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第一位博士:為中國贏得5個第一

2021-03-02 青塔

張築生:北大建國後第一位博士

1982年7月6日,在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張築生,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了理學博士學位。當時的校報刊文說,這是北大歷史上第一次授予博士學位。

20年後,已經成為北大數學系教授的張築生,病倒在了講臺上,並於2002年2月6日與世長辭。作為學生,他是才華橫溢;作為老師,他是嚴謹執著。張築生的名字,將註定和北大的研究生教育,緊緊聯繫在一起。

今天,在日新月異的燕園,張築生這個名字,已很少再被人提起。轉眼間,他已經離開人世近6年,年輕的後來者不知道他是誰,年長的一輩把關於他的記憶封存在心裡,靜靜地沉澱。

值此紀念北大研究生教育90周年之際,張築生,這個北京大學建國以來的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這個在生命最後一刻還讓研究生用擔架把他抬進教室監考的導師,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喚醒了一代北大人刻骨銘心的感動和傷痛……

▎北京大學第一博士證書編號001

張築生1940年出生於貴陽市,自幼命運坎坷體弱多病。兩歲時他得了一次腦膜炎,萬幸沒有傷及大腦,但小腦受到了影響。

1953年,13歲的他不小心摔成左臂骨折,由於醫療事故,轉為敗血症,幾經搶救終於保住性命,但左臂從此殘廢,肌肉和神經嚴重萎縮,只留下皮包骨頭,左手的手指再也無法伸展開來。

身體的缺陷並沒有影響張築生勤奮的思索。1965年,張築生從四川大學數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我國剛剛恢復研究生培養制度的197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大數學系,成為著名數學家廖山濤的弟子。

1983年張築生畢業,成為北京大學第一位博士。北大百年校慶時,他的編號為001的博士證書被當作珍貴文物展出。

據當年的研究生同學、現任北大數學學院教授趙春來回憶:「1982年張築生就在碩士畢業論文裡,把著名數學家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個給幹掉了。答辯委員會一致同意授予張築生博士學位,但當時的校長張龍翔比較謹慎沒有通過。第二年,張龍翔專門請了一百多位專家給張築生一個人搞博士論文答辯,場面極其壯觀。」

採訪張築生生前的同事、學生,大家都用「才華橫溢」來形容這位面容清瘦、衣著簡樸、左手殘疾的教授。文蘭院士是張築生的同門師弟,他說張築生的學問、口才、活力,讓人根本想像不到他身體上的缺陷。文蘭說:「在78級53名研究生中,張築生是學問家。他是我們微分動力系統討論班上的主講,一講就是三個小時,都是學科前沿的東西,黑板寫滿了擦,擦了又寫滿,總是一肩膀粉筆末子。」

▎一生只寫三本書

張築生並非著作等身的大學者,他一生只寫了三本書:《微分動力系統原理》、《數學分析新講》(共三冊)、《微分拓撲講義》。

文蘭說:「張築生有很好的文學造詣,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深奧的數學內涵。他寫出了《微分動力系統原理》,成為該學科國內最早的研究生教材。我至今還用這本教材給研究生上課。我們的導師廖山濤院士對該書的評價是:『有了這本書,一大批年輕人就可以順利地進入學科前沿。』廖先生從不表揚誰,唯獨對他例外,說『張築生的知識面廣博得驚人』。」

數學分析是數學系的基礎課。1986年初,張築生剛從美國作訪問學者歸來,領導就給他一個教材改革的硬任務:編寫《數學分析新講》。有朋友善意勸他:「科研成果才是立身之本,編寫教材不算科研成果。」張築生沒有猶豫,馬上進入角色。此後五年間,《數學分析新講》一、二、三冊相繼面世。

曾是北大數學系「十大才子」之首的陳天權,現為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十多年來他一直把張築生的《數學分析新講》作為首選教材。他說:「數學分析的書多如牛毛,我沒有全部見到,不敢妄加評論;不過與我所見到的書比較,張築生的這套《數學分析新講》是有特色的。數學分析是數學系最基礎的課,講好了不容易,但講得再好也不算學術成果。張築生能這麼投入地搞一本基礎教材,是非常難得的。」

張築生本人對這套教材也鍾愛有加,他在書的後記裡寫道:「從編寫教學改革實驗講義到整理成書,前後花費了五年時間。明知是『吃力不討好』,卻硬著頭皮做了……《紅樓夢》裡有兩句詩: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張築生夫人劉玲玲回憶,就在這套《數學分析新講》面世不久,張築生被查出了鼻咽癌,從此開始了12年漫長的放療過程,直到去世。

