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100年 | 10件作品,見證10種偉大

2021-02-18 鳳凰空間

2019年, 包浩斯的百年華誕。

100年前的1919年,「一戰」遮天的硝煙和血腥的空氣剛剛散去,一個德國建築師在德國魏瑪成立了一個旨在用新式教育來培養新型建築與設計人才的學校,這就是「Bauhaus(包浩斯)」。這座被稱為現代設計教育起點的學院,其影響力經受住了被迫搬遷、政治幹預和最終關閉的考驗。

與1919年相比,儘管現在世界已經發生巨變,包浩斯及其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力,依然在建築、設計、藝術等學科中不斷被提及,甚至吸引了更廣泛的公眾的興趣。


▲包浩斯100周年紀念logo

從包浩斯開始,現代主義設計正式從涓涓細流慢慢變成了滾滾洪流,最終席捲全球,改變了我們眼中世界的模樣。

4月1日是包浩斯建校百歲生日,我們一起祝這個偉大的名字100歲生日快樂吧!

(專業人士請自行忽略)

1919年4月,建築師Walter Gropius(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在德國魏瑪創辦了一所工藝美術學院,取名"國立包浩斯學校",簡稱"包浩斯",並擔任第一任校長。

▲格羅皮烏斯(左五)與包浩斯的大師們

▲左:《包浩斯宣言》 右:《包浩斯宣言》封面的玻璃哥特教堂

因為包浩斯自由、前衛的辦學理念為納粹所不容,其校址曾三次搬遷。1933年,德國納粹政府下令關閉包浩斯。

雖然只有短短14年的辦學時間,但是它卻把藝術從需要仰視的寶座上,「唰」的一下,拉到了平凡的生產消費中。

兩德統一後,魏瑪的設計學院更名為「魏瑪包浩斯大學」(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可以看做是對包浩斯香火的延續。

包浩斯本來就是兩個個德語詞,Bauhaus,bau=bauen建築,建造;Haus房屋。這樣一解釋好像讓人誤解這是一所建築學院。實際上儘管他的創辦者是一名建築師,包浩斯在剛剛創辦時並沒有設立建築學科。

如果僅僅把「包浩斯」理解成一個德語單詞,一所設計院校,未免太狹隘了。當下我們所說的「包浩斯」,多數情況下指的是一種設計思潮、設計體系,或稱之為「包浩斯主義」。

其由包浩斯學校的辦學理念衍生而出,對此後建築和設計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其設計理論,可以歸結為三點:

· 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

· 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 設計需遵循自然法則進行

許多現代主義者或多或少都受到包浩斯的影響,比如說德國貝倫斯、格羅佩斯,美國米斯、賴特,法國柯布西耶等,都重視產品功能,力求造型簡潔。他們反對多餘的裝飾,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則。

下面是10件最重要的包浩斯作品——既概述了這場偉大藝術運動的主要思想,又突出了這些包浩斯藝術家的最大成就。

▲保羅·克裡(Paul Klee),Red Balloon(1922)

Oil on chalk-primed gauze, mounted on board, -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在保羅·克裡1922年創作的這幅油畫中,精緻、半透明的正方形、長方形和半圓形這些幾何形狀以原色的層次被挑選出來。這幅插圖充分體現了克裡對包浩斯著名的幾何構圖的異想天開的聯想運用。

1879年生於瑞士的保羅·克裡被認為是包浩斯藝術家中最有才華、也是最神秘的一位。1921年,保羅·克裡在包浩斯學院任職,教授壁畫、花窗玻璃、裝幀等各類學科。

對克裡來說,從一個點生發出來的線條是自主自發的主體,通過它的運動形成了平面的發展。這種對構圖形式的隱喻成為包浩斯設計哲學的基本原則,影響了許多同時代的人。

克裡的作品對後來美國和歐洲的藝術家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正如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urg)在1957年所寫道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幾乎所有人都在學習克裡。」

▲瓦西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Yellow-Red-Blue (1925)

Oil on canvas -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Centre Pompidou, Paris, France

