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講述:"奇病"纏身的日本水俁市如何變生態新城?

2020-12-23 人民網國際

水俁市生態公園

  新華網東京4月7日電 題:水俁市如何由公害城市成為環境模範城市

  新華社記者 藍建中

  水俁市位於日本西部的九州熊本縣最南端,人口約2.6萬,面積約163平方公裡,不過是一個地方小城市,如果不是水俁病的出現,甚至進入英語詞彙,這裡估計斷不會像現在這樣知名。記者曾從東京前往水俁市,在當地走訪兩天,了解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水俁病是環境汙染通過食物鏈引發的人類歷史上最初的公害病,被稱為「公害的原點」。此後,新潟縣下越地方的阿賀野川流域由昭和電工公司引發的同樣的公害病被稱為第二水俁病或新潟水俁病。熊本水俁病、新潟水俁病、富山縣的「痛痛病」和三重縣的「四日市哮喘」被稱為日本四大公害病,是日本高速經濟增長時代留下的負面遺產。

 

窒素工廠

  水俁病的歷史

  「俁」在日語中意為道路和河流分岔,據當地人介紹,「水俁」表現的就是水俁川和湯出川歷史上曾在這裡分流入海的地貌。

  水俁市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周圍群山樹木蔥鬱,在淅淅瀝瀝的春雨中雲霧繚繞,恍若仙境。從市中心緩緩流淌的水俁川,河岸綠草如蔭,一棵棵巨大的櫻花樹夾岸而生,即使是下雨天,河水也未見混濁,可見植被的良好。整個市區罕見高樓大廈,極為安逸。

  不過,在小城安逸的表面下,半個多世紀以來,水銀的甲基化產物「甲基汞」中毒導致的「水俁病」卻如影隨形,一直是纏繞在小城居民內心深處的夢魘。

  水俁市西面的八代海是一個被九州島和天草諸島等島嶼環繞的內海,由於舊曆8月1日前後會出現神秘的如同火光的海市蜃樓景象,而別稱「不知火海」。不知火海非常富饒,特別是水俁灣作為魚類的產卵地,即使大量捕撈,魚群依然滾滾湧來,因此被稱為「魚湧海」。海邊的人們曾靠捕魚過著安穩的生活,但是,這一切都隨著窒素工廠(「窒素」在日語中是氮的意思)向海中排放含有水銀的有害工業廢水而改變了。

 

水俁病資料館

  建立在水俁市生態公園邊的水俁病資料館開館於1993年1月,是為了將作為公害原點的水俁病的珍貴資料留傳給後世,以免再出現這一悲劇。如今,已經約有80萬人參觀了資料館,參觀該館這也是熊本縣內五年級小學生的必修課。

  資料館館長坂本直充熱情地接待了記者。館內,嚴重扭曲變形佝僂在一起的手指、目光呆滯的嬰兒、滿臉無助的母親、被痛苦的患者抓得斑駁陸離的醫院牆壁...一張張照片令人觸目驚心。

 

水俁病資料館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張恐怕就是表現胎兒性水俁病患者上村智子20歲生日那天被父親抱在懷中的鏡頭了。美國攝影家尤金·史密斯拍攝的「水俁母子」,使上村智子為世界所知。上村智子1956年出生時就是胎兒型水俁病患者,全身癱瘓,無法視聽說,20歲時體重也只有14公斤。由於她的媽媽沒有患上水俁病,而且此後生的6個孩子也都身體健康,因此認為是上村智子把水銀吸到自己體內而挽救了媽媽,父母對她極為疼愛。在媽媽具有獻身精神的精心照料下,上村智子活到了21歲6個月。

  從1994年10月開始,資料館還經常邀請患者和家屬來講述受害的悲慘狀況。有的家屬介紹,由於患者身體劇烈顫抖,三四個人按住都無法進食,只能用管子把食物直接注入胃部。

  據館長坂本直充介紹,1908年,「日本窒素肥料株式會社」在水俁建成工廠,開始生產化肥,逐漸成為日本主要的化學工廠,也成為支撐日本戰後經濟增長的企業之一。如今,窒素公司在水俁市依然是一家大公司。可以看到,當時拍攝的照片顯示工廠內一根根大煙囪濃煙滾滾,可謂是上個世紀工業化階段的代表性景觀。