5個世界奧賽第一協和醫院化療「第一」

自1990年開始直到去世,張築生與癌症搏鬥十餘年。鼻咽癌後來轉移到了肝部,在生命的最後5年,他唾腺損壞,全身骨頭疼,肝癌引發腰部以下浮腫,又得了嚴重的結腸炎,一天要上幾十次廁所。

學院勸他全休,他卻堅持上課。為了上好課,他總要提前一天節食,上課當天則禁食禁水。夫人劉玲玲代他找到了系領導:說「他把工作和講課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如果不讓他上課,就是要他的命。」

張築生常對前來勸他去醫院的人說:「你們讓我去醫院就是讓我去死!」他樂觀地說自己「萬千劫難平安過,煉就金剛不壞身。」

帶著半身癌細胞,張築生從1995年開始受命擔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主教練,一幹就是五年。領著一幫數學尖子,五年間張築生從加拿大轉戰到阿根廷,在70多個參賽國中,中國隊連拿五屆總分第一,其中三次所有參賽選手都獲得了金牌。這一成績,在世界範圍內尚無先例。

連續拿了五個世界第一的同時,張築生在北京協和醫院也拿了一個「第一」:他是該院有史以來接受最大量放療的癌症患者。有一次在課堂上,張築生對著下面幾十張青春的臉龐說:「也許你們所有人經歷的痛苦之和,也沒有我一個人經歷的痛苦多。」

▎最後一次監考被學生用擔架抬出教室

2001年9月,張築生的身體變得異常虛弱,連路都走不成了。從他在藍旗營的家到學校東門大約只有500米的路程,他卻要歷盡艱辛:先請夫人叫計程車到樓下,再慢慢地扶他從沒有電梯的六樓下到五樓,乘電梯下去,艱難地一步一步挪到計程車上;到了學校,夫人扶他上樓,走進教室。每節課他都要拼儘自己全身的力氣才能講幾十分鐘。每次講完課,他都像是虛脫了一般。

2002年1月11日下午,已經失去方向感的張築生被幾位研究生抬進北大第一教學樓208室,這是他的微分拓樸學考場,他要親自為37名學生監考。

據他的學生們回憶,當時張築生拿起花名冊,一個一個點名,看著夫人劉玲玲和臨時來幫忙的史宇光老師把考捲髮下去,他又認真地宣布了考試紀律,然後才讓學生們開始答卷。

整整3個小時,張築生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像是一尊雕像。幾十年來他已經形成了一種近乎苛刻的習慣,在監考期間堅決不允許自己去廁所。

考試終於結束了,張築生卻再也挪不動半步。學生們流著淚把他抬下樓,送上了車。學生們的評語和成績很快就出來了,交到學院後,張築生不省人事,住進醫院,2002年2月6日,他與世長辭。

▎真正的教授

張築生和劉玲玲沒有孩子,他們把一茬接一茬的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奧賽金牌得主、北大研究生安金鵬回憶說:「2002年2月1日,張老師病危,我去醫院探望。張老師甦醒過來了,拉住我的手,堅持讓我坐在他跟前,不準我起來。我就坐在那裡,看著瘦得脫了相的張老師,心緒煩亂。過了好一會兒,張老師又慢慢睜開眼睛,看到我還坐在那裡,慢慢地露出了安靜的微笑。我被震撼了,從這個笑容裡面,我看到了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東西。」

張築生去世後,北大校園網的BBS上曾貼滿了悼念文章:

「張老師也許是我一生中再難遇到的頂尖級的老師……當他講到幾何,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沒有學過真正的幾何;當他講到代數,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學過真正的代數。張老師的數學思想深刻但極其清晰,使我這樣智力平常的人都能懂。」

「我曾經數次拜訪了張老師以前在蔚秀園的家,真的是非常清貧,看過後我一度放棄了要從事科學研究的打算。2000年的夏天,最後一次拜訪,張老師高興地拿出藍旗營的結構圖,說:用我和劉老師的積蓄,也可以住進去了。我難過得哭了。」

還有位叫劉衛平的學生在《人民日報》上寫到:「我是在碩士階段認識張老師的,我上了他的《微分拓撲》的課程。雖然我跟他很多時間都在爭論數學問題,雖然我對他縮在懷裡的斷掉一截的左手一直充滿好奇,雖然我知道他身患癌症卻在玩命工作,但是我沒有想到他會走得這麼早。也許張先生還會記得我這個經常提出問題,卻不好好聽他講課的學生。現在唯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那門課的成績是班裡最高的,我自認為也是對他的書本掌握程度最精的。我沒參加過奧賽,對張老師帶奧賽班自然有點瞧不起,畢竟一個大學教授教初等數學是一種浪費(我的直覺)。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重要的是你去做了,努力過,讓生命的價值完完全全展現出來。為什麼這麼淺顯的道理我直到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出來?我為自己的輕浮感到羞愧,也為張老師英年早逝感到悲哀。