作品圍繞著三個關鍵的視覺區域,分別以黃色、紅色和藍色為主,依次形成了左右兩個整體的視覺注意力區域:右側由相互關聯的紅色十字和藍色圓圈組成,左側則是黃色矩陣。直線和曲線的網格在畫布上相互作用,顏色和陰影的影響暗示了視覺重量和空間定位的差異。

這是赫赫有名的康定斯基創作於1925年的作品,那時候他已經59歲。

1914年到1920年這六年,康定斯基一直待在蘇聯,1922年才回到德國,開始在包浩斯建築學院教書,那時候,他的創作已經轉向了一種更純粹的抽象形式中。

作為預科老師,他向學生介紹了三原色的分析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性質。1923年,為了在特定的形狀和顏色之間建立一種潛在的定性關係,他設計了一份問卷,要求參與者在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填寫最合適的原色。結果是黃色的三角形、紅色的正方形和藍色的圓形成為了包浩斯最經典的主題,康定斯基也在這部著名的作品中對其進行了探索和顛覆。

▲馬塞爾•布魯爾(Marcel Breuer),The Wassily Chair(1925)

Chrome-plated steel, canvas upholstery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1920年,作為建築界最有影響的設計師之一,馬塞爾•布魯爾來到德國,成為包浩斯學院的第一期學生。他設計的「瓦西裡椅」(Wassily Chair)成為世界上第一把鋼管皮革椅。而包浩斯設計學院作為歐洲現代主義設計的中心,更是將現代設計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布魯爾在騎自行車時受到車把手的啟發,1925年他設計了這把鋼管制成的椅子,成為首創鋼管家具,風行了幾十年之久。布魯爾把這把椅子命名為Wassily(瓦西裡)椅子,為了紀念他的老師瓦西裡·康定斯基。

▲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通用字體(Universal Bayer,1925)

赫伯特·拜耶也是包浩斯黃金時代的年輕成員之一,1900年生於奧地利。他設計的通用字體是國際印刷排版的經典字體,採用了包浩斯風格的無襯線字體的最小几何設計。

1920年,最初是建築師的拜耶對格羅皮烏斯的新嘗試產生了興趣,在1921年進入包浩斯學院學習,師從康定斯基、克裡等人。1925年成為包浩斯學院的一名老師,還在德紹時期,被任命為包浩斯學院的廣告和印刷部指導。後來格羅皮烏斯委託拜耶設計一種可以在包浩斯所有出版物中使用的字體,他最終開發了通用字體。

當時德國流行的字體繁瑣,要求所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必須用大寫,這令德國的字體設計大大落後於國際水平。拜耶認為字體設計的裝飾線是多餘的累贅,風格傾向於非常簡潔的字體。他創造了無飾線體、小寫字母為中心的新字體系列,成為包浩斯字體的一個特徵。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德紹包浩斯大學(1919-1925)

格羅皮烏斯生於德國建築師家族,1915年在魏瑪實用美術學校任教,1919年任校長後,將實用美術學校和魏瑪美術學院合併,成為培養建築和工業日用品設計人才的專業院校。

在給學校起名字的時候,建築師出身的格羅皮烏斯用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這個詞倒置,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德語Bauhaus的譯音「包浩斯」。這所學校不僅標誌了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同時也令包浩斯成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生的學院。

這座標誌性的建築有著矩形的玻璃幕牆以及從一側延伸出來的獨特的垂直標誌,概括了包浩斯建築的精神,並預測了未來幾年的許多發展。

這棟建築的創新之處在於它在觀眾和整個建築空間之間建立了新的關係:三個翼,根據它們的功能分開,不對稱地連接在一起,沒有中心視圖,因此只能通過旋轉來體驗建築。

與此同時,在嵌入式梁上使用玻璃牆,不僅創造了充滿陽光的室內空間,還允許從外部看到建築的內部功能,暗示了一種開放和透明的精神。

通過這座建築的設計,格羅皮烏斯為20世紀主導建築的極簡主義功能主義奠定了藍圖,他特別預言了所謂的國際風格在20世紀30年代的發展——一種蘇聯和北歐建築主義的全球化變體。

