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2020-12-22 上遊新聞

巴蛇吞(食)象浮雕

「巴蛇食象」源出《山海經》。記載有二。其一,《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其二,《海內經》:有巴遂山,繩水出焉。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

關於巴蛇食象,有兩種說法。一說:「巴蛇食(吞)象」中的蛇和象都是自然界中的動物。包括:巴郡產一種蛇,它能夠把一隻大象吞下去,三年以後才把象骨吐出來;巴蛇(一種很大的神奇的蟒蛇)可以食象,過三年把象排洩出來;這種說法認為古代確有那麼大的蛇,是史書記載的遠古巴族人捕到大象後食象肉的真實圖景。二說:「巴蛇食(吞)象」中的蛇和象都是氏族或部落圖騰。如:南方巴人的先祖是以蛇為圖騰的蜑人,他們曾在湖南洞庭湖一帶與象部落進行戰爭,失敗後西遷,與古羌人融合,自稱巴人;以蛇為圖騰的巴部落與象部落發生了戰爭,結果是巴蛇部落戰勝了象部落,所以稱「巴蛇食象」。

重慶多蛇,最常見的有蝮蛇、竹葉青蛇等。重慶有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據說「巴」字也是倉頡照巴蛇的樣子造出來的,頭大身長,所以寫成「巴」。

遠古時,巴人的首領廩君帶著巴族部落,一路徵戰來到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巴人發現,江州三面環水,水系形狀就像巴蛇的「巴」字,廩君姓巴,名務相,覺得此「巴」地和自己有緣,就在這裡建立了巴國。巴國以蛇為圖騰。

巴人崇拜蛇,希望自己的國家跟「食象蛇」一樣強大,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也受到毒蛇的傷害。怎樣避開蛇的危害呢?巴人以樹棒、竹子和葛藤為材料,在江邊順著山勢搭建起吊腳樓來居住。吊腳樓非常適應重慶的坡地:下面懸空,上面住人。除了防蛇和毒蟲,吊腳樓還有通風、涼快、防山洪等很多好處。人們把這種居住習慣和建房技術傳了下來,直到現在。吊腳樓成為重慶民居的獨特標誌之一。