 

甲基汞隨著工廠廢水排入海中。水俁病資料館展示的資料圖片。

  隨著工廠的發展,水俁也得到發展,曾經的水俁村隨著人口增加,成為一個工業城市,頂峰時人口達到5萬多人。很多市民在工廠勞動,因此從經濟和社會角度,水俁市都受到窒素公司的強大影響。

  1932年,窒素工廠開始生產作為醋酸和氯乙烯等原材料的乙醛。由於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無機水銀,產生了具有強大毒性的甲基汞,並隨著工廠廢水排入海中。不知火海的魚類和貝類由此開始遭到汙染,隨著生產增加,海域汙染不斷加劇,上世紀40年代後半期,就不斷出現死魚浮上海面,貝類死亡,海藻不生長的情況。特別是水俁灣汙染更為嚴重,很多含有水銀的淤泥沉降在海底。在不知火海海岸附近,出現吃了海魚的貓發狂而死,鳥類從空中墜落等異常現象。一些農戶在飼料中混上海魚後,雞和豬吃後也發狂而死。

  1956年5月1日,水俁市正式確認出現了原因不明的疾病,患者出現手腳震顫、運動失調、語言障礙等症狀,由於原因不明,沒有辦法進行治療,當時被稱為「奇病」,甚至認為會傳染,為此還給患者家裡消毒,醫院也把患者隔離開,患者因此備受歧視。勞動力倒下的家庭,沒有了收入,住院還要花錢,生活非常困苦。

  不僅如此,水俁市民還受到其他地區的歧視。由於認為水俁病是當地的地方病,會通過食物和空氣傳染,水俁市居民找工作和找對象都遭到冷眼,電車和公共汽車通過水俁市時都會關窗。

  後來,水俁市和熊本縣政府委託熊本大學醫學部對此進行調查後,發現並非傳染病,而是一種中毒症狀,是食用從水俁灣捕撈的魚類和貝類引起的。

  1956年,熊本大學和水俁保健所利用貓進行了實驗,讓貓吃水俁灣的魚和貝類之後,1957年,貓出現了與水俁市漁村的患病貓相同的症狀。這個實驗對於弄清病因發揮了巨大作用,當年,熊本縣政府號召居民不要再捕撈和食用水俁灣的魚類和貝類。

  坂本直充向記者強調說,1959年,窒素工廠附屬醫院讓貓喝了工廠的廢水後,發現貓患了水俁病,但是窒素工廠卻隱瞞了這一事實,一直到1968年都在排放有毒的廢水。

 

水俁紀念廣場

  隨著廢水流入海中的甲基汞,通過生物濃縮,被吸收到浮遊生物和魚的體內蓄積起來,又通過「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逐漸富集到魚類體內。

  由於水俁市75%以上是山地,平原面積狹小,稻米種植不多,所以食物偏重魚類,特別是在海邊的漁村,營養豐富的魚類是不可或缺的。人類吃了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魚類之後,甲基汞逐漸在體內各處積累,特別是集中到腦部,使腦和神經細胞受損,出現手腳麻木、痛感遲鈍、視野狹窄、頭疼、語言不清、交際障礙、易疲勞等症狀。除了小兒和成人水俁病患者之外,還有在母親腹中就受到影響的胎兒性水俁病患者。患病胎兒腦發育不全,腦神經細胞受到破壞,很多症狀嚴重的胎兒在幼兒時期就會死亡。除了水俁市,對面的天草諸島、北面的蘆北町和南面的鹿兒島縣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患者。

  坂本直充指出,現在,液晶屏、手機、螢光燈都廣泛使用了水銀,隨意拋棄後,有可能在自然界中形成甲基汞,為了防止環境汙染,一定要有效回收利用。

  他語重心長地告誡說:「日本當年這種先汙染後治理的教訓,是一個珍貴的反面教材,所付出的代價遠遠高於暫時獲得的經濟利益,而且環境不可能完全復原。汙染一定要早日治理,不然民眾感到不安,也會導致社會不穩定。中國作為大國,一定要發展出一種能夠成為全世界樣本的發展模式,一定要邊發展邊治理,不能將汙染留到日後解決。」

