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正本清源,也作清源正本,《漢書·刑法志》裡面講「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晉書·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於置胤樹嫡,非所先務。」正本清源,指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以求徹底解決問題。
根據《史記》記載,古時的詩有3000多篇,後來孔子去掉其中重複的作品,選取其中符合併可以應用於禮義者三百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詩歌的總源頭《詩經》。關於孔子刪定《詩經》,後來的學者有不同的分析和辯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一點就是要合乎禮義、有益於教化人心。《毛詩序》裡將《詩經》上升到家國天下的高度,「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認為《詩經》小可以用來教化鄉裡百姓,大可以用以教化諸侯邦國。
所以,《論語》裡明確指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們今天已無復見到原初的3000多篇古詩,經孔子刪定的《詩經》就成為了經典。孔子用禮義的標準來整理古詩,今天來看就是正本清源之舉。《詩經》在當時不僅具備了文化內涵,而且成了為政的必備知識,把詩三百學好了,就可以「授之以政,使於四方」。
「守正」的意思就是堅守正道,代表一種正義的精神和堂堂正正的力量。關於「守正」,文獻中的記載可謂多矣。《史記·禮書》講:「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漢書》中說:「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東漢名臣侯霸,深得光武帝劉秀的器重,對東漢初年的政權建設做了很多貢獻,《後漢書·侯霸傳》裡面評價他,「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
「創新」,見於《南史》:「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創新的含義,是指人們為了發展需要,運用掌握的知識和條件,發現或創造有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過程。
回顧中華民族的文明歷程,我們會發現無論河清海晏的承平時期,還是風起雲湧的崢嶸歲月,中華文化正是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無論怎樣變遷,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我們都熟知唐宋八大家,韓愈被公認居於首位。韓愈能夠位列八大家之首,並不單純是他文章寫得多好,而是他面對當時的文化現狀,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目的在於恢復文章正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正道結合起來。比如,他提出「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蘇軾評價他「道濟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
在正本清源的基礎上,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既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歷史自覺,也是中華文化的鮮明特徵。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一路走來,我們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同時又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祖祖輩輩已經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我們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是題中之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新時代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的成就和變革,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劉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