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吞(食)象浮雕
「巴蛇食象」源出《山海經》。記載有二。其一,《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其二,《海內經》:有巴遂山,繩水出焉。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
關於巴蛇食象,有兩種說法。一說:「巴蛇食(吞)象」中的蛇和象都是自然界中的動物。包括:巴郡產一種蛇,它能夠把一隻大象吞下去,三年以後才把象骨吐出來;巴蛇(一種很大的神奇的蟒蛇)可以食象,過三年把象排洩出來;這種說法認為古代確有那麼大的蛇,是史書記載的遠古巴族人捕到大象後食象肉的真實圖景。二說:「巴蛇食(吞)象」中的蛇和象都是氏族或部落圖騰。如:南方巴人的先祖是以蛇為圖騰的蜑人,他們曾在湖南洞庭湖一帶與象部落進行戰爭,失敗後西遷,與古羌人融合,自稱巴人;以蛇為圖騰的巴部落與象部落發生了戰爭,結果是巴蛇部落戰勝了象部落,所以稱「巴蛇食象」。
重慶多蛇,最常見的有蝮蛇、竹葉青蛇等。重慶有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據說「巴」字也是倉頡照巴蛇的樣子造出來的,頭大身長,所以寫成「巴」。
遠古時,巴人的首領廩君帶著巴族部落,一路徵戰來到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巴人發現,江州三面環水,水系形狀就像巴蛇的「巴」字,廩君姓巴,名務相,覺得此「巴」地和自己有緣,就在這裡建立了巴國。巴國以蛇為圖騰。
巴人崇拜蛇,希望自己的國家跟「食象蛇」一樣強大,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也受到毒蛇的傷害。怎樣避開蛇的危害呢?巴人以樹棒、竹子和葛藤為材料,在江邊順著山勢搭建起吊腳樓來居住。吊腳樓非常適應重慶的坡地:下面懸空,上面住人。除了防蛇和毒蟲,吊腳樓還有通風、涼快、防山洪等很多好處。人們把這種居住習慣和建房技術傳了下來,直到現在。吊腳樓成為重慶民居的獨特標誌之一。
原標題:【重慶歷史文化故事系列二】——巴蛇食(吞)象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