  資料館旁面對不知火海的小丘上,是1996年建成的水俁紀念廣場,由義大利設計師GIUSEPPE BARONE設計,108個不鏽鋼金屬球不規則地安放在土色的階梯狀廣場上,象徵著受害者的靈魂和漁火。能夠映出參觀者的球體,似乎在向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問。

 

窒素工廠

  患者的抗爭

  1968年9月26日,日本政府終於承認水俁病是窒素工廠廢水中含有的甲基汞引起的,患者和家屬隨之要求窒素公司進行賠償,但是卻遲遲無法取得進展。1969年,29個家庭的112名患者和家屬訴諸法律武器,起訴窒素公司,1973年3月20日,患者勝訴,這就是「水俁病第一次訴訟」。規定死者每人賠償1800萬日元,生者每人賠償1600萬至1800萬日元,總額9.373億日元。此後,窒素公司向被認定的水俁病患者支付了賠償,包括慰問費、醫療費,各種補貼,還有生活賠償等。截至2012年9月30日,共認定了2273名患者。

  但是此後,申請賠償卻沒有被認定是水俁病患者的市民,為了要求認定和賠償,與日本政府、熊本縣和窒素公司直接交涉,並且起訴日本政府和熊本縣的責任,堅持了長年鬥爭。

  另外,雖然有的人沒有被認定是水俁病患者,但是發生水俁病時,曾住在水俁病發生地區,並曾食用水俁灣和周邊地區的魚類,存在手腳感覺遲鈍等症狀,熊本縣和鹿兒島縣政府考慮到居民的健康問題同時為了消除不安,開始提供醫療費等補助,這就是「水俁病綜合對策醫療項目」。

  水俁病發生過了漫長歲月,很多受害者老齡化或者死去,為此,法院認為照這個狀態會花費太長時間,要求雙方和解。1994年7月,通過對話,日本政府制定了解決方案,規定即使未被認為是水俁病患者,只要在水俁病發生時曾居住在發病地區,大量食用了水俁灣和周邊的魚類,出現手腳感覺遲鈍等症狀,窒素公司都應一次性支付260萬日元,政府部門還要補貼醫療費等,截至1997年8月1日,救濟對象是11540人。

 

水俁病慰靈碑

  很多受害者同意了日本政府的和解方案,放棄了起訴,但是,從水俁移居到關西地區的受害者,認為日本政府和熊本縣沒有制止工廠排放廢水,導致受害擴大,又起訴了日本政府和熊本縣政府。2004年10月15日,日本最高法院判決承認了日本政府和熊本縣政府的責任。

  2009年,《關於解決水俁病受害者救濟和水俁病問題的特別措施法》制定,更廣泛地承認了受害者。截至2012年7月31日,共有65151人提出了賠償申請。該法也接受了窒素公司的主張,考慮到窒素的經營狀況,同意當地的窒素公司分為兩家,一家是生產產品的JNC公司,一家是對患者等受害者提供賠償的窒素公司。

  2010年,向受害者支付的金額和救濟措施的具體內容確定,但是距水俁病被正式認定已經過去了50多年時間,水俁病問題依然沒有完全解決。

  一直到3月3日,熊本縣水俁病認定審查會還基於《公害健康被害補償法》,接受19名受害者的認定申請,預計一兩個月後會得出結果。可以說,水俁病問題並沒有最終結束。

  不過,已獲認定的水俁病患者在水俁市的醫療機構內得到很好的照顧。從水俁市內行車約10分鐘,就到達了建於海邊高地上的專門收治水俁病患者的水俁市立明水園。這裡遙望北面高地上的國立水俁病綜合研究中心,俯瞰不知火海,風光明媚,宛如度假勝地。

 

明水園

  明水園1972年12月15日建立,建築面積5173平方米,有65個床位,包括園長、醫師、護士、護理員、營養師等,共有68名工作人員,基本是一對一,三班倒照顧患者。

  據園長滿崎久介紹,這裡的患者全部免費,每年明水園運營經費約5億日元,日本政府負責一半,熊本縣和水俁市各自負擔四分之一,而每年將近五億日元的醫療費則完全由窒素公司承擔。據滿崎久介紹,迄今為止,窒素公司至少已經付出了約2300億日元的賠償。可以說,公司也為製造公害而付出了不菲的代價。