▲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Photogram (1926)

Gelatin silver print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莫霍利-納吉把物體放在感光紙上,暴露在周圍的光線下,用藝術家自己的話來說,使光成為「可塑表達的媒介」。在這張沒有相機的「黑影照片」中,莫霍利-納吉的攝影作品被認為是包浩斯技術創新精神的豐碑。

1923年,在藝術界已經有了一定知名度的莫霍利接受格羅皮烏斯的邀請,掌管包浩斯學院的「基礎課程」(vorkurs)。

莫霍利-納吉著迷於光,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都在探索攝影的可能性,尤其是在1939年移居美國並創建了芝加哥設計學院(Chicago School of Design)之後。「光實驗室」成為芝加哥這所學院很多課程的基礎,莫霍利-納吉的作品影響了許多後來的北美藝術家。

▲安妮·阿爾伯斯(Anni Albers),Wall Hanging (1926)

Two-ply weave silk - The Busch-Reisinger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這件引人注目的雙股壁掛運用了白色、灰色、黑色和棕色的線條、矩形和正方形,創造了一種動態的空間運動感。

安妮·阿爾伯斯(Anni Albers)通過改變傳統手工藝的基本功能原理,讓它們具有現代創新的感覺。

安妮·阿爾伯斯1899年出生在柏林一個家具工匠的家裡,原來她本想成為一名畫家卻被分配到包浩斯紡織系,後來將紗線代替顏料變成創作媒介,使紡織品藝術發揚光大。接著成為老師,更成為了包浩斯首位女性領袖人物,直到為了逃避納粹政權,與丈夫Josef Albers移居美國,在黑山學院繼續進行教學。

1949年,安妮·阿爾伯斯成為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的第一位織物藝術家,時至今日,她的作品還在繼續受到當代評論界的關注,甚至在2017年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和2018年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都有關於她的大展。

▲密斯·凡德羅作品 — 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

「少即是多」由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他是全球著名的現代建築大師之一,也被認為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先驅之一,是包浩斯的第三任校長(1930~1933)。

密斯的代表作巴塞隆納椅子於1929年設計,每一個現代風格的室內設計中沒一張這種椅子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密斯完全地放棄了傳統建築風格手法,改採用了柯布西耶與沃爾特·格羅佩斯大力推動的新建築觀念(稱為先鋒派)。

1919年密斯大膽地推出了一個全玻璃帷幕大樓的建築案,讓他贏得了世界的注目,隨後他設計出許多精簡風格的建築,並在1929年設計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時,達到事業高峰。

▲瑪麗安·布朗特(Marianne Brandt),Model No. MT 49 (1927)

Silver-plated brass and ebony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這款獨特設計的茶壺以幾何形式的相互作用為基礎,其半球形的主體以橫木為中心,頂部有一個扁平的圓形蓋子。這個茶壺只有三英寸高,比茶杯稍大一點,它的目的是製造一種濃縮的茶精,然後可以用熱水稀釋到所需的強度。

正如藝術策展人克裡斯蒂安·維特-多林(Christian Witt-Dorring)所說,「每一個單獨的部分——蓋子、把手、壺嘴和底座——都可以清晰地讀出。布朗特把它們放在一起,又形成了一個抽象的雕塑,同時,還是一個茶壺。平面和球面的形狀非常協調。」

作為20世紀20年代包浩斯學院為數不多的女性教師之一,瑪麗安·布朗特負責創造了許多功能性物件,這些作品現在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設計的精髓。

1923年進入包浩斯學院,第二年便跟隨莫霍利-納吉在金屬工坊裡學習,1928年,布朗特接替莫霍利-納吉擔任金屬工坊的負責人,在她去世後的幾十年裡,布朗特的設計成為包浩斯和建構主義美學的象徵。

2007年,布朗特為這個茶壺設計的一個原型在蘇富比拍出了包浩斯作品的最高價格。

▲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Homage to the Square: Dissolving/Vanishing (1951)

