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緊箍咒是溝通的法寶

2020-12-22 三寶媽的育兒記

今天重溫了關於「教育細節中的三句自我對話」的內容:「孩子怎麼想;允許被拒絕;允許不一樣。這三句話是溝通的法寶:三句緊箍咒,在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應該時刻記得翻出來提醒自己。

我們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需要提醒自己用感覺去互動。溝通實際就是傾聽和表達。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傾聽者。但很多時候,當我們有情緒,就容易從一個傾聽者變成一個攻擊者,最終成為一個聊天的終結者。

有時孩子遇到開心的事想要和父母分享,但遇到父母心情不好,沒有耐心去傾聽,也沒有辦法去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樂,孩子就會感覺不到被理解和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關閉心門,慢慢不願意向父母傾訴。

當父母能看到孩子,就能感覺到孩子的情緒,是失落還是開心的。能放下對孩子的評判,去感知孩子、同情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可以收穫到良好親子關係。

教育孩子需要方法策略,不能因為孩子小、是自家人,談話的內容就毫無顧忌,直言直語,傷人的話隨便說,這些其實都是成年人的一種幼稚。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認可孩子的權利,理解肯定孩子,再根據情況他提出建議。這裡的建議不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父母只給他們選項,不替他拿主意。不以告誡、要求的方式去分享我們的建議,而是以接納孩子的狀態去分享。允許孩子當下做不到、允許孩子會拒絕。

這裡最重要的我們要先看到親子關係,然後才是方法策略。不執念於推銷自己的忠告、建議,允許並接納孩子有她自己的選擇和體驗。因為孩子是獨立個體,我們需要尊重他,接納他,他才可能會接受我們的建議。如果我們過於執念,一定要孩子按我們的想法去做,不知進退,也一定會傷害了親子關係。

溝通的法寶的三句緊箍咒:

當我們和孩子互動時的所言所行,可以問自己一句,孩子怎麼想;

給孩子提建議的時候,我們允許被拒絕;

和孩子商量某件事的時候,意見相左的時候,允許不一樣。

三句緊箍咒:孩子怎麼想?允許被拒絕;可以不一樣。相當於給我們的親子關係的主幹部分包上一層保護膜,它能緩解和解決親子溝通問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把它用起來。

我們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媽媽:需要我們用孩子的直覺去感受孩子,與孩子同甘共苦,不用成人的價值觀審視孩子;做一個好奇媽媽、充滿溫暖、對孩子無條件接納、充滿關切、信任孩子、有慈悲心這些都是孩子非常喜歡的。

反思:

很多時候我們在和孩子的溝通時,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解度去所思所想。孩子怎麼想?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分量很重。這裡需要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理解孩子。當我們不能共情、換位思考,不能做好一個傾聽者,我們就一定想不通孩子是怎麼想的?因為我們的眼睛、我們的想法全都是自己,看不到孩子。當然也就沒有辦法的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學會換位思考,對孩子保持一種謙卑心,允許孩子被拒絕,允許我們與孩子的想法各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評判,看到感受,才能感孩子之所感,樂孩子之所樂,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被接納,才願意更好的和父母進行溝通合作。

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期望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很多時候都是各種威逼利誘,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也慢慢地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房。所以接納孩子,允許孩子有體驗權、試錯權、嘗試權,才能讓孩子經歷更多的成長的經驗,就算面對一些挫折,相信孩子也能更好地處理好慢慢走出來。

當我們和孩子的溝通的時候,就念念三句緊箍咒,:孩子怎麼想;允許被拒絕;允許不一樣。三句話圍繞著的一個點就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尊重他、接納他,看見他。當我們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在位置上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和孩子才能更好達到有效的溝通。我們不是高高在上的主裁者,而是和孩子的一起成長的父母。

記得一天早上,兒子醒來,看到我做了麵條早餐,開始嫌棄起來, 生氣地說:「我不吃。」這個時候我想到的是:「孩子怎麼想?」孩子最近在老家天天吃麵條,吃慣了奶奶做的好吃美味的麵條,而對我做的雞蛋面就沒有好感。最主要的還是我沒有辦法掌握好麵條的軟硬度,總是煮得太爛,確實是沒有辦法和奶奶煮的相比,因為真的不好吃。這個時候我理解孩子不想吃麵條的心理。給他建議:「你想媽媽重新蒸包子或是給你錢自己到外面吃?」如果已經很晚了,兒子會覺得時間來不及了,他就拒絕所有的建議,而是選擇勉強吃下或是餓一頓。如果我感到擔心兒子不吃早餐而發脾氣,就會導致問題變大,最後真的餓一頓,如果我表現出接納和理解兒子,他反而會吃下麵條。

所以這個過程中允許被孩子拒絕,讓孩子自己想出一個辦法也可以,允許我們的看法不一樣。理解了兒子,接納他,才能讓他感受到被看見,才願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與父母溝通,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雙贏。等孩子有空的時候再和他針對這件事商量一下,看看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比如提前一天說好想要吃什麼早餐,免得媽媽做了不合胃口又不吃。

