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北市長柯文哲出席一項建築工程典禮時稱,臺北市容「難看」,比不上大陸一線城市。引發網友熱議。臺灣網民也因此展開激烈的討論。有人表示,「不要說一線,二三線也比不上!」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我們過去常稱之為寶島臺灣。臺灣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經濟發展的非常快,當時跟香港,新加坡,還有韓國,並稱為亞洲四小龍,是亞洲經濟發展的橋頭堡。而臺北就是臺灣最大的城市。臺北是臺灣省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工業、商業與傳播中心,僅次於新北市的臺灣省第二大城市。
臺北的總面積大約為271平方公裡,人口約為270萬人,它位於臺灣島的北部,也是臺灣的政治經濟,還有文化中心。臺灣全島最為著名的企業以及銀行總部幾乎都是在這裡,而且臺北的人均GDP也常年位居臺灣的首位,因此臺北也就成為了臺灣的一座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以臺北為中心與周邊市鎮所連結而成臺北都會區,但是當來自臺灣的一些知名人士就曾說:雖說臺北市在我們這裡比較有名,但是和大陸的城市相對比,真是落後的太多了,我們應該到大陸看看就知道。即使去過臺灣的大陸同胞回來後,也一直感慨,臺北的城市建設基本還停留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在現代化程度上甚至比不上大陸的二線城市。屈指可數的高樓大廈也不過新光人壽大廈、101大廈和正在建設的雙子星塔等。甚至在城市規模上,無法和我省的洛陽及南陽等城市比肩。
所以,很多大陸人的眼中,臺北根本不能算是大城市,因為跟中國內陸的北上廣深根本無法比擬。如果就整體的城市規劃以及經濟總量來看,臺北幾乎等同於中國的三線城市標準,甚至在200米以上的高樓數量也排在了中國大陸城市的15名之後。臺北市的城市建設,雖然看起來有些破舊,是因為臺灣發展的比較早,這裡的樓房很多都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建立的,而且高樓大廈也並不是很多。
要是根據我們中國國內的城市劃分等級的話,臺北幾乎就是一座三線城市。但臺北作為一個建市一百餘年的歷史名城,還是有著其厚重的歷史積澱和文化氛圍的,這一點也是臺北的優勢。雖然說臺灣城市的變化,沒有大陸城市變化的大且快,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的高樓大廈。可是臺北這座城市,相對寬鬆和隨性的社會氛圍,和一些細節,卻是我們大陸城市不能夠相比的。
據了解,臺北市設市歷史可追溯至清末(1876年)臺北府成立;日據時期,臺北於1920年設立「市役所」主管市政,被視為正式建市之始,一座濱河小城逐步走向現代化。100年中,該市歷經低迷、動蕩、經濟起飛等不同階段,成為了臺灣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活動的「火車頭」。
在很多的城市,老建築就代表著落後,可是在臺北這裡的老建築卻承載著好幾代人的回憶。所以說它還保留著很多的老房子,這也是一座城市的無形資產。這些老房子能夠留住一座城市的傳統和歷史,臺北這座城市在這方面做得很是不錯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很多內陸城市學習和借鑑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盲目地追逐城市規模的擴張,留住些記憶和煙火氣,即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後人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