Oil on Masonite -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向方形致敬:溶解/消失」是約瑟夫·阿爾伯斯的代表作之一,這個系列作品數量多達數百幅。畫面中包含了幾個正方形,尺寸不斷縮小,朝向畫框的下邊緣,方形中心的紅色也許只是表面上的紅色,觀眾會因為外部方形的色彩對它的感知產生影響,這就是藝術家所謂的「顏色互動」的一個範例。

約瑟夫1920年進入包浩斯學院,1923年,格羅皮烏斯請他接手接手「werklehre」課程的教學,主要講授功能技術,從此他就一直在包浩斯學院工作直到學校關閉,從魏瑪到德紹再到柏林。

「向方形致敬」這個系列開始於1949年,約瑟夫時年62歲,直到1976年去世,他一直在繼續這個系列的創作。在外界看來,這是他職業生涯的最高成就,包括這個系列在內的很多晚期作品都對20世紀末的藝術運動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例如歐普藝術、觀念藝術、色域繪畫、極簡主義等等。

儘管包浩斯只存在了10多年的時間,但它已經是現代設計的代名詞,成為全世界進步時代的象徵。並且,自此之後,沒有任何一所建築或設計學院能夠合法地宣稱沒有受到過它的影響。

今天,包浩斯的影響遠未結束。或許,永遠也不會結束。

重印20次,暢銷18年

引進自世界著名藝術出版社Taschen

走近包浩斯

坐擁一座藝術博物館

作者:【德】包浩斯檔案館  【德】瑪格達萊娜·德羅斯特

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書向讀者展示了位於柏林的包浩斯檔案館非常珍貴的收藏資料,包括文件、各種設計成品、研究手繪以及建築模型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精美的編排,本書從包浩斯流派的起源到後期發展生動並成體系地介紹了包浩斯運動對藝術和建築深刻的影響力,並對整個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羅皮烏斯、馬塞爾·布勞耶、康定斯基和保羅·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詮釋。

本書的作者瑪格達萊娜·德羅斯特已在包浩斯檔案館和包浩斯設計博物館從事研究多年,作為包浩斯學派的著名學者,其對包浩斯的研究是非常深入、專業的。本書以公正、客觀的視角論述了包浩斯發展的歷史,從包浩斯的起源、發展、重組至最終解散,向讀者簡明地介紹了其結構和發展歷程,也全面探討了包浩斯的社會價值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衝突和矛盾。

書中的插圖絕大多數來源於包浩斯檔案館的收藏品,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包浩斯在設計和教學上的豐碩成果,使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完整。建築師、建築專業學生、設計師等目標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靈感與啟發。

