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21-02-20 晴雪集

2019.9.17Tue晴雪集(微信號:qingchuanxue520)

仰止南望,靜水流深

提起中國地質大學,你會想到什麼呢?

也許腦海中迅速就會浮現出鑽井機和安全帽

村兒裡挖煤的——來自高中學妹的腦補

一所大學的校名加了兩個限定詞彙,中國、地質——大學

後邊還要有一個括弧「武漢」

這所學校的歷史和內涵都寫在這幾個字裡了

今天我們不談高大上的學術、不談玄幻的高考市場

僅僅從學生的視角

這會是怎樣的一座學校?

八大學院

北京由西直門往北扎,有一條名字很響亮的南北走向的路,叫「學院路」

學院路得名於曾經的「八大學院」,全部成立於1952年

從南向北,航、鋼(科)、礦、農、林、醫、油、礦、地

特殊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八個兄弟學校,隨著工業的快速恢復,八大學院聞名遐邇

(中國地質大學校史演變簡圖)

1952年,院系調整。地質部時任部長李四光主持籌建北京地質學院。

由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學系地質組、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地質工程系、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採礦系地質組以及西北大學地質系等著名大學的地質系、科合併而成立北京地質學院,是為八大學院之一。

(北京地質學院老照片,圖源@橘燈勘探)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勳教授任副院長。

(北京地質學院校歌《勘探隊員之歌》)

建校初期,學校分別在北京沙灘(原北京大學地質館)、端王府夾道(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和河北宣化地質學校三處辦學。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

(原北京地質學院全景照片,圖源@橘燈勘探)

文革期間大部分高校或響應國家號召

以防中蘇開戰或教學受批鬥運動影響無法正常教學

眾多院校紛紛外遷,

地大輾轉幾地後落戶武漢。

(原北京地質學院照片,圖源@地質論壇)

文革後北京恢復辦學,

武漢已發展數年,難以搬回,

於是形成兩地辦學局面。

(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圖源@地質論壇)

1987年11月4日,國家教委下發地礦部「關於同意成立中國地質大學的批覆」。

11月7日,在建校35周年的同時,

在武漢和北京學區同時舉行了隆重的中國地質大學掛牌揭幕儀式

世紀末,伴隨著「211」工程的東風,地大的發展也走上快車道。

(1997年5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11」工程中期檢查工作匯報,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院系調整、學校遷址、兩地辦學、重起爐灶

千瘡百孔的學校

地大和礦大、石大、華電...

他們都是中國高等教育曲折探索的寫照,是見證者。

南望山下

兩地辦學之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新生種子就在南望山下生根發芽了。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

地大有一處四重門

四個方向擺放著四個時期的地大校門牌

四重門用最簡潔最洪亮的聲響,講述著地大的歷史變遷

(地大四重門,幾十年來,一路的顛簸與求索,攝影@苗青)

武漢的每一所學校都傍著一座山,而地大的山就叫「南望山」

在山的那邊湖的那邊住著一群「南望仙人」

南望山還會作為《普通地質學》、測量學等課程的實習場所

(南望山校區平面圖)

這裡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CUG男旺山職業技術學院

地大之所以地大,他在南望山校區有西區東區北區三個區

從北區通往西區要走隧道,而去東區則需要坐公交車了

還有今年新啟用的未來城校區

(未來城校區平面圖)

地大的校門是各有特色

萬事之先,圓方門戶

西區大門是地大的正門,氣勢威嚴

方形門體,上刻校名,旁立有校訓石,另有兩尊石獅庇護左右

(西區大門,攝影@苗青)

東區大門則顯得更加大氣

弧形且相對開放的設計,預示著思想活躍

東區正是研究生院所在地

(東區大門,攝影@苗青)

北區大門,準確的說是新北門

北區很多範圍都是近十幾年填東湖造陸所建

在此之前北區只有一個小門通往南望山

(新北門,攝影@苗青)

新北門又稱「笑臉門」

航拍照片下,酷似一張呵呵笑的臉

(新北門航拍,攝影@CFP)

新北門往裡走的廣場上,是校訓檣,由校友溫爺爺題寫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校訓檣,攝影@楊逸寒)

新北門設計呈橢圓形

雖然不似西大門般大氣,卻也不乏設計感

新北門的穹頂由複雜而有規律的幾何圖形構成

(新北門穹頂,攝影@苗青)