  明水園最年輕的患者已經51歲,年紀最大的患者則已是101歲高齡,有的是母子同時入住,如今除10名患者能夠自立外,其他老人都是臥床不起。雖然無論用多少錢都無法消除水俁病給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病房裡,老人們僵硬地躺在床上,幾名患者佝僂著身體坐在輪椅裡,在走廊裡休息,這名101歲的老奶奶正一個人坐著輪椅到餐廳用餐。

  由於遭受破壞的神經已經無法恢復,所以明水園採取的是儘量恢復患者肢體機能的康復療法。園內設施完善,理療間、浴室、餐廳等各種設施齊全,醫護人員經常給患者定期檢查身體,每周三次洗澡,並且採取音樂療法和飲食療法,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提供適合的飲食,進行康復訓練,並且進行按摩治療。

  為了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明水園還讓患者學習插花和製作手工藝品等,走廊裡就擺放著患者製作的工藝品和書寫的書法條幅。醫護人員還經常用輪椅推著患者出去散心,為患者舉行生日晚會等。可以說,雖然病痛無法消除,但是這些不幸的患者沒有被當成贅疣,尊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證。

 

生態公園

  清除水銀的工程

  窒素工廠從1932年至1968年的36年間,向水俁灣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約70至150噸水銀,而且產生了更多的含有水銀的淤泥,還有大量被水銀汙染的魚類。

  1974年,為了不使水俁灣內遭受汙染的魚遊到外海,熊本縣在水俁灣設置了隔離網,開始捕撈受到汙染的魚。此後,到1997年拆除隔離網,23年間共捕撈了487噸魚。

  從1977年開始,水俁灣內開始實施清除海底受汙染淤泥的填埋工程,首先建設圍堰,然後用吸塵器一樣的工具吸出灣內含有水銀的淤泥,注入填埋地內側,再用土石覆蓋。足足用了14年時間,花費約485億日元,1990年,填埋工程終於完工,共打撈了約151萬立方米淤泥,填埋了58.2公頃。工程約60%的費用由窒素公司承擔,剩餘部分由日本政府和熊本縣出資。

  如今,填埋地建成了面積廣大的生態公園,建有一大一小兩個碼頭,學生們正在這裡的運動場上打棒球和羽毛球。含有水銀的淤泥就在腳下4米深處,因此還需要時常進行監測,以防洩漏。

  生態公園旁的海中有一座小島,這就是流傳著神秘傳說的戀路島,面對小島廣場上,坐落著2006年4月30日落成的「水俁病慰靈碑」,是為了紀念水俁病被正式確認50周年而建的。每年5月1日,這裡都會舉行追悼水俁病受害者的儀式。

 

水俁病慰靈碑

  紀念碑基座內安放著受害者名單,後面掛著一列列由來自日本各地的學生摺疊的千紙鶴。旁邊懸掛著兩口稱為「海之銅」和「山之鐘」的銅鐘,遊客可以用木槌敲響,悠長的鐘聲,寄託著對受害者的哀思,也是給世人發出的警示。

  慰靈碑基座的臺階上擺滿了魚類、海龜和海星等的陶塑,都是學生們燒制的。據水俁市政府環境模範城市推進課課長久木田一也(姓「久木田」,名「一也」)介紹,捕撈的魚都裝在鐵桶內,埋在了生態公園地下,這些陶塑就是為了祭奠這些魚類。

  公園的人工池塘內,野鴨在愜意地遊泳,旁邊是一片繁茂的樹林,久木田一也說,這片樹林稱為「實生之森」,意為由種子誕生的森林,是市民在生態公園建成後自發種植的和養護的。20多年過去了,如今,「實生之森」內山茶花怒放,油松樹高聳,各種喬木與灌木錯落有致,宛若天然林。

 

百間排水口

  生態公園東北角的「百間排水門」就是當年窒素工廠排放廢水的出水口,由此被稱為「水俁病的原點」,這裡混有水銀的淤泥曾達到4米厚。一尊地藏菩薩浮雕像正對著排水口,超度著水俁病的受害者,而旁邊的解說牌上張貼的照片,展示了當年這裡汙水橫流的景象。隨著生態公園的建設,百間排水口附近面貌大為改觀,只留下一條河道注入水俁灣,排放的是淨化後的工廠排水和居民家庭排水。河道內碧波蕩漾,想必有不少魚蝦,一群野鴨飛過來,輕快地落入水中。