張老師,您走好!」

《光明日報》在張築生逝世後曾這樣評價他:「張築生一生鍾愛教育事業,心裡只有工作、學生。他似乎不懂得爭成果,爭頭銜。然而,熟悉他的人們授予了他最高、最響亮的頭銜——真正的教授。」

(本文轉載自: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青塔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關注!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研討會召開

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發布 中國8所高校進前百

盤點那些短命的專業:為什麼就業市場火熱專業卻撤銷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容柏生去世,系華南理工大學傑出校友

江南大學發起,10所「雙一流」高校加入新聯盟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十七):「現代服務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範」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名單

誰是中國最有錢的大學?

2018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出爐!276個獎項凝聚「江蘇智慧」(附完整獲獎名單)

兩部門:職稱評審權限將進一步下放,人才不再貼上「永久牌」標籤

▎更多精彩資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或訪問青塔網 (www.cingta.com)馬上查看!

相關焦點

  • 北大第一博士,玩命為國拼來5次世界第一!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北大歷史上首位被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深受癌症折磨的同時還帶領著中國學子連續5次站上世界頂端的人,他的故事,他的品格,值得被記住。他就是張築生。01夢想被疾病阻斷1940年,張築生出生於貴陽。
  • 王寵惠:中國第一位法科畢業生 | 法學人物
    其中,作為年級第一名、領著「欽字第壹號」文憑的王寵惠,不但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法科生,還是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曾經支持過主戰派的光緒皇帝試圖尋找一條變法維新、自立圖強的道路。辦一所西式大學,培養一批「新人」,成為了他的心願。而這時,對「儲才興學」十分有見地的盛宣懷恰巧上了這一奏摺。盛宣懷曾鼎力協助李鴻章,在天津發展洋務。
  • 李克強成第一位博士總理 與家人有時用英語交流
    李克強簡歷李克強,男,漢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遠人,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法律系和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學士、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
  • 塵封的記憶:追尋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李復幾
    前來訪問的西德總理科爾將一本波恩大學物理學博士論文複印件送給了北大。科爾在當日北大的演講中說:  早在19世紀末期,特別是本世紀初以來,有很多貴國年輕科學家到我國接受大學教育,波恩大學是首先授予博士學位給一位中國公民的歐洲大學。他姓李名復幾,博士論文題目為鹼金屬,該論文於1907年被波恩大學通過。我帶來了該論文的複印本以及李先生的簡歷和離校證明書。請你們存檔。
  • 38年前,馬中騏成為新中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博士,如今過得如何
    而在七人主持的答辯會上,一位學子的博士論文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他也由此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博士。時任中科院主任、著名科學家錢三強,還親自為他籤發了「10001」號博士學位證書。這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博士,就是馬中騏。而在他成為第一位博士的背後,故事波折起伏,這條從本科到博士的路他用了26年。
  • 北大「工科博士」成「詩詞才女」,讀詩成情懷,才華不輸武亦姝
    而很多人卻認為讀詩很苦,讀詩不為樂趣,只為考試。北大「工科博士」成「詩詞才女」在北京大學有著這樣一位「詩詞才女」,她雖是「工科博士」,卻讓讀詩成為了一種情懷。作為北大的一名博士,陳更給我們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比賽中,她的詩詞儲備量相當的驚人。在節目中,她梳著民國女知青的麻花辮,穿著富有書香氣息的裙子。
  • 中國國產博士數量居全球第一,為何引發擔憂?
    1983年5月23日,教育部在人民大會堂為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舉行隆重的學位授予大會,共有18名博士在本次大會中拿到了學位證書。授予大會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說了一句令人十分意外的話:「這麼多博士怎麼辦?」
  • 北大博士新生平均年齡24.5歲:小於碩士生 過半為直博生
    北大校本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級北大校本部新生平均年齡25.9歲,其中碩士生26.5歲,博士生24.5歲。  博士生平均年齡比碩士生平均年齡要低,一方面因為非全日制碩士新生往往是事業有成後求學的;另一方面本科起點的直博生基本是研究生中年齡最小的群體,佔博士生比例較大(50.2%,超過一半),一定程度拉低了博士生的平均年齡。
  • 史料|中國第一位化學博士趙承嘏的博士論文
    中國植物化學和現代藥物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原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創始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首任所長。首批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1914年,趙承嘏獲瑞士日內瓦大學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化學博士,之後留校任教兩年,成為在歐洲大學講授科學(Science)課程的第一位中國人。
  • 中國「最好的」5所研究生院!第一不是清華和北大,但毫無爭議