訂購方式

長按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前往微店購買

相關焦點

  • 包浩斯誕生100周年——看包浩斯的「全球遷徙」
    「遷徙的包浩斯——設計生活」展覽海報2019年,包浩斯誕辰100周年之際,在全球的研究實踐將回歸至德國柏林,「遷徙的包浩斯」(Bauhaus Imaginista)主展覽於2019年3月15日-6月10日在柏林世界文化宮舉行,策展人為Marion von Osten和Grant Watson。
  • 100張照片,讀懂包浩斯100年
    與1919年相比,儘管現在世界已經發生巨變,包浩斯及其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力,依然在建築、設計、藝術等學科中不斷被提及,甚至吸引了更廣泛的公眾的興趣。4月1日是包浩斯建校百歲生日,我們整理了從1919年至今的包浩斯時間線,一起祝這個偉大的名字100歲生日快樂吧!
  • 包浩斯100年 | 孕育於烏託邦實驗場:攝影在包浩斯
    1919年,她以筆名Ulrich Steffen發表了激進的表現主義文學作品。1920年,她在柏林遇到匈牙利藝術家莫霍利,並於1921年1月27日結婚。兩人在包浩斯度過了5年時光,在這裡,露西婭展開了對攝影的熱情探索。 1923年,露西婭的丈夫成為包浩斯的大師,露西婭則是他的主要暗房技師和重要合作夥伴。她還成為 Otto Eckner 包浩斯攝影工作室的學徒。
  • 百年包浩斯 被看見的女性
    直至今日,包浩斯輻射出的影響力,卻從未減退。但另一件關於包浩斯的特殊之處卻鮮為人知——這座20世紀初期的實驗型德國藝術學校,也是最早接納女性的教育機構之一。這些勇於走在時代前沿的女性師生,也深入影響了包浩斯最初的形態。今年,是包浩斯成立100周年,讓我們來看看它不示於人前的另一面,祝這個偉大的名字生日快樂吧!
  • 2019歐洲有這些藝術盛事:包浩斯百年、達文西五百年……
    寫實的呈現方式,毫不掩飾時間與歲月在模特身上留下的印記是倫勃朗作品的一大特點。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從經典的歷史場景,故事傳說到日常生活場景與人像。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 20世紀10件最偉大的藝術作品
    保羅 塞尚—聖-維克多山(1902)高山。薄丘尼的空間中連續性的唯一形體,1913這一歌頌速度,活力以及競技精神的作品出自於這樣一個時代:全世界都在大跨步前進,且對人類進步的這一事實深信不疑。薄丘尼或許是未來主義運動中最偉大的藝術家。同所有未來主義藝術一樣,這一雕塑是一種宣傳方式,是對新事物毫無掩飾的肆意歌頌。他通過將自己想像成一名未來戰士創造出一幅在空間扭曲的雲朵上不斷自我延伸的景象,而自我也在時空中隨之消失。
  • 包浩斯100歲紀念LOGO發布,感受世界頂級設計!
    2019年, 一個令人激動的年份——包浩斯的百年華誕。100年前的1919年,「一戰」遮天的硝煙和血腥的空氣剛剛散去,一個德國建築師在德國魏瑪成立了一個旨在用新式教育來培養新型建築與設計人才的學校,這就是「Bauhaus(包浩斯)」。
  • 特寫/// 1分鐘看完100年的包浩斯,當下即百年!
    「包浩斯」(Bauhaus)藝術學校.2019年正值包浩斯百年誕辰.設計雜誌、網站上每每提及的包浩斯風格,你真的了解嗎?1919年,其在德國魏瑪創辦了一所工藝美術學院,取名「國立包浩斯學校」,簡稱「包浩斯」,並擔任第一任校長.他別出心裁地將德語裡的Hausbau一詞,前後調轉,變成Bauhaus作為校名,想要顯示與傳統學院式教育的不同.
  • 致敬包浩斯 | 蘋果阿迪這些品牌「包浩斯式」的logo是什麼樣的?
    今年,傳奇設計學院包浩斯已滿100歲。儘管學校僅在1919年至1932年間開放,但它至今仍影響著建築、時尚、產品和平面設計等設計領域。包浩斯的「極簡主義」原則中也體現在色彩上,即使用原色。入圍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專門突出紅、黃、藍三色的,比如星巴克、漢堡王、Instagram 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 包浩斯100年,設計界的黃金世紀
    WWW.DINZD.COM   依照包浩斯建築特色打造了一臺「巴士」為了慶祝包浩斯百年走上街頭,遊覽世界四個城市。由SAVVY Contemporary策劃設計,著重於探索、挑戰和實際的行動,承襲包浩斯學派精神,落實於設計實踐、理論與教學中。
  • 包浩斯100年:一場魅力持久的革命運動
