示滿意,她告訴記者,之前的兒童活動樂園場地空間狹小,公共性較弱。「現在再看萬綠園既熟悉有新鮮,像這個兒童活動樂園,簡潔、安全性高且能吸引到孩子們的注意力。尤其是孩子們可活動的範圍變大了,親子活動開展起來也方便了不少。」
園區內湖一改市民以往的印象。市民張先生說:「沒改造之前的內湖沿岸主要都是硬化地面,水體環境質量較差,偶爾還會有異味,一般都很少會來內湖散步。經過改造後的內湖,不僅視野開闊,還設置有觀景廣場、親水平臺和內湖棧道,真正實現了透綠見藍、透光見水。」
萬綠園內湖夜景。(萬綠園園區供圖)
針對內湖水體治理改造方面,來自中規院水務局能源所工程師賴文蔚介紹,工程將園區現有公共衛生間等主要排汙點覆蓋汙水管網,規劃新建的衛生間排汙系統全部接入市政管網;上遊市中心排洪渠道,通過截汙納管,將外來汙水徹底「拒之門外」,以此提升和改善內湖水質。「將原有毛石砌築硬質駁岸進行軟化處理,內湖駁岸向後拓寬,增設了濱水遊步道空間,用內河河底淤泥堆積成淺灘島嶼,在濱水區域種植紅樹及伴生植物等,選種紅樹品種有十種,數量達到四萬株,水質好轉,魚類增加,吸引白鷺回歸。」
此次改造以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對園區內的現有瀝青道路和水泥道路進行透水化改造,增強硬質區域的透水能力,有效補充城市地下水資源。「同時,我們還增加本地樹本地植被降低建設維護成本。之前公園以草坪為主,本土特色植物的選種區域及種類較少,比較單一。而選用本地樹、本地花、本地草等植物打造特色景觀,突顯海南植物風貌和海口椰城特色亮點。」據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地樹、本地花、本地草的種植,在建設成本上能降低25%左右,養護成本上能降低30%左右。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