    據有關機構統計,這56所研究生院承擔了全國60%左右的博士和40%的碩士培養任務,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大學設立了研究生院,可以說高校的研究生院在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和高水平科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下,中國最好的5所研究生院,第一併不是清華和北大。一、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
  • 他是我國第一位博士,拿著編號1的博士證書,如今發展怎麼樣?
    現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在考入大學本科畢業後還能夠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很多人心裡都覺得博士生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稱號。那麼我們國家第一位博士,你知道是誰嗎?我們今天所講的這個故事主人公,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博士,拿著編號1的博士證書,那麼現如今發展怎麼樣了呢?
  • 馬雲收穫第5個博士學位,表示阿里巴巴不願招清華、北大的學生!
    5月18日晚間,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行了199屆學位頒授典禮,馬雲身穿社會科學名譽博士紅綠禮袍現身典禮會場。這是馬雲人生中收穫的第五個博士學位。在學位授予馬雲的讚詞中寫道:「他堅定不移地支持著初創企業和年輕創業者們。支持有願景的下一代以及潛在的獨角獸企業一直是馬雲的承諾。」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馬雲獲得的其他博士學位及其他榮譽。
  • 他是建國以來第一位博士,編號為1號博士證書,後來發展怎樣?
    中國有句古話說的非常的好,那就是「治國之本,教育為先」,由此可見教育在一個國家裡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國家的繁榮昌盛需要更加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所以現在非常的人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教育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再困難的家庭都不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省錢,因為世界上永賺不賠的生意就是教育投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的第一位博士生,他當年的錄取通知書還珍藏在博物館。
  • 中學招9名老師,6人來自北大清華,絕大多數是博士,網友炸了
    6人是頂尖大學博士,其餘3人也都是清華、北大的碩士。此前發布的《2020年華中師大一附中教師招聘公告》顯示,此次教師和教育管理科研人員的招聘需求為37人。所有的崗位均要求應屆畢業生需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第一學歷必須為全日制重點本科。對於在職教師求職者,學校同樣要求第一學歷必須為全日制重點本科,且在中學有五年及以上的任教經歷,並具備中級及以上職稱。
  • 中國第一位無臂博士,同學:我們的驕傲
    他不僅憑高分考上浙江大學,還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無臂博士,也是百年浙大史上第一位獲得浙江大學最高級別「竺可楨獎學金」的人文社科專業研究生。每天晚上,他都會用10個腳趾頭在鍵盤上學著打字。哪怕是寒冷的冬天,顧不得長凍瘡,他光著雙腳也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初中三年下來,王爭練就了用雙腳打字、用電腦的絕活兒。一旁的母親淚流滿面,既是有感於不幸的遭遇,更是有感于堅持的神力。
  • 北大開學季,第一位報到的「新生」竟然是TA
    特別的「新生」——蒼鷺同學它的突然來訪引起了北大師生這第一位報到的小科普蒼鷺,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在捕食的時候,它們喜歡站在淺水邊一動不動地盯著水面,有時甚至會等待數個小時,因此又得名「長脖老等」。2000年,蒼鷺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中學招9名老師,6人來自北大清華,大多還是博士……
    又一批清華、北大畢業生去當中學教師了。11月18日,位於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公布了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擬錄用名單,9人都來自於國內外頂尖高校,其中來自北大、清華的碩博士佔了6人。此份「豪華陣容教師」名單在網絡引發熱議。
  • 他是浙大第一位無臂經濟學博士,第一位留洋博士後,執教英國名校
    王爭,中國第一位無臂經濟學博士,1991年,9歲時去母親的工廠裡玩耍,撿一根舊燈管時不小心碰觸到廠區的高壓電線,被強大的電流燒毀雙臂的全部神經。為了保住生命,他不得不截去雙肢。身體的殘疾,沒有讓王爭沉淪,而是更加激發出上進的動力,從練習身體平衡,到用嘴咬住毛筆寫,一點一點克服普通人不曾經歷的艱辛。最初的時候,王爭的口腔常會被筆磨出血,口水會濡溼作業本。
  • 他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學研究院的首位外國學生
    1917年8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遠洋輪船,先在美國的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畢業後又進入美國的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由於美國的人類學是一門剛興起的熱門學科,他就成了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研究院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
  • 北大畢業的24歲數學天才,赴美國攻讀博士,夢想為祖國培養人才
    北大數院培養的傑出人才有30餘名兩院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吳文俊院士和王選院士是數學科學學院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北大的數學專業牛不牛? 教育部學位中心最新進行的數學等31個一級學科的評估中,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在所有指標中均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