地大的圖書館也是一屆又一屆校友盼星星盼月亮等來的

西區大門進去後,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氣勢端莊的高樓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必是賢士匯聚之所,這裡就是地大圖書館

(圖書館,攝影@苗青)

(圖書館內部,攝影@苗青)

圖書館夜晚依舊燈火通明

這裡連接著地大學子與他們的夢想

(圖書館夜晚,攝影@苗青,on Pixel 3)

如果說西大門是地大的門戶

那主樓就一定是地大的核心

在通往主樓的路上,會先通過一條院士長廊

這裡記述著地質道路上引領我們前行的先賢智者們

(院士長廊)

穿過院士長廊,高聳端莊的主樓

那時候主樓的「中國地質大學」六個大字還沒有摘下

這裡是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學院的所在地

(圖書館內部,攝影@苗青)

地大雖然不如隔壁「1037號森林」華中科技大學那般森林茂密

卻也有綠樹成蔭之享

道路一側是操場,另一側是寂靜的樹叢,測繪、遙感等專業同學也會在這裡實習

(西區道路兩側的樹木,攝影@苗青)

至於秋日,同樣是這條路,兩旁行道樹上已披滿金黃

臨近期末、考研,清晨,微寒,通往圖書館的方向上穿梭著步履匆匆的同學們

宛如一條光榮大道,通向榮光未來

(《光榮大道》,攝影@苗青,on EOS M6)

人人都說武大櫻花好,武大的櫻花堡乃至種植櫻花的歷史都大有學問

卻不知就在我們熟悉的南望山下,也有一片「櫻園」

我們可以稱其為「地大櫻園」

映日橫陳酣國色,倚風小舞蕩天魔。

(西區文華樓前的櫻花,攝影@苗青)

(北區綜合樓前的櫻花,攝影@苗青)

不僅是櫻花,荷花、玉蘭花、泡桐花也會年年春日伴春風如約而至

沐浴著溫暖春光盛開,裝點南望山下這座校園

(西區荷池玉蘭花,奼紫嫣紅落英繽紛,攝影@苗青)

籠明春日照花枝,始是新承恩澤時。

(西區玉蘭花,攝影@苗青,on EOS 400D)

西區的荷池是地大的一灣靜水,曲曲折折的小橋通往湖心亭

每逢傍晚都會聽到一曲橫吹迴蕩在荷池,那曲調婉轉悠揚

那便是笛簫社的同學練習

(傍晚的夕陽下的荷池,攝影@苗青)

每個學校都有屬於他的都市傳說

而地大的都市傳說,屬於教二樓

登上教二樓頂,可以俯瞰完整的荷池

(早春的荷池,背後是教二樓,攝影@周陽)

在玉蘭花櫻花的花期,也是南方的梅雨時節

三月底的春雨,清冽入骨。許多嬌花還未及開遍,便已凋殘

適逢四月初,泡桐花接過了春天的接力棒。

(從教二樓上俯瞰河池,泡桐花已紅遍,攝影@苗青,on Google Pixel)

從寒武紀到第四紀

我在地大等你

從寒武紀等到了第四紀

寒武紀是地質歷史時期生命的黎明

第四紀是如今生機盎然的近現代

如果說地大裡誰從寒武紀就在這裡等待了,那一定是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也是個國家AAAA級景區呢,首家有如此殊榮的高校博物館

同時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武漢市十大博物館

(夜幕降臨下的博物館,攝影@周陽)

博物館絕對是地大一張亮眼的名片,武漢高校打卡必經點

博物館裡有很多上古珍奇,他們在地下沉睡了幾億年

終於重見天日,記錄著地球億載的故事要向你述說

(夜幕降臨下的博物館,圖源@青春武漢)

尤其裡面的恐龍展館,

非常適合帶孩子普及知識,探索億萬年的奧秘。

我們先前講過記述著地大校史的四重門

不過,先有地質,後有地質大學

通往四重門的是一條記錄著地質歷史時期的走廊

(東區走廊,攝影@苗青)

從第四紀向上古回溯,就會走到地大另一個最古老的地方

——化石林

(化石林,攝影@苗青)