原標題:【重慶歷史文化故事系列二】——巴蛇食(吞)象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相思巖,巴蛇吞象,重慶市博物館!
    公元前1091年,周成王大會諸侯於東都(洛陽),四方進貢地方特產,巴國進獻的就是比翼鳥。「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成語是從「人心不足,巴蛇吞象」演變來的。它出自以古重慶為中心的巴國。屈原在《天問》裡就曾經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巴蛇吞象,厥大如何?」意思是說,蛇能夠吞象,那麼,蛇該有多大呢?「巴」是一條盤著的蛇的形象。
  • 短語「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到底說的是啥?不是大象!
    本期文章中我們就來說一說成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背後的故事,筆者先劇透一下:成語中的「象」原意並不是大象,您可能不贊成,別著急,聽小田慢慢說。世界上有兩種很極端的人,一種是特別容易滿足的人,比如說老婆。大多數人的老婆主內,收拾家務,為了家的整潔洗洗涮涮,還要照顧小孩子、做飯,一年下來也確實不容易。
  • 「黔之驢」可能是重慶驢 那些與重慶有關的10個成語
    昨日,重慶市地理中心發布了《重慶成語地圖》,地圖梳理了10個與重慶相關的成語,結合地圖落在空間上,以成語故事的形式來展示重慶的歷史和文化。  巴蛇吞象  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思是說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原本是從《山海經》「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來,但人們卻更多的相信這麼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一家母子兩人,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喚作王妄,三十多歲,沒討上老婆,靠賣柴草維生。
  • 都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能吃的最大動物是什麼
    其實動物界也有個超級大嘴,能夠吞下比自己還大的獵物,那就是蛇!雖然中國有諺語稱「人心不足蛇吞象」,但現有蛇類吞下一頭成年的象不太現實。目前現存的已知世界最重的蛇是南美森蚺;而最長的蛇是亞洲的網紋蟒。前者有吃人的傳說,而後者有吃人的記錄。其他食物中最大動物就包含了鹿和牛。
  • 重慶發布《重慶成語地圖》 黔驢技窮與重慶頗有淵源
    重慶日報訊 (記者郭曉靜)10月15日,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聯合發布了《重慶成語地圖》,地圖梳理了10個與重慶相關的成語,以成語故事的形式來展示重慶的歷史和文化。  來看看哪些成語和重慶相關吧——  黔驢技窮: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驢》,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但此處的黔並非單指貴州。
  • 一個人不能貪婪,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告訴你人心險惡
    你知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麼意思嗎?對,一個人的貪心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蛇吞象之類的事,最後只會被自己的無限欲望所害。大家都知道,大象是身體很龐大的動物,蛇的身體根本不能和它相比,又怎麼能吞掉大象呢?你現在知道它的意思,那你好奇它的來源是什麼嗎?古時候,有一個樵夫上山砍柴,在路上看到了一隻受傷的小蛇。樵夫秉性善良,就用衣服給蛇簡單地包紮了一下,把它帶回了家治傷。
  • 與重慶有關的成語
    重慶晚報訊 昨日,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發布《重慶成語地圖》,梳理了十個與重慶有關的成語,結合地圖落在空間上,以成語故事形式來展示重慶歷史和文化。忠誠堅定,永不改變。渝是改變的意思,且指由好變壞。
  • 京劇貓中年齡最大的巴蛇,見過修,卻無法抵禦混沌的侵蝕,為什麼
    巴蛇自嘆不如大飛的招數巴蛇吞象,就是來自巴山守護神巴蛇的元氣。巴蛇吞象同樣出自《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大概意思是黑身子青腦袋的巴蛇能夠一口吞下大象,消化三年後,將大象骨頭吐出來。人類吃了這種骨頭,可以治療肚子裡的疾病。後來變成了成語,比喻人心的貪得無厭。
  • 重慶榮昌豬聞名天下,民間「相豬」諺語實踐證明大多屢試不爽
    長期以來,巴蜀是養豬大省,一句諺語風行國內外:「川豬安天下。」指四川發達的養豬業使中國安定,四川的養豬業如果受損,天下就不太平了。在豐饒的養豬文化沃土上,榮昌豬聞名天下,榮昌是全國最大的良種仔豬生產基地和西南地區最大的飼料、獸藥集散地,榮昌設有「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1998年10月,時任農業部副部長路明和重慶市領導等出席開城典禮。重慶的養豬業曾經成為農家的支柱產業,豬曾是農戶的半個家當。
  • 農村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第二句其實也很經典,很多人不知道
    自古以來,俗語一直都廣泛流傳於我國的民間,儘管其中有一小部分是糟粕,但是大多數流傳至今的俗語,都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哲學和自然哲學之間的交織重合。在農村,很多老人在形容別人貪得無厭時,往往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當然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也經常說這一句話。從字面意義上看,蛇的體積不大,但是大象卻是古人認為最大的陸生生物,然而蛇卻想要吃大象,無疑是並不現實,即便真的吃下了,也會被活活撐死。
  • Cook:iPad mini 麻雀雖小五臟全,Surface 人心不足蛇吞象
    Cook:iPad mini 麻雀雖小五臟全,Surface 人心不足蛇吞象 iPad mini 329 美元的定價超出不少人的預料,分析師認為定價過高將導致消費者在
  • 原創作者:寥詞客|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難清是也非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難清是也非寥詞客1.嵌字:足、清(四唱)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難清是也非。
  • 22句民間諺語,通俗易懂,值得玩味
    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通俗易懂,值得玩味。給大家奉送一些民間勞動諺語,與君共賞!過去農民常說的,你疼莊稼,莊稼也就疼你。2、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鐵。微點:個人打拼不行,要靠團隊。3、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影子斜。微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4、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
  •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
    註:本文中的CT掃描及三維重建工作完成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精度CT實驗室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來形容貪得無厭的人性。雖然,「蛇吞象」這一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這生動地反映了蛇的吞食能力——大多數蛇類的確能吞下比自己頭和身體寬得多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