  1968年窒素公司不再生產乙醛,不再產生含水銀的廢水後,水俁灣的水銀開始減少。經過填埋後,根據調查,現在水俁灣內已經沒有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總水銀0.4ppm,甲基汞0.3ppm)的魚類,成人即使食用也不會出現水俁病症狀。水俁灣的水質從海水透明度和汙染物程度來看,都是熊本縣中最為潔淨的海域之一,有19種珊瑚在水俁灣中生息,足見水質已經非常良好。

  不過,雖然水銀被深深埋入地下,但是只是被封閉而已,而沒有消除。久木田一也說,如果發生地震等不測事態,還是有洩漏的可能。百間排水口的解說牌也告誡人們:「環境一旦被汙染、被破壞之後,無論花費多大的人力和財力都無法復原。我們必須汲取這個人類的教訓。」

 

水俁市環境清潔中心

  建設模範環境城市

  在水俁川入海口不遠處,有一方一圓兩根巨大的煙筒,這裡就是水俁市環境模範城市推進課下屬的水俁市環境清潔中心。雖然這裡通過焚燒垃圾產生熱能,然後把殘渣填埋,但是看不到煙筒有一絲黑煙排出,所有的汙染物都被回收。

  一進辦公樓的大門,就看到各種分類的樣品。中心副主任有村文明帶領記者參觀了清潔中心的設施。二樓的大會議室寬敞整潔,能夠容納100多人,這裡經常面對市民舉辦垃圾分類的說明會,講臺前面擺放著分類樣本,電線、舊報紙、舊衣服、小型電器、礦泉水瓶、鋁罐、鐵罐等等,足足有24種。玻璃瓶要根據透明、黑色、茶、綠色和淡藍色分成不同的種類。

  院子裡的大棚內,分類堆放著塑料瓶、瓦楞紙板、鋁瓶、燈管、廢油、廢電池,這些資源都賣給專業處理廠家,而沒有價值的塑膠袋和廢電池,則由水俁市政府出資,交由相關企業處理。粗大垃圾粉碎後檢出的鐵絲鐵片等也毫不浪費,都擠壓成一個個方塊,準備交由廠家回收利用。

 

水俁市環境清潔中心的垃圾分類

  有村文明介紹說,水俁市在1992年之前只將垃圾分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1992年之後開始增加分類,最終達到24類,垃圾分類回收可以有效減少垃圾量,提高了資源化效率。一部分玻璃瓶清洗後可以直接再利用,大幅節省了能源。

  水俁市環境模範城市推進室主任巖下一弘向記者介紹說,水俁市基於水俁病的教訓,在1992提出了環境模範城市宣言,提倡從身邊做起,為解決地球環境問題作出貢獻。環保活動不僅限於水俁市政府,整個地區的居民都在推進環境模範城市的建設,各種民間團體都在大力宣傳環保意識,小學甚至幼兒園都注重環保意識的培養。

  水俁市鼓勵家庭節能和節約資源,轉變生活方式等。現在還認定了16家銷售環保產品的生態商店,並且建立了地區的環保規範和制度等。

  如今,水俁市森林面積佔全市75%以上,仍通過志願者活動,大力植樹造林,通過森林削減溫室效果氣體。水俁市希望2020年比2005年削減33%的二氧化碳排放,2050年比2005年削減50%的二氧化碳排放。

 

水俁市環境清潔中心

  巖下一弘介紹說,清潔中心每年出售資源垃圾能夠獲得2000萬日元收益,其中1000萬日元就回報給地方的環保團體,用於推廣環保意識。

  為了積極促進新能源的利用,水俁市還以一般家庭為對象,補貼一部分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熱水器的設置費用,積極在公共設施和學校設置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設備,並且吸引企業建設風力發電等大規模清潔能源發電站。

  現在,作為公害元兇的窒素工廠廠區也乾淨整潔,再無黑煙冒出,如今已經轉為生產液晶屏、化學肥料和食品添加劑等。JNC公司水俁製作所還獲得了日本化學工業協會2012年度安全優秀獎。