化石林裡最多的是遠古的矽化木,從侏羅紀到第四紀

時空變幻下的產物。沉睡億萬年的石頭化而成林

化石林佔地面積1500平,由來自美國、印尼、緬甸等國的147根樹化石組成,華中地區唯一異地保存的化石林。

(化石林,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昏,入口處一位爹爹拉著幼兒園剛放學的小孫子給他講解時光的記憶,婆婆們圍著大樹樁化石拉家常。

而我們,在化石林裡感受這份專屬地大的,來自遙遠的過去的問候

它又將攜帶著它身上的神秘密碼,朝著未來延續下去。

(化石林與巖礦標本,圖源@地球科學俱樂部)

烙上時光年輪的化石林,校園裡的活化石

已然成為地大人的另一個驕傲。「奔跑吧兄弟"也曾慕名而來。

四重門旁春色留,化石似春風的酒

333米長的隧道

和我到方圓的隧道走一走喔
直到所有壁畫都褪色了,也不停留

地大的另一個地標就是這333米長的隧道了

(穿越隧道溝通南北 親近化史學古貫今)

(地大隧道 南口,攝影@苗青)

世人只知廈門大學芙蓉隧道盛名,

地大隧道的壁畫也絲毫不遜色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壁畫霧列,俊彩星馳

(地大隧道 內部,攝影@苗青)

333米長的隧道,仿佛走不到盡頭

地大隧道壁畫,更是爭奇鬥豔美不勝收

(地大隧道最早的一幅壁畫 泰坦尼克熊 unknown,攝影@苗青)

(地大隧道的《星空》 by星火話劇社,攝影@苗青)

(地球生命演化史 by地球科學俱樂部,攝影@苗青)

(地大隧道的《大魚海棠》 unknown,攝影@苗青)

(相遇在南望山下,攜手月光海岸 unknown,攝影@苗青)

(地大隧道的壁畫 Group1,攝影@苗青)

(地大隧道的壁畫 Group2,攝影@苗青)

(壁畫也會成為畢業紀念照的創意靈感源泉,圖源@嶽維慶)

夜晚的隧道更有深時穿越感,結合流轉的花火,宛如穿梭於時光隧道

(《時光隧道》,攝影@苗青)

和我在地大的校園走一走喔
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從前從北區到西區上課,要穿越333米的隧道

感覺那一段路,好長

等畢業的時候,原來這隧道只有4年

每天不一樣

2015年,武漢城市宣傳片《武漢,每天不一樣》熱播

「每天不一樣」成為了武漢的明信片

地大作為武漢的一員,每天又會有怎樣的新奇?

(地大的西區大操場,攝影@苗青,on Google Pixel 3)

(夕陽下的操場,攝影@苗青,on Samsung Galaxy S6)

地大有端莊威嚴的主樓、充滿都市傳說的教二樓

還有文藝範十足的教三樓

(教三樓)

北區的綜合樓(北一樓)北五樓,風格一致如出一轍

北一樓是外國語學院和計算機學院的辦公樓

敞亮的走廊,簡介素淨的陽臺

廊道完全接納自然採光

就是冬天的樓道會有點冷

(北一樓門口,攝影@苗青)

(北五樓門口,攝影@苗青)

北五樓的中央平臺將樓分為兩部分,一側是教室,另一側是機房

這裡穿堂風盛行,冬天來到這裡要裹好大衣

聽力練習、普通話考試都在這裡

新北門一樣,北五樓的中央平臺也有一個別致的「天窗」

(北五樓「天窗」,攝影@苗青)

北五樓後方是一個小山坡,再往北就是東湖

小山坡被同學們成為「情人坡」,也是同學們測量實習、休息研討、晨讀背書、聯誼活動的常用之所

前方的原型小樓是藝術與傳媒學院的「藝媒樓」,有一個音樂廳

(北五樓後方,攝影@苗青)

北區學生宿舍,精緻小巧的閣樓

(北區宿舍,攝影@田春廷)

北區中國銀行旁邊的小樓梯,二層是地球科學學院的學生會活動室

(樓梯旁的信箱,落上一層厚厚的白帽子,攝影@田春廷)

北區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的側顏

(雪後地大一隅,攝影@沈子晗)

大隱隱於市,仿佛一瞬間從東區「冒出來」的東區綜合樓(東教樓)

也同樣是網紅打卡拍照聖地

(東區綜合樓,攝影@苗青)

