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對於任何的新鮮東西都是好奇的,特別是2、3歲的孩子,好動,更是這裡摸摸,那裡看看,有時候大人一個轉身的功夫,孩子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危險,比如燙傷,這時候,很多老人在緊急處理時,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一旦處理不好,後果也是非常危險的!
遼寧一名2歲多的寶寶就深受其害:因為被開水燙傷後,奶奶處理的不當,險些讓寶寶截肢。
一天早上,奶奶進廚房盛飯,便讓寶寶自己待一會。可是寶寶哪肯安靜地待著,竟跑到臥室,踩著凳子,夠到了窗臺上的保溫杯,而保溫杯裡正是奶奶剛給他倒的沸水。
剛盛了一半飯的奶奶只聽到了寶寶「哇」一陣的哭聲,便趕緊扔下碗就往屋裡跑,進了臥室就看到寶寶坐在地上哭,而盛著滾燙開水的保溫杯,被寶寶弄倒了,正好澆到了寶寶,尤其是寶寶的手上,有些地方都直接起泡了。
奶奶嚇得趕緊安撫寶寶,並想起了一個燙傷的「偏方」,於是奶奶便把醬油塗在了孩子的傷口上,試圖用醬油緩解燙傷和寶寶的疼痛感,接著才把孩子送到了醫院。
經檢查,寶寶是典型的三度燒傷,他的前臂到手部都很嚴重,腫脹很厲害,若不及時救治,會有肢體壞死的風險,即截肢。
之所以這麼嚴重,是因為燙傷時第一時間的錯誤處理辦法。寶寶的皮膚比較薄嫩,一旦燙傷後,一般都會損傷皮膚的全層。而醬油是用來醃肉的,用它會造成更深的損傷,會讓醫生對創面的判斷也會產生誤導,讓人探測不到燙傷有多深。
不過幸運的是,經過醫生的緊急救治,孩子的手總算是保住了,所以,鄭重提醒大家,孩子燙傷後,可千萬別塗抹醬油了,更不能相信毫無科學依據的「祖傳秘方」了。
還有一些:撒鹼面,抹牙膏,塗香油,麻油,抹小蘇打,凡士林等等,這些方法統統都不靠譜。那麼,孩子一旦不幸被燙傷,我們要採取什麼方法保證第一時間有一個正確的處理呢?
總結起來其實就五個字:衝、脫、泡、蓋、送。
衝:迅速將燙傷部位用清潔流動的冷水衝洗,可以散去一部分的熱量,並減輕孩子被燙傷的疼痛感。
脫:可以在水中小心地將覆蓋在傷口表面的衣服輕輕脫去,注意不要用力或者強行剝去粘在皮膚上的衣服,以免弄破水泡造成感染,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剪刀小心地剪開衣物。
泡:如果疼痛比較明顯,可以將寶寶的傷處持續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鐘,直至疼痛減輕,當然要注意,在冬季時,水溫不宜過冷,時間也不能過長,可以將泡換成冷毛巾敷,也是可以的。
蓋:就是用乾淨的無菌紗布或者棉質布類蓋在傷口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減少外界汙染對傷口的刺激,並保持創口的清潔。
送:最後一步當然就是要及時送醫了,特別是程度較重的燙傷,一定要及時就醫,不要以為用點偏方就好了,孩子的健康可是不容忽視的。
當然,在日常的生活中,這樣的燒燙傷還是以預防為主,大人在看護好孩子的同時,還要注意家中危險物品的擺放,比如:盛開水的暖瓶、熱粥和熱湯鍋等,都要放置在孩子不易碰到的穩妥地方。
還有一些點火工具,如火柴、打火機等,也要收放好,不要讓孩子接觸到;電源開關和煤氣開關等,也要注意。
家長在看護孩子的同時,也要時刻告知孩子,哪些東西是危險不能碰的,即使孩子哭鬧也不能妥協,而且態度要堅決,其實孩子時間長了就會懂的,畢竟父母不能時刻守在孩子身邊,要讓孩子自己有危險觀念和意識,才能更好地避免這些危險的產生!
我是【致遠媽咪】,是一個全職寶媽,專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希望與孩子能夠共同成長,分享更多的育兒經驗及學習經驗,喜歡我們文章的朋友,一定記得點擊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