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帖稱,湖南郴州市女大學生小倩獻血因發現其屬於罕見血型「熊貓血」,被採血工作人員強行多抽100毫升,引發網友關注。(4月3日《北京青年報》)
魯迅先生曾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無償獻血作為一種公益活動,不僅能夠讓那些亟需「補血」的病患得到幫助,還能夠讓他們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善意與關愛。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病患而言,無償獻血猶如「雪中送炭」,有助於點亮他們的「希望之燈」,點亮並溫暖他們的精神世界。
「獻血被多抽」說到底,就是忽略和漠視了獻血者的權利與尊嚴,自說自話的「不管你怎麼樣,反正我就要這樣」,採血工作人員顯然背離了從業規範和職業倫理,用一種劍走偏鋒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血荒蔓延的背景下,面對稀缺而珍貴的「熊貓血」,採血工作人員希冀這位女大學生多捐獻一點血液或許有著良善的初衷,卻不能揮舞著大棒進行「道德綁架」——初衷良善、方法錯亂,很可能會導致結果的不盡如人意;無償獻血固然契合公共的價值理性,卻不能異化為「為了做好事,你必須要怎樣」,對獻血者說「不」的權利置若罔聞、無動於衷。
目標正義,卻枉顧程序正義,用偏差、錯亂的方式來剝奪獻血者的權利、侵犯他們的體面與尊嚴,「獻血被多抽」是不折不扣的失範行為。無償獻血作為一項公共事務,不僅需要暢通公眾參與的渠道,也需要呵護公眾參與的熱情。生硬、冰冷的「獻血被多抽」顯然會切割社會信任,降低獻血者對無償獻血的價值認同與參與熱情。
社會學家認為,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斷的打量和試探,社會如何維繫,文明又如何延展?人們認同契約、遵守規則,就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變得有條不紊、可預期。公眾參與無償獻血,就是出於對採血工作人員的信任,相信他們能夠尊重自己的權利與尊嚴,相信他們能夠將自己捐獻的血液用到哪些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去。
作為一種失信行為,「獻血被多抽」切割了信任鏈條,會引發老百姓的信任危機與安全焦慮。畢竟,哪一個獻血者,都不希望自己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被多抽血。在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下,「獻血被多抽」有沒有藏汙納垢的畸形利益鏈條,顯然會引發人們的質疑與擔憂。一旦被捐獻的血液沒有用於「雪中所談」而是被用來牟利,自然會導致「信任荒」。
規則是文明的內化,被普遍遵循的規則猶如安全帶一樣,有助於保障社會大機器良性運行。不懂得尊重獻血者說「不」的權利,破壞了獻血自願的規則,「獻血被多抽」或許會因小失大。(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