東教樓是的A座和B座是雙子樓,同時在旁邊還有一個C座

走進兩樓間,富有空間縱深感

同樣仿佛一夜之間出現的還有地大的遊泳館

從此地大的學生們也有遊泳課了

據說遊泳預約很搶手哦

(地大遊泳館,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回到西區,大學生活動中心

這裡是校團委的「根據地」,學生會、社團聯、藝術基地都在這裡工作、訓練

(大學生活動中心,攝影@苗青)

這裡是許多精彩的文體活動的策源地或者是舉辦地

每年佔地面積最大的莫過於「百團大戰」

社團一年一度的招新盛典

(社團聯合招新「百團大戰」,攝影@苗青)

冬至在中華文化中有很多傳統習俗

地大同學結合各種才藝,已連續舉辦了三年冬至燈會

(冬至燈會,攝影@吳藝華)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屬於地質人的節日,在主樓前,地球科學學院和地球科學俱樂部社團一同舉辦巖礦化石展覽

(地球日展覽,圖源@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俱樂部)

還有地大在地學領域的當家興趣社團,地球科學俱樂部,幾度榮獲中國青年報「全國百強社團」稱號,經常會走進中小學,為下一代人科普擴展知識

以偶像之名,赴十年之約

經管學院文藝部組織的「我是偶像」校園歌手大賽已有十年

這絕對是盛夏中最歡騰的時刻了,地大好聲音們紛紛亮相

小心,耳朵會懷孕。

那也要去!

(「我是偶像」,攝影@苗青)

舉辦在秋季學期的「想把我唱給你聽」情歌大賽又是另一場聽覺盛宴

(「想把我唱給你聽」情歌大賽,攝影@苗青)

珠寶學院舉辦一年一度的首飾服裝設計大賽

當屬地大最華麗,最時尚的視覺盛宴

往年只是在大學生活動中心的演播廳舉行,今年更是啟用了珠寶大樓的專用舞臺

(首飾服裝設計大賽,攝影@苗青)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最美不過地大舞蹈團的專場表演

(《向美而行》舞蹈團專場,攝影@吳藝華)

(地大舞蹈團訓練花絮,圖源@CUG舞蹈團)

在地大藝媒樓音樂廳的舞臺後方,有一座編鐘組

是貨真價實的出土文物

民族樂團一年一度的楚漢合鳴專場表演,就會啟用這組編鐘

千年迴響,餘音繞梁

(《楚漢合鳴》民族樂團專場,攝影@苗青)

同樣是校團委藝術基地八大社團的軍樂團也有屬於他們的專場

(軍樂團專場,攝影@吳藝華)


北綜樓的門口有過他的回眸,四重門的旁邊感嘆歲月流走,他是一名普通的地大人

小小的鏡片裡看過滄海桑田,薄薄的野簿中記下時光變遷,他是一名質樸的地質人

《地質人》詞曲作者、「地大版《成都》」的主唱

馬曉晨同學畢業之際攜手樂隊召開了地質人原創專場演唱會

(《我們的青春,說不出再見》地質人原創音樂會,攝影@苗青)

各個學院的學生擎起學院院旗,繞操場長跑,彰顯青年豪氣王焰新校長曾寄語地大學子「心向陽光,行向遠方」,正與此圖相應

(校運動會閉幕式的跑旗活動,攝影@苗青)

(零點升旗,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廣播臺)

高中的時候曾參與「模擬聯合國」的活動,在那裡可以盡情鍛鍊口才與膽量,交鋒論見,縱橫捭闔,還有夜不成寐通宵改文件的DR之夜地大也同樣有模擬聯合國社團,這裡當是地大最具國際視野的地方

樸素 求真 靜水流深

中國地質大學

從建立之初以地質類理工科為主的博士和碩士授權學課

到現在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的「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2個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1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學進入前1‰……

(1997年5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11」工程正式立項,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06年和2008年,地大分別獲批「地球系統過程與礦產資源」和「長江三峽地質災害研究」兩個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

2017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入圍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5個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子項目同時獲批。

(2017年7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召開「雙一流」方案專家評審會,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14年以來,學校地球科學領域開始進入ESI全球機構排名前1‰。

截至2018年11月,排名全球第27位,位居亞洲高校第一位,逐漸成為「領跑者」;同時,工程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5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