另一方面如果我控制不住情緒亂發脾氣,因為自己一大早起來忙活的早餐感覺到被浪費了,責怪兒子的不知感恩。甚至帶著情緒逼著一定要孩子吃掉麵條,就會引發一場大爭吵,最後孩子可能早餐沒有吃,上學也遲到,親子關係越發惡劣。

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時刻記住這三句緊箍咒,我相信和孩子的溝通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相關焦點

  • 與子溝通九大法寶
    法寶一:保持開放的心態討論但不要爭論,不同意但不招人討厭,是偉大心靈的標誌。親子間常常會有意見不合的情況,你可以和孩子討論,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不要爭執,最後演變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矛盾就會越演越烈喁。討論和爭論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 孫悟空為何會怕緊箍咒?孫悟空:你看看咒語翻譯過來是啥
    孫悟空之所以能夠老老實實的聽從唐僧的調遣,都是因為頭上的緊箍,正是在緊箍咒的強大威懾之下,孫悟空才不得不拜倒在唐僧這位凡人的腳下。緊箍咒是觀音菩薩送給唐僧的法寶,也是孫悟空最怕的法寶之一。在唐僧的法寶之中,有九環錫杖與錦襴袈裟,九環錫杖的作用我們曾經說過,是逃脫輪迴之苦的好寶貝,而錦襴袈裟則是用來防身的「金鐘罩與鐵布衫」,能保證唐僧免疫所有來自外界的傷害。
  • 孫悟空成佛後,為何頭上的緊箍咒突然消失呢?你看觀音菩薩怎麼說
    跟隨唐僧去西天拜佛求經,孫悟空剛出山時,老毛病一點也沒變,還是目中無人,根本就不把唐僧放在眼裡,還是我行我素的,最後觀音沒辦法,才使用了如來給他三件法寶緊箍咒,從此孫悟空頭上就多了一件東西緊箍咒孫悟空成佛後,為何頭上的緊箍咒突然消失了,你看看當年觀音是怎麼說的當初正因為孫悟空不聽管束,觀音才給孫悟空下了一個套的,只要孫悟空不聽話就念這東西
  • 教育孩子的三大法寶:耐心、溝通、誠信
    新華網太原10月7日電(記者李闊)教育孩子的各類書籍汗牛充棟,但是記者從自身不多的經驗,結合一些專家意見發現,教育孩子過程中,耐心、溝通和誠信,三者缺一不可,越早使用這三大法寶,孩子們將會越早養成良好的生活和思維習慣,更好地適應社會。  不少教育學家指出,開發孩子大腦的思維一定要抓緊0--3歲的黃金時段。
  • 溝通的魅力:情感的維繫法寶
    而作為語言交織融合而產生的溝通,自然也就是情感維繫的法寶了。溝通是靈魂交流的最好方式。想知道一個人腦子裡想的是什麼,那就要看他說的是什麼?一個滿嘴髒話的人不一定腦子裡都是骯髒,但也一定不那麼純潔。溝通的藝術是情感交流順暢與否的關鍵按照語言學的觀點,你的想法到你的語言,你的語言到對方的耳朵,對方的耳朵到對方能理解的多少,這些全部都是有損失的。也就是說,和你溝通的那個人能僅僅可以接收到你可能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想法。
  • 2020成都讀書月 | 聽胡新鴿老師分享親子溝通法寶
    ,分享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還將分享有效親子溝通三大法寶以及針對性解答家長們的親子溝通難題哦!,更是一項技能,如何和孩子溝通,如何溝通才有效,如何通過溝通有效推動孩子的成長,助力孩子快樂成長,需要家長清掃親子溝通的障礙,找到與孩子溝通的金鑰匙。
  • 緊箍咒戒指的寓意是什麼?緊箍咒戒指的愛情含義
    緊箍咒戒指的設計靈感來自香港經典電影《大話西遊》,以孫悟空頭上的「金箍」為原型,款式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金箍。緊箍咒戒指在前兩年大火,其深刻寓意更是因此眾多年輕男女的關注,那麼緊箍咒戒指的寓意是什麼,下面介紹緊箍咒戒指的愛情含義。
  • 緊箍咒讓孫悟空失去了自由?閉嘴吧,小孩子的世界觀經不起誤導
    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撰文惋惜帶上緊箍咒的孫悟空,把所有的「軟弱」都歸結為「自由」的喪失。本來是一個譁眾取寵的觀點,卻幾乎成為了主流意識。鮮有人來認真思考一下,這種荒謬的說法到底錯在何處。 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到底是禁錮了什麼?這要從孫悟空究竟是個什麼形象說起。
  • 唐僧對孫悟空僅念了七次咒,緊箍咒咒語連起來,竟然是這六個字!
    86版《西遊記》是無數人心目中的童年記憶,這部可以被封神的電視劇是其他電視劇萬萬比不上的,就連《還珠格格》都要甘拜下風,雖然每年都要播出,但是如果小編考你,你知道唐僧一共念過幾次緊箍咒你能立馬數出來嗎?唐僧一共念過幾次緊箍咒?
  • 孫悟空為啥害怕唐僧念緊箍咒?你看緊箍咒翻譯過來是什麼!
    作為西遊記中的主角之一,孫悟空可以說是十分受歡迎,而提起孫悟空,人們絕對會想起一個片段,那就是孫悟空被唐僧和觀音菩薩所騙,從而帶上了頭箍,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緊箍咒就成為了孫悟空的噩夢,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齊天大聖終究屈服於這個小小的頭箍。