 

市政府的電動汽車

  為了使市民和行政一體合作,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水俁市1998年3月制定了《新能源展望》,提出了節能措施和公共設施引入新能源的具體措施的計劃,由此,公共設施引入了太陽能發電、減少消費的電力,市政府率先垂範,還購買了4輛混合動力車和1輛電動車。久木田一也就是駕駛著市政府的電動汽車帶領記者到各處採訪的。水俁市提倡環保和健康的交通工具,大力推廣自行車的使用。市內設立了多處自行車放置點,市政府門口就放著幾輛自行車,鑰匙放在旁邊的箱子裡。久木田一也介紹說,市民向市政府申請後,領取一個卡,可以隨時拿到鑰匙,免費使用這些自行車。

  1999年2月23日,水俁市獲得了國際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1的認證,是熊本縣第一家,也是日本第六個獲得認證的地方政府獲得該認證。

 

市政府的自行車和電動汽車

  1999年6月,水俁市建立了生態城推進本部,開始制定生態城計劃,2001年2月計劃獲得日本政府批准。水俁市政府、生態城企業合作推動資源的再利用。現在,生態城建設了8家家電、玻璃瓶、廢油回收工廠和以糞尿為原料的肥料製造工廠以及廢塑料和複合再生樹脂再利用工廠等。

  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俁市利用柑橘類榨汁後的渣滓、間伐木材和當地的生物資源生產生物乙醇,然後製造混合有3%生物乙醇的混合汽油,用於室內的公交車等公用車上,今後還準備推廣到民間車輛上。水俁市還希望生態城能夠成為九州南部的再利用基地,目前還準備建設第二生態產業園。

  由於上述不懈的努力,2008年7月22日,水俁市被日本政府評選為環境模範城市。今後,水域市與水俁病鬥爭的歷史還將持續下去。目前,2.6萬人口的水俁市每年預算約為145億日元,不過由於老齡化,當地人口每年自然減少約300人,這對於市政府的財政運營也是一個考驗。

(來源:新華網日本頻道)