高起點新辦大氣科學學科,組建海洋學院、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公共管理、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學科位列「A+學科」,學校「A+學科」數排名並列參評高校第22位,地球科學學科整體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嫦娥工程總設計師歐陽自遠院士是地大的著名校友,1952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1957年在礦道找礦的歐陽自遠聽聞蘇聯發射了「人衛一號」極度震撼,他回憶說:

我們找礦探礦,就像一隻螞蟻,在地球上爬來爬去,效率太低。如果用人造衛星找礦,很快就能調查得比較清楚。

1958年到1993年,35年的研究,歐陽自遠院士認為我國已有能力開展月球探測研究,申請專家評審論證。

2003年,國防科工委領導組織全國航天力量,由孫家棟和歐陽自遠負責編寫「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立項報告」。

2004年1月24日,國務院批准繞月探測一期工程立項,並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之後,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被譽為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三個裡程碑。

地質大學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沉默數十載

雖然它不張揚,不焦躁,但這座學校深藏不露

幾十年積攢的力量正在厚積薄發

在2019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地質大學已經升至全球402名,中國第19名。

校友們都驚呼,厲害了我的地大!

原來不知不覺地大一個在考生眼中帶著「山溝溝」「挖煤」等標籤的地大,一個從前不起眼的211高校,已經走在中國高校的前列。


地大人一直勇攀高峰

南望山是我們的起點

南望山並不高,卻也令人景往

我們在南望山下鍛鍊、學習、成長,將青春的熱血播撒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為全球首個自主實現7+2的高校科考隊。即自主登頂七大洲最高峰和抵達南北兩極。

《大地之光》是地大學子的原創話劇,生動描繪了地大創始人李四光先生生前的種種事跡。《大地之光》劇組在全國高校巡演,更是登上了央視舞臺,2017年五四青年晚會

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專業大四學生王奉宇光榮入選,成為十位年度人物之一。

在學校師生眼裡,王奉宇是不折不扣的石頭迷:寢室裡幾百公斤的石頭標本,都是他大學4年在野外「撿回來的」。

(王奉宇同學和導師宋海軍老師,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先任校長殷鴻福院士與學生們,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啟程未來

2019年暑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地大新校區正式啟用

南望山到未來城,魯磨路到錦程街

五千名師生率先入住

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學院、計算機學院、環境學院以及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校區更加寬敞,建築風格設計整齊,線條富有科技感


地大新校區的教學樓更加寬敞,再也不用擔心換堂的時候會擁擠在狹小的樓道裡了

(地大新校區圖書館內景,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從南望山校區到未來城校區,

變化的是地理空間,

不變的是校訓精神和嚴在地大的校風學風。

中國地質大學67年的發展道路,猶如一幅壯麗的畫卷,如今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歷了六十七載的風雨兼程,地大將會在未來城開啟新的詩篇。

恣意人間

隔壁華中科技大學號稱35個食堂,羨煞旁人

地大的食堂相較之下會遭詬病

其實細細數來地大內的美食也不少呢

(地大校內餐飲場所不完全一覽,整理by總編室)

呷哺呷哺、Luckin Coffee、GYZG、Milo...

最特別的是,在武漢罕見的吉野家,就有一家開在地大,精緻細膩的日料總是會讓人流口水。

東區食堂的翻新後更加亮眼。

(東區食堂3F)

(新校區的晚餐,攝影@王世琦)

被稱為「墮落街」地大北街也遠近聞名的小吃一條街,當然最近武漢有大事,所以小吃們都走了.

(地大北街美食一覽,整理by珣爺)

這裡有魯磨路,兩家老五燒烤、儉樸菜、小鎮故事、老街燒烤、三國英雄火鍋、小四川,哦別忘了北街網紅「袁阿姨」,周末消遣、班級社團寢室聚餐的最佳場所.