  • 唐僧念的緊箍咒是啥內容?僅有6個字,譯成中文後孫悟空都懵圈了
    唐僧念的緊箍咒是啥內容?所幸後來有觀音菩薩幫了唐僧一個大忙,給了唐僧一個制服孫悟空的法寶,就是孫悟空頭上戴的緊箍,教了他一個口令「緊箍咒」。自此之後每次只要孫悟空一胡鬧,他就念緊箍咒,然後孫悟空就會變得老老實實的了。那麼大家看了那麼多的西遊記,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知道所謂「緊箍咒」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恐怕沒有人可以說出來吧。
  • 掌控「關鍵對話」的三大法寶,讓溝通難題迎刃而解!
    所以,掌握"關鍵對話"的第一個法寶,就是明確自己的談話目的,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保持這個目的不動搖。當你遇到"關鍵對話"時,你應該首先審視自己的目標或動機是什麼,在談話過程中問問自己希望達成什麼目標。具體怎麼做呢,問自己四個問題。
  • 孫悟空為何擺脫不了緊箍咒?你看看緊箍咒語是什麼意思就明白了!
    這就需要管制他的工具了,因此就有了一件法寶,那就是悟空頭上戴著的緊箍咒。戴上緊箍,是觀音和唐僧聯手的結果,第三,五行山跟緊箍都有著神奇的打開方式,五行山上有如來法帖,上書觀音的六字真言,緊箍更不用解釋,直接是通過默念密碼來執行,所以說這兩者都是同一種執行本質,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從根本上是一致的,而唐僧念的緊箍咒就是五指山法帖上的字,「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字的主要作用就是靜心咒。
  • 這是「緊箍咒」,也是「護身符」啊!
    現在政府加強規範了,對從業者來說,這是『緊箍咒』,也是『護身符』啊!」第一道「緊箍咒」是安全標準。面向青少年的培訓機構所在樓層不得高於5層,如有14周歲以下學員,不得超過3層。所有機構必須達到消防標準。記者在西門校區看到,兩個消防通道能夠順利通行,並且有相應的方向指示牌。程高峰補充說,為達到消防標準,室內過道也加寬了,便於學生緊急疏散。
  • 西遊記中的緊箍咒,翻譯成白話文是什麼意思
    如此頑劣的性格,加上又武藝高強,如果不是因為自大,中了如來佛祖的計策,真不知道還有誰能夠管束他,後來孫悟空被壓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為了能夠自由,終於向觀音菩薩妥協,自願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修的正果,不過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帶上緊箍咒。
  • 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法寶:讓幽默為你代言
    從人際關係中溝通的角度來講,幽默感是一種最生動的語言表現手法,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它很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讓心與心靠近,進而產生共鳴。幽默感的作用並不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正面溝通,當我們與他人有不同意見時,採用幽默的方式同樣可以收到奇效。
  • 六耳獼猴死後,唐僧為什麼再也不念緊箍咒了?
    還有一點,相信不少讀者都發現了,那就是:六耳獼猴死後,唐僧就再也不念緊箍咒了,直到西天取經完成,他也沒念過。這是為何呢?一些讀者認為,這是因為被打死的是真悟空,去取經的是六耳獼猴。還有人認為,孫悟空得到了如來的默許,默許他也會成佛,等於內定,唐僧知道了,不敢再得罪孫悟空,所以不念緊箍咒。
  • 緊箍咒到底怎麼念? 別名叫「定心真言」
    事實上,《西遊記》中,被緊箍咒所困擾的,並非只有孫悟空一個人。最初如來讓觀音去找取經人時,就交付與她三個箍兒,雖然都叫「緊箍兒」,但又各有不同,對應的,是「金、緊、禁」三篇咒語。第一篇和第一個緊箍兒給的正是拿金箍棒的孫悟空,所以嚴格說起來,讓孫悟空念頭痛的,是「金箍咒」。
  • 《出師表》是給劉禪套的緊箍咒?真相太出乎意料!
    《出師表》是給劉禪套的緊箍咒?真相太出乎意料!所以就給劉禪設計了三個「緊箍咒」第一個緊箍咒,「宮府一體」,這裡的宮指的就是皇權,府指的就是官府。簡單說就是,如果是宮裡面的犯罪,皇帝說了算。如果是宮外面的犯罪呢就由廷尉來直接管轄,丞相總負責,最後處理的結果才呈報給皇帝批准。
  • 新疆雙語教育質量有了「緊箍咒」
    新疆雙語教育質量有了「緊箍咒」 2016-01-23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訊(記者 蔣夫爾)新疆雙語教育質量有了「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