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網劇《隱秘的角落》大火,也帶火了該劇的一首童謠配樂《小白船》。「隱秘的角落小白船 恐怖童謠」等話題幾度登上熱搜,視頻網站的彈幕池中,戲稱該劇的配樂是「陰」樂的調侃隨處可見。
《小白船》這首歌自第一集開篇至最後一集片尾時時飄蕩在觀眾們的耳邊,被網友調侃為本劇的「死亡預告」——一旦《小白船》旋律響起,必然有角色死去。旋律優美的《小白船》也因此成了網友口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音(陰)樂。
實際上,《小白船》本是一首朝鮮童謠,創作於1924年,原名《半月》。作詞作曲者為尹克榮,當時,他目睹姐姐因丈夫去世而悲痛異常,常在白天孤寂地望向天空出現的半月。
尹克榮
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半島,開始了對朝鮮長達36年的統治。凡是宣傳抗日救國的歌曲、童謠均遭到了當局的嚴厲查禁。即使鬥爭環境嚴酷,朝鮮的音樂家也不放棄童謠這片文化陣地,《半月》的作者尹克榮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半月》既描繪了姐姐失去親人的寂寥,也暗喻作曲家失去國土的痛苦。
尹克榮曾在日本學習音樂,《半月》在創作上吸收了日本音樂的特點,加上對亡人和故國的思念,所以不同於一般童謠,節奏舒緩、氣氛靜謐、略帶哀傷。不到一年,《半月》傳遍朝鮮半島,就連很多日本人也讚不絕口,學著哼唱。
自上世紀50年代被譯為中文傳入中國後,《小白船》就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唱響中國南北。不過,本質上《小白船》是一首安魂曲,結尾的「飄呀飄呀,飄向西天」就是明證。
事實上,中外的許多童謠,探究起歷史來,演變過程都充滿反差。大家可能想不到,《兩隻老虎》這首唱起來莫名其妙又朗朗上口的兒歌,其實也是舶來品。它最初的名字是《雅克兄弟》,在法國教會中流傳,是一首催促修士做晨禱的歌謠。後來,它逐漸演變成了一首戲謔的催起床歌,在歐洲各國演化出許多許多版本。
從《雅克兄弟》到中國版的《兩隻老虎》,其實是民國期間的北伐戰爭時,愛國人士根據《雅克兄弟》的曲調重新填詞,寫成了《國民革命歌》,刊登在1925年2月20日的《中國軍人》創刊號上。隨後,我們現在熟知的《兩隻老虎》的歌詞,經過重新填詞後從重慶走向全國。
西歐童謠常常用歡快的節奏唱出黑暗恐怖的內容,西歐民間故事集《鵝媽媽童謠》,收錄了法國、義大利、英國各地的八百多首民間童謠,其中黑暗主題的不在少數,內容涉及兇殺、宗教等諸多暴力元素。
其中很有名的童謠《倫敦橋要塌了》(London Bridge isfalling down),背後是一個驚悚的古老儀式,即活人祭祀。您品品這歌詞:
倫敦橋在倒下,
在倒下,在倒下。
倫敦橋在倒下,
我美麗的女士。
《鵝媽媽童謠集》也有看似正常的作品,其實令人不寒而慄,《瑪麗小姐真倔強》(Mary Mary quite contrary)就是典型:
瑪麗,瑪麗,相當倔強,
你的花園怎麼樣?
有銀色鈴鐺和扇貝殼,
還有漂亮的女僕排成排。
這首童謠似乎在敘述一位富有女士的豪華莊園,實際上,瑪麗小姐指的是以嚴酷的宗教迫害聞名的都 鐸王朝時期 的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她被稱為「血腥瑪麗」。 童謠 中的「花園」,指的是被迫害的新教徒的墓地,「銀鈴鐺」和「貝殼」是酷刑工具的俗語,「女僕」則指當時的斷 頭臺 。
而中國古代的童謠,和我們今天熟悉的兒歌很有不同,往往帶有預言的性質,本身帶有強烈的神秘色彩,被視為是一種重要的讖語。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肯定對其中的一首童謠印象深刻。在第九回中,董卓聽到「是夜有十數小兒於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帳。歌曰:『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聲悲切。」「千裡草、十日卜」合起來就是「董卓」二字,被認為是對董卓政權將被顛覆的預言。
童謠很多都是由民謠或者民間故事演變而來的,最初並不是專門講給孩子聽的。在《童謠牛津大辭典》中有這樣一段話,「 《鵝媽媽童謠》中的絕大多數並不是首先為孩子準備的,事實上, 很多是成人的代碼。 」很多童謠是以孩子的口吻、用著美好的意向來映射現實,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童言無忌」,可以讓成人正大光明地品評時事。
回到《小白船》,在《隱秘的角落》的導演辛爽看來,有童話的成分,也有童話反面的、很殘酷的東西。這種童真和黑暗疊加,也給觀眾造成了觀感上的撕裂感,最終成了這部作品的加分項。
《小白船》的旋律有沒有在你腦中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