時常能聽到幾個青年圍坐一桌,講述著校園生活、城市發展的百態,又時而會迸發出爽朗恣意的笑聲,一定是降到了最有趣的八卦;又時而會聽到捧著啤酒瓶的嘆息聲,每個人的不幸都會千差萬別。運氣好還能去VOX聽一場流行Live。虎泉街上的胡桃裡是個充滿異域風情和文藝小調的地方,一杯清酒,一曲Jazz,這裡是個耳聽八方的溫柔鄉。

(胡桃裡音樂酒館,攝影@苗青)

魯磨路往南走就是六隻爪的光谷廣場

這裡也是地大同學最常去的地方

光谷廣場的修繕宛如武漢這座城市的縮影

修了五六年,又在五六個月之內迅速拔地而起

《流浪地球》熱映的時候,我們還以為他要建一座行星發動機

(光谷廣場即將修建至地面設施時的航拍,攝影@沈哲)

光谷是武漢的一個地標,也是一座城市創新活力的象徵。

2019年夏,光谷廣場轉盤建設了數年終於通車,上部建築也大體落成。

光谷廣場的建築在夜晚會被多彩的霓虹燈點亮,宛如一條炫彩絲帶飄落在流光溢彩的武漢大地上,昭示著武漢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與創新活力。

(《躍動的光谷》,攝影@苗青,on Google Pixel 3)

(光谷西班牙風情街,攝影@楊勁松)

當這些人途經武漢時

長江邊上一個醒目的建築

必然會進入他們的視野

那便是黃鶴樓

(黃鶴樓,攝影@高傑)

沿江向南會有最具文藝範的網紅拍照聖地——鸚鵡洲大橋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鸚鵡洲大橋,攝影@方啟東)

每逢春日,坐413/402六站地還可以去久負盛名的武漢磨山櫻園一賞花開爛漫

(磨山櫻園,攝影@尹鑫權)

這裡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地大正門,攝影@苗青)

這裡虛懷若谷,靜水流深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圖書館內部)

(行政樓)

(紅軍橋)

(地大體育館)

(公共管理學院,攝影@苗青)

這是地大的秋色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地大之秋,攝影@苗青)

這是地大第一胖貓

(地大北區寄居貓咪,攝影@苗青)

這是地大今年的軍訓

(地大2019軍訓一隅,圖片源於網絡傳播)

這裡還是停水停電不停操大學

(地大2017年度停水通知一覽,整理by尹自華)

這裡還是「真苦」大學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各取第二字即「真苦」

校友以此打造了了「真苦coffee」品牌

(中國地質大學 深圳研究院,圖源@胡肖老師)

(北五樓,攝影@吳藝華)

(新建成的東教樓,攝影@苗青)

(南望山校區,攝影@周陽)

(光谷廣場,攝影@苗青)

(未來城校區,攝影@趙奕康)

(地大校慶暨校運動會開幕式,圖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雪後的地大全景,銀裝素裹、萬籟俱寂,寧靜端莊,待殘雪消融、陽和啟蟄,地大會煥發出更蓬勃的生機,攝影@苗青)

仰止南望 勇攀高峰

樸素 求真 靜水流深


又一年的新生在炎炎夏日軍訓,今年的太陽特別毒辣。走在一個也不會有誰認識自己的校園裡,看著一張張稚氣未脫的面龐,有那麼一瞬間就覺得,這是一個陌生的時代了。

就這樣匆匆走過了四年,我們還能留下些什麼?歷史的傳承需要一種媒介,兩萬名在校生的眼中會有兩萬個中國地質大學,而以上,只是兩萬分之一。

當然我也希望,可以幫即將結束軍訓、正式開啟大學生活的新生們,更多的了解學校,找到兩萬種生活中最恣意最快活的屬於自己的那種,不虛四年光陰。

(文字/總編室幕後大boss)

(圖片主要引用自地大同學拍攝,來源已在文中註明)

