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幾年事業單位考試情況來看,可能性推理每年都有所考查。想要獲得判斷推理部分的穩定分數,可能性是必須突破的題型。各位同學在備考時覺得削弱、加強型的題目容易出錯,認為這是很難的題目,正確率不穩定。殊不知,掌握了關鍵性方法,此部分會很簡單。
一、「明確」題幹
閱讀題幹時一定要明確題幹描述的主要論題,把論證主線梳理清楚。這是展現自身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關鍵。
例:空氣汙染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研究表明,包括汽車尾氣在內的各種懸浮顆粒物(即懸浮在大氣中不易沉降的所有顆粒物,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時產生的煙塵、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粉塵以及建築和交通揚塵)對心臟有很大損傷,而且顆粒物體積越小,這種危害越大。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不能支持上述結論:
A.動物實驗發現,較小顆粒物(0.18微米以下)比較大顆粒物(2.5微米以上)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病變
B.較小顆粒物直徑可能只有頭髮絲的1%,很容易沉積在動物血管壁的脂肪物質上,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C.微小顆粒不容易被過濾,難以檢測,日常防護不能抵禦它的侵襲,因此很容易引發過敏
D.微小顆粒會「關閉」高密度脂蛋白對人體的保護作用,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分析:題幹討論的是空氣中懸浮顆粒物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題幹通過研究表明懸浮顆粒物對心臟有很大損傷,而且體積越小,危害越大,得出結論:空氣汙染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二、「辨別」選項
分析題幹以後,需要選擇不能支持結論的選項,也就是該選項可能是削弱、無關的選項。
A.動物實驗發現,較小顆粒物(0.18微米以下)比較大顆粒物(2.5微米以上)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病變
B.較小顆粒物直徑可能只有頭髮絲的1%,很容易沉積在動物血管壁的脂肪物質上,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C.微小顆粒不容易被過濾,難以檢測,日常防護不能抵禦它的侵襲,因此很容易引發過敏
D.微小顆粒會「關閉」高密度脂蛋白對人體的保護作用,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分析:逐一分析選項。A.動物實驗發現,較小顆粒物(0.18微米以下)比較大顆粒物(2.5微米以上)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病變。該選項說明在動物實驗中確實小顆粒物比大顆粒物更容易使心血管病變,也就證明了懸浮顆粒物能危害心臟健康。因此A選項能支持。B.較小顆粒物直徑可能只有頭髮絲的1%,很容易沉積在動物血管壁的脂肪物質上,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該選項從原理上說明懸浮顆粒物是怎樣危害心臟健康的。因此,B選項起到支持的作用。C.微小顆粒不容易被過濾,難以檢測,日常防護不能抵禦它的侵襲,因此很容易引發過敏。該選項說明懸浮顆粒物小,不易防護,容易引發過敏。過敏是否會危害到心臟健康並不清楚。C選項是無關選項。D.微小顆粒會「關閉」高密度脂蛋白對人體的保護作用,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該選項說明微小顆粒物是怎樣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病的一種。也就證明了懸浮顆粒物能危害心臟健康。D選項能支持。A、B、D均能支持。故選擇C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