相關焦點

  • 一年時間內,水俁市5萬隻貓陸續跳海自殺,日本人到底做了什麼?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島國發生了非常奇異的事情,那就是近五萬多隻貓,相繼跳海自殺。如此有靈性的貓科動物,做出反常之舉,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呢?水俁鎮怪異現象——貓集體跳海自殺!如今的水俁市是日本熊本縣最南端的城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左右,它還只是一個小鎮,稱之為水俁鎮。
  • 陝環戰「疫」(75)|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生態環境局:守好新城的「西南...
    陝環戰「疫」(75)|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生態環境局:守好新城的「西南門」 2020-02-27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昌化鎮亮相省美鎮辦《美麗講堂》第十八期,講述千年古鎮到品質新城...
    浙江在線8月11日訊(通訊員 童耀南)近日,昌化鎮代表臨安區赴省美鎮辦《美麗講堂》第十八期,圍繞《千年古鎮到品質新城的蝶變》主題,講述昌化鎮在美麗城鎮建設中,如何立足自身優勢「讀題」,圍繞「五個美」、「十個一」要求「解題」,又如何向美而生、化蛹成蝶「破題」,打造「杭徽門戶重鎮 生態品質新城」,爭創縣域副中心型美麗城鎮省級樣板
  • 通山:怎樣打造生態文旅新城
    時至今日,在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在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理念的指引下,這座秀美山城又有怎樣一番作為?答案是:立足資源優勢,打造生態文旅新城。02生態文旅新城得天獨厚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必須尊重自然格局,依託現有山水脈絡,合理布局城鎮空間。那麼,通山為什麼提出打造生態文旅新城?「生態、旅遊、文化資源應有盡有,通山建設生態文旅新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完全契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理念。」縣委常委金大德說。
  • 臨沂臨港區:繪俊美山水 建生態新城
    臨沂臨港區對大山相繼進行多次提升改造,先後進行了山體修復、植樹造林、景觀提升、上山步行道建設、觀景亭臺、環山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功能布局和生態結構持續完善,真正成為了一座集休閒健身、景觀遊覽於一體的大山風景區。大山的修復建設只是臨沂臨港區生態恢復的一個縮影。
  • 日本東京:「新城」解決中心城市住宅需求
    《參考消息》駐東京記者 馮武勇報導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為解決大量進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就業的勞動力大軍的居住問題,在政府主導下,在城市近郊進行了大規模團地(集中住宅區)和「新城」建設。日本團地和「新城」建設在注重整體規劃、重視生活便利度、滿足工作生活學習多元需求、注意為未來規劃留下餘地、政府和民間企業各司其職的做法均值得我國城鎮化建設借鑑。1955年,《日本住宅公團法》生效,日本政府成立了日本住宅公團,利用政府公共資金,為居住條件困難的勞動者提供住宅和宅地。團地住宅的入住方式主要分租賃和「分讓」兩種,均需通過申請和一定資格審查。
  • 貴州土城古鎮:傳承紅色基因 生態與文化並重(高清組圖)
    貴州土城古鎮:傳承紅色基因 生態與文化並重(高清組圖)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5年04月25日08:58 2013年,小壩生態景區開始完善基礎設施,一條近10公裡的柏油路盤旋在半山之間,將景區緊緊地串聯在一起。據土城紅色文化創新區工作人員餘恆介紹,土城規劃以紅色文化為基礎,要保持古鎮特色,將周邊景區完好的生態開發出來,開闢出一條「組合旅遊」精品路線。
  • 「新城榜樣」發榜啦!「新城雲宣講」講述好人故事
    12月16日下午,新城區委宣傳部、新城區委文明辦、新城區委網信辦、新城區融媒體中心等聯合策劃發起2020年「新城榜樣」第五期「新城雲宣講」活動。全區4000餘人集中收看。榜樣在身邊,奮鬥在當下!新城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舉辦此次『新城榜樣』網絡直播發布儀式,主要是通過新城好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實現城市文明程度和新城區市民文明素質的不斷提升。」文明是新城的本色,文明是新城的發展動力。
  • 米爾頓·凱恩斯新城的成功要素:規劃先行 打造生態新城
    新城開發成本中,英國政府直接出資佔49%,地方政府投資佔21%,其餘30%部分由私人投資。02、規劃先行,打造生態新城米爾頓·凱恩斯新城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優勢就是高質量的前期建設規劃。米爾頓·凱恩斯新城是建設在一個平坦的農業地區上,依據前文所述規劃理念,新城先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包括網格道路布局模式、大軸線空間、大尺度的生態景觀、人車分流等都進行詳細設計。米爾頓·凱恩斯新城在建設之初就十分重視環保,注意不斷增加綠色空間。英國政府專門設立了綠色投行,為經濟綠色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鼓勵企業以及個人為新城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 遂寧卓達生態產業新城啟動