長按二維碼關注

人物傳記|社會紀實|攝影藝術

一手掌握!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誰的實力更勝一籌
    我國有三所大學,分別在各自領域獨樹一幟,但是卻形成了兩地辦學的局面。分別是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國地質大學。不同於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是我國一所以「地質」二字命名的大學。想必大家除了聽過中國石油大學,還聽過西南石油大學、東北石油大學、西安石油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錄取分數線,中國地質大學2020年錄取分數線
    校友會2020年最好大學排名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排名73名。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中國地質大學,簡稱地大,位於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 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和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哪個實力更強?
    如果你非要讓我在兩所大學其中選一所去就讀,我選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既然兩所大學都叫同一個名字,那自然是在歷史上淵源頗多,從1952年地質學院在北京成立,到學校遷出北京,在武漢開始辦學,在北京武漢兩地辦學,到兩地校區獨立辦學,像極了一部微縮歷史劇。從院校層次上面來說,都是211,平起平坐。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排名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該校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8635人,包括本科生18092人,碩士研究生7774人,博士研究生1764人,國際學生1005人。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好還是武漢的好?
    說起中國地質大學,很多考生都知道有兩個,一個是在武漢,而另一個是在北京,這兩所大學在各個省的錄取分數線相差不是很大,很多人都以為這兩所大學是一所大學,因為一所在北京,因此大部分人認為在武漢的那所中國地質大學是在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的分校,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兩所大學各自都是獨立的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招辦聯繫方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招辦聯繫方式 整編:湖北研究生網 發表時間2012-09-13 13:55 瀏覽:次 地大(武漢)研招辦聯繫方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招辦聯繫電話:(027)67885153 傳真: (027)67885153 郵編
  • 全球最大的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地球科學領域享有盛譽
    說起武漢的好大學數不勝數,比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其實,作為高等教育發達的武漢還有一所非常具有實力的全國重點大學,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享有盛譽,並且是全球最大的地質學院,這所高校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武漢兩個校區有什麼不一樣?
    作為中國地質大學18級本科生,我覺得我可以粗略的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地大北京和地大武漢,同根同源:中國地質大學源於1952年創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由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地質系等大學的地質系合併而成。文革期間北京地質學院遷入武漢成立武漢地質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理、工、文、管、經
  • 武漢理工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是工科211,誰更強?
    中國地質大學兩地辦學,一地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地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今天小編介紹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下中國地質大學專指武漢的這所學校。武漢理工大學是近些年聲名鵲起的一所工科211強校,該校創建於1898年,具有百年校史。
  • 黃曉玫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
    7月2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宣布了教育部黨組的任免決定,黃曉玫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因另有任用,何光彩不再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教育部人事司、湖北省委組織部、湖北省教育廳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
  • 2018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世界排名、中國排名、專業排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國家領先的大學,由教育部直接領導,是國家「211」項目中首批入選的大學之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擁有一個佔地面積約113萬平方米的校園,東臨風景秀麗的東湖,毗鄰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中國光谷」。
  • 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行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表現最為搶眼!
    導讀: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行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表現最為搶眼!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簡稱兩院院士,是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傑出人才代表和最高學術榮譽。是檢驗一所大學是否為研究型大學的核心標誌。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科生平均月薪約7千元
    報考志願,既要選擇合適的大學,也要選好考生適合的專業,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大家都會在意高校畢業生的月薪有多少,月薪高,考生家長報考的熱度也高!中國地質大學一般指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雖然中國地質大學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及(北京)兩個學校,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兩地分別辦學,分別招生的格局。本次我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生的薪酬情況。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MBA定點、定向支援武漢「抗疫」
    出於「危難時刻,黨員擔當」的責任使命和「兄弟情深,共克時艱」的校際情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MBA聯合會、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第十二黨支部在徵得經濟管理學院和MBA教育中心的同意後,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專碩聯合會取得聯繫並了解該校醫院急需的醫療物資需求。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奏響就業戰疫「協奏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熊燦陽說。疫情期間,他「逆行」為家鄉湖北麻城運輸救援物資,這次疫情的經歷讓他對就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面對疫情防控和畢業生就業升學的雙重壓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及時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深入開展「最後一課」思政教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就業攻堅戰。
  • 就業大數據,北京和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的差距在哪裡?
    中國有幾所帶中國字樣的大學,與一般大學不同的是,這樣的學校後邊帶地名,比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這種情況的學校一共有6所,分別是地質、石油、礦業。那這樣的學校哪個學校的實力強呢?到底該咋選呢?我們今天先看看中國地質大學,看看北京和武漢學校的差別。
  • 中國地質大學:我們應該選擇位於北京,還是武漢的?
    ,比如說位於北京市的中國礦業大學,另一所中國礦業大學位於江蘇省的徐州市,這就給同學們帶來一定的疑問,如果我們有意願報考這類大學的話,應該選擇哪一所大學呢?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兩所大學是分別位於北京市的中國地質大學,還有位於武漢市的中國地質大學,這兩個城市中都有這一所院校。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0年招生問答
    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全國76所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大學之一。學校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係(科)合併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分開招生、獨立培養。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理、工、文、管、經、法、教、哲、農、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