    光滑的、削減式的、工業風……說起包浩斯(Bauhaus),我們都會想到這些詞彙。這一現代主義設計風格1919年誕生於德國。但它僅僅只是這場短促而影響深遠的運動中的一面……簡而言之,包浩斯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設計學校,全名為國立包浩斯學校。它創建於1919年,並於1933年關閉。
  • 包浩斯 100 周年:一所學校和一種風格為何在戰後歐洲出現 | 好奇心...
    功能主義、極簡風格、「一種更具世界性的設計理念」……沒人會懷疑這些名詞和包浩斯聯繫緊密。年初,包浩斯發布了 100 周年的官方紀念標識。在包浩斯曾經的校址德紹和魏瑪,今年將開設兩家新的包浩斯博物館。另一處短暫待過的柏林,正打算新建包浩斯檔案館。配合著全年各個城市的 100 周年紀念活動,德國旅遊局自稱本國為「現代主義的誕生地」,這對文化旅遊愛好者很有吸引力。
  • 提到德國,「包浩斯」到底是「誰」?
    ▲包浩斯100周年紀念海報@德國國家旅遊局2019年4月1日,包浩斯迎來了它的100周年生日。這間設計學院以「反叛」之姿創立,一舉顛覆當時繁複臃腫的設計理念,成為現代主義發展路上的裡程碑。今天就和維京遊輪一起淺談包浩斯,解鎖德國現代審美情趣的新一面。
  • 奧斯卡·施萊默誕辰132年:記錄一個迥然不同的包浩斯學院
    他的文字在後世的浮沉更加凸顯出反差:比如《奧斯卡·施萊默的書信與日記》作為「最令人始終陶醉」的包浩斯文獻,是被各類包浩斯研究引用最多的基礎文本之一。這批書信和日記在1958年首次出版,直至去年包浩斯百年之際「重訪包浩斯叢書」出版,人們才第一次藉由中文全面閱讀包浩斯的原初材料和相關評註。這批檔案還出人意料地揭示了一個迥然不同的包浩斯學院。
  • 為何歷經百年仍讓人熱血沸騰 | 包浩斯
    雖然過去了整整100年,但當提到「包浩斯」這個名字時,還是會讓人熱血沸騰。1919年,Walter Gropius在德國創立了引領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學院——包浩斯。它僅存在了14年,但至今包浩斯的設計理念依然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 「包浩斯」考點全解
    第二種:核心思想答題要點:概念+三個核心思想+影響(注「」每一個核心思想展開介紹,此處可以聯繫不同的核心人物比如校長、導師以及重點作品進行例證闡述)2、論述題論述題綜合來講,會較多考查大家對於包浩斯對現代設計、現代設計教育的理解,那麼大家這裡要包含的答題要點即是:第一種:對現代設計的影響/貢獻(1)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觀念基礎,把以觀念為中心的設計體系、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設計體系,完整的奠立起來。
  • 「泥人宓」100餘件 藝術作品亮相台州
    10月18日,浙派泥人代表宓風光先生的泥人、水墨國畫、水墨漫畫及速寫手稿等100餘件藝術作品亮相台州書畫院,給台州人帶來別樣視覺衝擊和審美情趣。上世紀80年代末,宓風光在老家嵊州創立了浙江泥人宓研究所。他的作品既有傳統嵊州泥塑的婉約,又有人物簡筆漫畫和西北塑像的誇張奔放。
  • 滴答滴,「包浩斯時鐘」轉起來
    MT8金屬檯燈是包浩斯風格的代表作品之一,乳白色的透明玻璃罩,金屬質地的支架,即使是現在的檯燈,都還可以看它的影子。  NO.2 博朗經典的RT 20 tischsuper收音機   博朗做到了縱使時間流逝,而作品依舊還可以被稱之為永恆的經典之作。  下面,介紹一些現今發生的正在製造和使用的包浩斯風格家居作品。  NO.3 賈伯斯和他的apple
  • 如何憑一己之力,在科羅拉多的群山中打造包浩斯式烏託邦?
    這場個展展出了與拜耶商業設計作品、他在當地的建築項目以及他對社區的影響有關的草圖、海報、照片等展品。展覽解答了一個問題:在奧地利出生的拜耶,1928年離開包浩斯前往柏林從事廣告行業後,為什麼最終會來到這麼一個當時靠近廢棄城鎮的偏遠山村?
  • 包浩斯 100 周年: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如何塑造了現代生活(下)|...
    無論是出於對烏託邦式理想主義的懷念,還是對美國式消費主義的剖析,哪怕只是回頭看看蘇聯風格工人集體住宅,所謂的「包浩斯」總是在 100 年以來的生活裡此起彼伏。包浩斯不僅僅被概括為一種風格,它更像是一種帶有否定語氣的思維方式,建立在過往的審美和生產方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