    鹹嘉卓達生態產業新城區位圖  6月26日,遂寧卓達生態產業新城正式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遂寧,卓達將以年產3000萬平方米綠色建築產能新型材料產業園、年產100萬噸竹鋼的竹產業園、近50平方公裡現代富硒反轉基因綠色農業園區等產業板塊,在「成渝之心」打造一座全新的生態產業新城,推動當地40萬農民就地城鎮化。同時開發遂寧得天獨厚的巴蜀山水文化資源,打造中國西南宜居宜業宜遊的休閒旅遊度假名城、國際養生養老之都。
  • 滄州服裝產業入駐生態明珠生態新城大會順利召開
    為了更好促進滄州服裝服飾產業發展、優勢資源整合,結合滄州明珠服飾產業集群發展實際需要與趨勢,8月5日,東塑集團組織召開「滄州服裝產業入駐明珠生態新城大會」。來自明珠(國際)商貿城、明珠國際輕紡城、明珠國際服裝生態新城及周邊服裝加工企業一千餘名商戶代表參加大會。
  • GOT7新曲《Never Ever》MV公開 歌聲舞蹈講述美好愛情【組圖】
    原標題:GOT7新曲《Never Ever》MV公開 歌聲舞蹈講述美好愛情【組圖】 GOT7新曲《Never Ever》MV公開 歌聲舞蹈講述美好愛情【組圖】【8】 人民網3月13日訊 韓國男團GOT7於13日中午公開了新迷你專輯《FLIGHT LOG : ARRIVAL
  • 中國首度對外展示如何改造日本戰犯:學包餃子 每周泡澡(組圖)
    原標題:中國首度對外展示如何改造日本戰犯:學包餃子 每周泡澡(組圖)  原標題:不凡的救贖:中國首度對外展示如何改造日本戰犯   中國軍網聖彼得堡6月25日電 杜春雷報導: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感知中國」俄羅斯行活動「中國改造日本戰犯紀實展」23日在俄羅斯中央衛國戰爭紀念館隆重舉行,
  • [株洲]產業戰略轉型 建設清水湖生態新城
    [株洲]產業戰略轉型 建設清水湖生態新城 2012-05-23 08:51:36 [來源:株洲網] [編輯:劉樂]   產業轉型 綠色搬遷 建設清水湖生態新城   株洲網訊(株洲日報見習記者 劉小偉)5月23日,市委副書記陽衛國率市發改委、經信委、環保局、兩型辦等部門負責人到石峰區,實地考察中鹽株化和智成化工兩家化工企業
  • 【印象羅東】2、生態羅東 宜居新城
    羅東鎮堅持按照「生態羅東,宜居新城」的定位,重基礎、強配套、優環境、快推進。中心起步區規劃面積3k㎡,規劃投資58億元。隨著國家支持新型城鎮發展力度的加大、扶持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提出,福建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步伐,泉州建設21世紀「海絲」先行區的推進,南安振興東溪流域發展規劃的實施,以及日益凸顯的區位交通條件等等,羅東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一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經濟活力迸發、人居環境優美、社會和諧幸福的美麗新羅東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 中新生態城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間合作的生態新城
    10年前,他從天津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獲得了在中新生態城管委會實習的機會,得以結識中國和新加坡兩國頂尖的專家,這樣的平臺和機遇一般是很難遇到的。他也意識到,在資源貧瘠的土地上建設一座現代城市,是一項宏偉的工程和光榮的使命。雖然此前已籤約了一家天津市內的設計院,但孫曉峰不想放棄建設一座新城的機會和夢想。
  • ...思維打造的奉賢新城什麼樣?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鄉村振興...
    奉賢,新片區西部門戶,南上海城市中心、長三角活力新城!「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人民城市啥樣?100多位年輕人回村創業,是什麼吸引青年回鄉創業?東方美谷還在蝶變?寵物經濟、中醫藥產業,將成為未來奉賢經濟新的增長點?奉賢指數,將成為「生態商務區」標準?將讓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平臺、發展的空間、成長的舞臺?奉賢未來五年,您有什麼期待?一起對話,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
  • 卓達籤約鹹寧政府及央企 建PPP平臺共建生態新城
    2014年12月31日,卓達集團與湖北省鹹寧市政府籤署《卓達鹹嘉生態產業新城項目整體合作投資協議》和《卓達鹹嘉生態產業新城項目整體合作經營協議》,合作共建PPP平臺公司,共同建設卓達鹹嘉生態產業新城。   鹹寧市市長丁小強、副市長曾國平等市領導出席籤約儀式。鹹寧市委副秘書長、鹹嘉臨港新城管委會主任李華平和卓達集團副總裁兼華南大區執行總裁楊新華代表雙方籤約。
  • 巨變:鹽鹼灘上崛起美麗生態濱海新城
    巨變:鹽鹼灘上崛起美麗生態濱海新城 2020-05-11 03: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東:沂沭河之間崛起的生態新城
    記者 劉福偉 通訊員 王金貴 向西,沂蒙母親河沂河,敞開對外開放的胸懷,擁抱臨沂主城區,城市經濟春潮湧動;向東,蜿蜒流淌的沭河,透出綠色發展底色,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生態經濟生機勃發。生態宜居。2017年12月,全市啟動新一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首次提出「在沂沭河流域建設國際生態新城,打造臨沂未來之城」的發展構想。去年4月,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動員大會正式提出在沂沭河之間謀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國際生態新城,加快了由沂河「一河為軸」邁向沂沭河「兩河時代」的城市東進步伐。立足這一戰略定位,河東區提出打造「現代化生態宜居中心區」的戰略目標,以嶄新的姿態崛起在沂沭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